股票学习网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_炒股入门与技巧_怎么买股票 - 股票学习网!

弘历主力拐点指标(拐点看盘直播间)

2023-04-20 02:25分类:股票理论 阅读:

原鄉書院

高品质文学平台

你的移动图书馆

我到故宫博物院工作以后写的第一本书叫《故宫的风花雪月》,后来觉得“风花雪月”这个词有些轻浅,就不大愿意用了(再版时并入了《故宫的古物之美》)。有一天,我在建福宫延春阁内看到乾隆书写的一副楹联,联曰:

闲为水竹云山主

静得风花雪月权

不禁失笑,心想那“风花雪月”,也被称作“权力”。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风花雪月,这世间的光景,无须一文钱买,人人皆有一份,只是劳苦大众,生命被耕作稼穑占满,只关心旱晴雨涝,没有闲情逸致去吟花弄月罢了,于是把这份“权力”,留给文人墨客。皇帝享有人间最高权力,因此不只是“水竹云山”之主,这世界的花红柳绿、环肥燕瘦都归他享有,对风花雪月的权力,不需要去争,只是皇帝也是“田力”——这宫殿、这江山,就是他的田,他也要披星戴月、起早贪黑去耕作,所以才有康熙皇帝早晨四五点就起床,坐以待旦,而乾隆晚年,更是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真有点“半夜鸡叫”的意思。因此,要当“水竹云山主”,要得“风花雪月权”,对于一个皇帝、尤其一个“好皇帝”来说,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搞大发了,会失掉江山,风花雪月的宋徽宗就是前车之鉴。但皇帝也是人,尤其乾隆,自诩文人,既是文人,哪有对草木春秋无动于衷的道理?王羲之不是说过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1],俯仰之间,才能探知这天地运行的道理,才能激发人的生命感。所谓谛观有情,乾隆是王羲之的铁粉,当然对这前辈的教诲心领神会。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君临天下的皇帝,也要徜徉山水间,去花前煎茶、石上叩曲,做天地间的仁者与智者。建福宫就这样,成了收纳风花雪月、自然万物的容器。这座花园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始建,将乾隆做皇子时居住过的乾西五所中的四所、五所改建成一座花园,又称西花园,历时十二年建成,占地4020平方米,殿堂宫室、轩馆楼阁,围绕着中央的延春阁,有“误迷岔道皆胜景”之趣。

延春阁是一座明堂式的建筑——所谓“明堂”,其实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礼制建筑,至少周代就有。古人认为,明堂可上通天象,下统万物,是体现天人合一的神圣之地。六朝《木兰诗》写:“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资治通鉴》记载,明堂共三层,底层为四方形,四面各施一色,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面对应着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和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王莽建立新朝,决定恢复久废的明堂传统,按照顺时针方向在明堂中移动,每个月在特定的房间中,穿特定颜色的服装,吃特定的食物,听特定的音乐,祭祀特定的神明,从事特定的国事,成为一座大钟上一根转动的指针,以谋求他的统治与自然(天命)的统一[2]。

延春阁翻版了明堂的建筑形式,却没有王莽的明堂那样神乎其神,对乾隆来说,它只是一座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建筑而已,只不过借用了一点明堂的元素罢了。它屹立在建福宫的中央,四面环绕着其他建筑——东面是静怡轩,西面是凝晖堂,南面是叠石和积翠亭,北面是敬胜斋。“在晴好的日子里,只要开启四面的隔扇门,就可将室内与室外空间一气贯通”[3],感受四时花开,感受季节轮转。

延春阁是建福宫内的最高建筑,在紫禁城里,它的高度也是数一数二的。因建福宫地处紫禁城的西北一隅,所以站在延春阁的最高层向东眺望,可见整座宫殿的金色屋顶,像波浪一样自脚下排开,一轮一轮地向远方传递。假如是在黄昏,夕阳的光线刚好铺满所有的屋顶,使所有的琉璃瓦洋溢着一层金黄的色泽。一片波光粼粼的屋顶中,中轴线上几座大殿的屋顶清晰可辨,它们是宫殿里的权威,犹如海浪,在经过了一波一波的推动之后,成为最高的浪。三大殿的确高大威武,尤其太和殿,大致相当于今天十二层楼的高度,但那是从地面到屋顶的高度,除了故宫博物院建筑大修时的维修工人,历史上几乎没有人在那个高度上站过。但延春阁就不同了,它三楼(从外面看是二楼)就是用来站立的,不是脚手架,而是有着漂亮的回廊。站在这里,不仅能够真正地眺望整座宫殿,更能感觉到有风自身后吹来——来自鞑靼高原的风掠过大地,掠过北海蔚蓝的湖面,最终抵达自己的身体,拂动自己的衣袍与发际。宫殿的高墙隔绝了外部的世界,连风都隔绝了,因此风在宫殿内成了稀奇的事物,但延春阁是与风接近的地方,所以这里也是乾隆喜欢的地方。在这里,不仅可以俯瞰宫殿,更可以感受到风中携带的大地的气息,让人对更辽阔的世界充满向往。

大清年间的风花雪月,像电影一样,在乾隆眼前播放,又被他记录下来,写成一道道楹联,挂在建福宫的楼台里。

比如,他为敬胜斋写联:

看花生意蕊

听雨发言泉

亦为碧琳馆写过:

与物皆春,花木四时呈丽景

抗心希古,图书万轴引清机

这些是写花的,静怡轩内,他这样写风:

雨润湘帘,苑外青峦飞秀

风披锦幕,阶前红药翻香

延春阁内,还有他写风的楹联:

玉砌风清五色祥光连栋宇

铜鉴昼静四时佳气集蓬壶[4]

除了“静得风花雪月权”,在建福宫,我没再找到他写雪、写月的楹联,诗倒是有,比如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御制建福宫新春诗中有句:

池心镜面冰将解,

墙角银根雪欲消。[5]

我想,乾隆是爱雪的。大雪无痕,引火烹茶,更能让他找到一种超脱感。紫禁城内,最适宜看雪的角度,应当就是在延春阁上了。看够了,就可以从雪地上走过,返回他的三希堂,轻轻展开一卷晋人书法。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紫禁城内,原本是有花园的。

明朝初建紫禁城时,就在紫禁城中轴线的北端,打造了一座皇家园林——御花园,供皇帝后妃们休憩赏花读书。后代虽陆续增修,最初的格局却始终未改。它南北长八十米,东西宽一百四十米,面积一万二千平方米,在紫禁城里,也只是一处微缩景观。这小小的方寸天地,却一如这紫禁城里的前殿后寝,严格遵循着中轴对称的原则,虽得自然之趣,却不失端庄稳重——出坤宁门,入御花园,由南向北,天一门、钦安殿、承光门延续着紫禁城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两侧,亭台楼阁分列两侧,犹如对联,一一对仗——绛雪轩对养性斋,万春亭对千秋亭,浮碧亭对澄瑞亭,摛藻堂对位育斋,堆秀山对延晖阁。但它们都退居在花园边缘的位置,把中间更大的空间,留给了铜炉瑞兽、古木奇石,让这座方寸间的花园,显得疏密有致。

慈宁宫花园也是明朝就有,作为太后太妃的游憩、礼佛之所。明朝自永乐帝建紫禁城到明仁宗时期一直没有太后,紫禁城内也就没有太后宫区。明仁宗朱高炽(洪熙皇帝)死后,他的母亲张皇后才以太后名义入住仁寿宫(这座宫殿原来只是皇帝的别宫)。嘉靖时期,紫禁城不仅有了太后,而且有两个太后并立,于是紫禁城里有了两座太后宫,一座是慈宁宫,一座是慈庆宫,在紫禁城内东西相对。今天故宫皇极殿的位置,皇极殿和基座,仍然是嘉靖时代的遗物。

《明会典》记:“嘉靖十五年以清宁宫后半地,建慈庆宫;以仁寿宫故址,并撤大善殿建慈宁宫。”同时记下这一事件的,还有《明典汇》《春明梦余录》《日下旧闻考》等。

慈宁宫花园就在慈宁宫的正南,南北长一百三十米,东西宽五十米,面积六千八百平方米,接近御花园的一半,但布局也算疏朗,并无太多假山,为的是太后、太妃们享受游园之乐时,无需跋涉之苦,也算想得周到。

不够周到的是,在未来的岁月里,有太多的佳人年轻守寡,早早“升级”为太后、太妃,像清朝顺治死于二十四岁,康熙八岁登基,顺治的皇后在二十岁就成了太后,就在这座花园里,度过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太后”生涯,直到七十七岁去世。

慈宁宫花园也遵循着中轴对称结构,临溪亭、咸若馆、慈荫楼构成它的中轴线,在它两侧,东配房对西配房,含清斋对延寿堂,宝相楼对吉云楼。建筑大都集中在北部,基本上皆是礼佛之所,其中咸若馆是最重要的礼佛建筑。花园南望视野空阔,有矩形池塘,池上横建汉白玉石桥,桥上建有临溪亭,使这方正严谨的空间,透出一丝园林的韵味。[6]

有人问我,中轴对称的紫禁城内,为什么有些建筑是不对称的?比如养心殿在乾清宫庭院的西侧,而东侧与它遥遥相对的建筑,则是斋宫、毓庆宫、奉先殿三个东西并列的院落;再向外围,养心殿以西为慈宁宫区,奉先殿以东为宁寿宫区,但慈宁宫区位置比宁寿宫区靠南,宫殿花园的组成方式也与宁寿宫及其花园不同。

这是因为紫禁城在明初奠定最初的格局之后,拆拆改改,不断微调,使得紫禁城几乎成为一个永无停歇的大工地。当年,那个从湖北安陆州匆匆赶赴北京登极的嘉靖皇帝,为自己的母亲蒋太后修建了慈宁宫和花园(修建时拆除了原有的太后宫和旁边的大善殿),为正德皇帝的母亲张太后修建了慈庆宫,两座太后宫,原本是东西对称的,犹如天平两端重量相等的砝码。但嘉靖还是有私心的,他给自己亲妈修的慈宁宫,占地面积虽不如慈庆宫(慈宁宫与慈庆宫区东西宽度相近,后者南北长度比前者大一倍),却更加恢弘富丽,而给自己的伯母(慈寿太后)建的慈庆宫,却简陋粗疏。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亲妈福薄,在慈宁宫建好的几个月后就撒手人寰,而伯母张太后,虽不再似当年她丈夫、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的父亲、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在世时那样深受宠遇——弘治皇帝对她挚爱情深,“笃爱宫中”,为了她不设一嫔一妃,宛若一对民间夫妻,这在中国历代帝王中绝无仅有,此时的她,倍受冷眼,在慈庆宫里一点点沦为一个穿破衣、睡蒿席的孤寡老人,但还是活到了七十岁寿终正寝。

现在的慈宁宫和慈宁宫花园,在清代顺治、康熙、乾隆三朝都有改建[7]。慈庆宫消失了,清朝在它的南部建造了三座宫殿,供皇子居住,称“南三所”。五行中东方属木,皇子住在这里,象征着帝国接班人的茁壮成长,三个前院正殿的绿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在这红墙黄瓦的宫殿中显得特立独行,也暗喻着王朝事业的蓬勃葱茏。等到康熙大帝想要给太后们打造一处尊养之所时,只能将紫禁城东北部(南三所以北)原有的仁寿宫、哕鸾宫、喈凤宫一带,改建为宁寿宫区。

因此,外西路的慈宁宫区与外东路的宁寿宫区,在紫禁城中轴对称格局中出现的位置差,是岁月叠加的结果,有些像今天的北京城,历经世事演变,拆拆建建,虽原有的结构尚在,但许多细部的组织,已经不像原先那样严格有序了。还有一点,就是当乾隆开始打造自己的花园,他更充分地表现出这千古一帝的任性。

慈宁宫是为太后建造的——清代顺治皇帝英年早逝,他的母亲孝庄太后成了太皇太后,这里又成太皇太后的居所。康熙登基后,每天都早晚两次到慈宁宫向孝庄太皇太后问安。孝庄病重时,也是康熙亲自调配汤药,一勺一勺地喂她服药。

乾隆的生母孝圣太后钮祐禄氏(“甄嬛”的原型),也曾在慈宁宫区生活了四十二年。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她在雍和宫生下弘历,这是她一生中唯一一次生育。雍正九年,皇后去世,乾隆即位后,按照雍正遗命,尊封母亲为皇太后。

天底下最尊贵的圣母皇太后,世界缩减为一座窄窄的园林,在这深宫的最深处,在青灯古佛间,了断自己的余生,不知是幸,抑或不幸。在慈宁宫花园走过的四十七年,孝圣太后没有一天不在思念自己少女时代生活过的江南。乾隆一生六次南巡,前四次都与母亲有关——他是想陪着母亲离开宫廷里的虚拟山水,回到真实的人间。那个世界,比宫廷里的花园大上千倍万倍。四次南巡,他都恭敬地侍奉着太后的乘舆,在行宫朝夕问安。孝圣太后在八十六岁上安祥去世。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八十六岁的乾隆还在嘉庆皇帝的陪同下来到慈宁宫和寿康宫,颤巍巍地向母亲生活过的地方鞠躬行礼。

明代的宫廷花园(御花园和慈宁宫花园),纵然折射着自然之趣,格局却严守着儒家观念,中正对称、一丝不苟,体现着“家国同构”的原则性——孝敬老人(太后),不是家庭问题,而是政治态度问题,如晋代李密所说:“圣朝以孝治天下”[8]。修身、齐家,才有资格治国,才有能力平天下。轮到乾隆决定塑造自己的花园时,他就不再打算去搭理什么政治,原则性立刻让位给灵活性,空间结构由规范走向自由,中轴对称原则在紫禁城的后两座花园——建福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即乾隆花园)中被彻底摒弃。用书法来作比,御花园和慈宁宫花园是端庄秀丽的正楷,建福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则是行云流水的草书。

乾隆自幼在上书房苦读,学习成绩优异,史料记载,他六岁能背《爱莲说》,十三岁“已熟读诗书、四子,背诵不遗一字”。乾隆按照父亲雍正希望的“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雍正亲笔书写的楹联后来一直挂在上书房)严格要求自己,在上书房做三好学生,在朝廷上做明君。虽然保持着个人的雅好,比如在养心殿的三希堂,为自己开辟了一块小小的自留地,百忙之暇,在那里泡一杯茶,赏玩几件晋人书法,但总体来说,过的却都是体制化的日子,或者说是非人的日子。乾隆不敢放纵自己,他知道皇帝放纵的代价,明朝的历史已经写得清清楚楚,但像正德皇帝朱厚照那样的玩主,把整个江山当成他的游乐场,那份任性与潇洒,又不能不令人暗生向往。乾隆骨子里还是有些风流的(广义的“风流”),并不像他表现出的那样安分。他不愿意紫禁城这个紧箍咒牢牢地箍住自己。但天下之大,哪里是自己的归处呢?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乾隆皇帝已经六十二岁,在皇帝岗位上连续奋斗了三十七年,纵然日日勤政,也终归有些“倦勤”了,于是,他下达了一份诏书,大规模改建宁寿宫,“将以是为燕居地”[9]。他决计不超过祖父康熙六十一年的执政期限,等他秉政满六十周年就宣布退休。把皇帝的责任卸掉,自己就可以“归隐山林”,去做一个自由快活的太上皇。

新的宁寿宫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改造完成。它以康熙时代宁寿宫为基础,将宫门外移六十余米,建红墙一道,中间建一座随墙三间七楼垂花门式牌楼门,称皇极门。门前是一个开阔的小广场,广场南墙是一个五色琉璃九龙壁,由270个琉璃块拼成,地饰蓝绿两色山崖海水纹,壁面飞舞着九条巨龙。

入皇极门,中轴线上的皇极殿和宁寿宫是前区的主体建筑(这里是明朝慈庆宫区的南半部),大殿坐落在单层台基上,仿外朝保和殿的规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乾隆将在这里临朝受贺。宁寿宫后,入养性门向北,宁寿宫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是: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宁寿宫后区的东路,有紫禁城里最大的戏台——畅音阁,北面是皇帝看戏的阅是楼。向北依次是寻延书屋、景福宫,以及藏传佛堂梵华楼与佛日楼。宁寿宫后区的西路,安顿着著名的宁寿宫花园(即乾隆花园)。

乾隆花园是一个东西宽度只有三十七米、南北长一百六十余米的狭长空间,占地面积只有五千九百二十平方米,在紫禁城四大花园中倒数第二小(最小的是建福宫花园),却是最具滋味声色的一座。因为在这狭长的空间内,设计师放弃了中规中矩的对称之美,而是把它从南向北分割成四进院落,有点像章回小说,既各自成篇,引人驻足与停顿,又彼此串联,构筑成一个游观的整体,移步换景的方式,总让人想起章回小说里常说的一句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不妨把乾隆花园里的四个回目分别起个名字:

第一回:名士风流。走过花园的正门衍祺门,迎面不是空庭而是假山,营造先抑后扬的视觉效果,“以‘曲径通幽’的手法将游人引入古木参天、山石环抱的院内。院内正中是一座敞轩”[10],轩名古华轩,是整个区域的统领,轩前东侧,是被称作“园中之园”的抑斋,更值得一说的,倒是庭院西侧的禊赏亭,亭的抱厦内有流杯渠,追摹的是东晋王羲之“曲水流觞”的名士风流。手握一卷《快雪时晴帖》真迹的乾隆,闲坐禊赏亭里,举杯吟诗间,期待的或许就是与王羲之的相遇。

第二回:寻常人家。第一进院落中,曲径回环、亭轩相衬,“奇峰怪石错落在边亭半廊之间,异花珍卉散布于水榭山馆之畔”[11],让人对第二进院落充满期许。而出现在人们面前的第二进院落,却恰恰是一个平常的四合院,甚至比起王府的正房还要素朴直白,这寻常里,埋伏着最大的不寻常。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加了空间上的起伏变化(让人感到意外),为花园最后的高潮段落预埋伏笔(也是一种“先抑后扬”),更体现了小院主人乾隆内心的一份诉求,那就是回归平凡的世界,作一个寻常的匹夫。

第三回:坐看云起。正面萃赏楼和西面延趣楼都是二层高楼,既遮隔红墙,又可凭栏外望,视线刚好可以越过院中假山的顶部,变得豁然开朗。但院子里的绝笔,不是这两座高楼,而是庭中的太湖石山。乾隆爱晋人书法,也爱宋画,爱米友仁《潇湘云烟图》中的那份云光迷离的效果。叠山犹如画画,要用皴法。乾隆懂画,所以要叠石匠人,营造出宋画中的“云头皴”。于是,这庭中的整个假山,都采用横式叠砌的方法,犹如片片云彩,“移石动云根,植石看云起”,让乾隆皇帝体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那份潇洒浪漫。

第四回:符望春秋。这是花园的最后一进,几乎是把建福宫花园搬进了乾隆花园,庭院中央的符望阁,完全是仿照建福宫花园的延春阁建造的,庭院西南角的云光楼(下层称养和精舍),也是复制建福宫花园里的玉壶冰。云光楼这二层楼阁,从内到外都找不到楼梯,要想上去,需借助庭院假山的山石蹬道,这也是乾隆花园空间变化的神来一笔。

紫禁城内,明清两代共有二十四位帝王,唯有乾隆,为这座宫殿打上了最鲜明的个人标记,修建于乾隆时代的建福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是紫禁城内最具乾隆品牌的项目之一,也是六百年的皇宫建筑中灵动活跃的部分。

然而,那一重一重的院落,一幕一幕的风景,都只是乾隆花园的序幕而已,就像那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章回小说。但它真正的高潮部分,不在黄金分割处的符望阁,而在它的结尾处、花园的最后一座建筑——倦勤斋。

从外面看,倦勤斋是不起眼的,就像晚年的乾隆,假若不着龙袍站在我们面前,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老头儿罢了。但乾隆终归是乾隆,他再低调,骨子里也是尊贵的,就像这倦勤斋,体量不大,貌不惊人,走进去,却别有洞天,甚至于,足以挑战所有人的想象力。

乾隆喜欢小的空间。大空间是朝廷的、庄严的、仪式性的,小空间却是个人的、私密的、文人化的——我认识的许多作家的书斋名,都在强调它的小,比如一位作家的书斋名叫“七步斋”,说房间只有七步,又借用了曹植的《七步诗》名,一语双关;刘绍棠老师的书斋叫“蝈笼斋”,极言其小,还不乏京味儿;但这都不算小,元代画家倪瓒的“容膝斋”,书斋仅容一人盘坐,“容膝”其中,算是夸张到极致了。乾隆少年时生活过的重华宫,明朝时就有,面阔5间,进深3间,原本并不算小,却用雕工繁复的紫檀雕花槅扇,将宫室分隔成许多个小的空间;他登极后的养心殿,同样被分隔成许多小空间,最小的暖阁,就是“三希堂”了。有意思的是,三希堂东墙有一道小门,通向勤政亲贤殿,勤政亲贤殿后室中有一小室,叫“无倦斋”。但乾隆的生命太长——他是中国历代皇帝中寿命最长的一个,所以,他终会“倦”的,因此,有“倦勤斋”,在乾隆花园的结尾处等着他,“耆期致倦勤,颐养谢喧尘”。

倦勤斋原本就不大,又同样被分割成无数个狭小空间。从正门进去,先是一间明殿,自用内檐装修,隔成上下两层的凹字型仙楼,内里又被分隔成十余间小室,设有宝座床、书房、寝宫和佛堂等。用以区分空间的紫檀木落地罩,使用了竹丝嵌玉技术(使用和田玉两千多块)、双面绣技术(把针脚收纳于图案中,于正反面都看不见针脚)、竹黄镶嵌技术(紫檀木壁板上镶嵌有竹黄百鹿和百鸟图案),这低调的奢华,专为乾隆而打造。

明殿西侧的落地罩背后,藏着通往西四间的走廊,到一个“镜厅”戛然而止,被设计成重叠镜像一般的小隔间,其中一面落地镜,其实又是一扇幽秘的门,走进去,就进入了一个更加梦幻的世界。那是一个稍显开阔的“戏院”,中央是一座攒尖顶的方形小戏台,皇帝的宝座在东面,背东面西,与戏台对望,最绝的是戏台的北墙和西墙,有通天落地的“通景画”,以西方透视法描绘山树楼阁,利用视象的错觉延伸了室内的空间,头顶上则画满了紫藤花架,透射出宝蓝色的天光,使得人在这小小的室内,恍如置身于大自然。通景画里的斑竹药栏,与室内南侧真实的“斑竹药栏”相对,使真实与虚幻的二度空间更容易混淆。

小小的倦勤斋,真的像一个藏宝盒,藏着乾隆儿童般的想象力、少年般的顽皮和青春时代的激情。乾隆不喜欢一览无余的开敞空间,而是喜欢曲径通幽又豁然开朗的起伏感,喜欢赋予空间某种未知感,让人永远无法预想,在一个空间背后,又藏着一个怎样的佳境。

其实,乾隆花园的空间,到倦勤斋并没有终结。在戏台背后的通景画山墙上,还有一道隐秘的小门,门上的绘画,与通景画融为一体,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打开小门,竟是一条爬山游廊,通往竹香馆,沿廊下山,经过净尘心室,就到玉粹轩。到玉粹轩,往前看可以回到经行之处,仿佛经过了一番轮回,往回望则又是一道通景画,只是与倦勤斋的通景画不同,这里画的不是空景,而是人。画中坐着一位佳人、身边一位少女,远处还有一位对镜自望的佳人——她所对的,或许就是《红楼梦》第五十四回中描述过的“镜壁”(又是镜子)。榻上地上,有数名孩童在玩耍。通景画的左侧,又画着半扇月洞门,虽是画的门,却让人想到,那门又会将人引向一个未知空间。

倦勤斋不是乾隆花园的终点,犹如乾隆花园不是乾隆大帝的终点。在倦勤斋,我们体会到的是一种“无尽”的意念,因此,有人说:“倦勤斋是另一种概念上的开始,让主人可以从这里起程,走上无尽之旅。”[12]

一切都无始而无终。两百多年前,乾隆皇帝为倦勤斋前的竹香馆亲笔写下这样几个字:

流水今日

明月前身

乾隆有一颗风花雪月的心,在文化战线上玩得过瘾。他一生作诗四万余首,几乎日日作诗,其创作总量,一人单挑《全唐诗》[13]。他笃爱收藏,在他的时代,宫廷收藏达到中国历史的最高峰,还把收藏青铜器编成《西清古鉴》《西清续鉴》《宁寿鉴古》,把书画编成《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等著录。凡是乾隆过手的古代绘画,像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卷、唐代韩滉《五牛图》卷、宋代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卷、梁师闵《芦汀密雪图》卷等,都留下他的题字,一个也不放过,而且直接写在画心上,真有一股“独步古今”的架势,足可担当艺术史上的孤胆英雄。

只不过,身为皇帝,面对这份“风花雪月权”时,还真应当谨慎为之。前面说过了,宋徽宗赵佶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花园爱好者,他制造了一个巨大的皇家园林——艮岳,收尽天下美石名花,打造出人间天堂。假山、灵石、古树、秀水是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故宫博物院藏宋徽宗《听琴图》,图中特地画一怪石,在抚琴者的正对画,也是画幅的中心位置,物虽小,却被置于抚琴者的对面,以代表“人与世界融为一体的精神”。宋徽宗的另一幅图——《祥龙石图》,则画了一块单独的石头。这号称“山精湖骨”的太湖石,玲珑剔透,凹凸起伏,以一微观景物,反映自然的丰饶多变、盎然生机。

结果是,宋徽宗的雅好,给宋朝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因为当时的朝廷,举全国之力,集殊香异色于一人。花石纲,终于成为压垮北宋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靖康之耻,从此成为中原王朝胸膛上永难愈合的伤疤。而艮岳里的奇石,则被部分带到金朝的中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在北海琼华岛上,还有颐和园的青莲朵。更富于戏剧性的是,琼华岛上、白塔西侧的77块北宋太湖石,又被拆下运至宁寿宫中,叠石成山,与乾隆皇帝朝夕对视。

乾隆当然明白其中的凶险,营造建福宫时,他就写下《御制建福宫赋》,里面充满这样的句子:“惧大业之弗胜,恒乾惕兮小心”,“戒峻宇与雕墙,鉴酒池兮肉林”[14]……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艰苦奋斗,戒骄戒躁。

但说是一套,做是另一套。他的“峻宇”、“雕墙”,一点也不省钱。就以乾隆花园第二进院落来说,虽是用来“表现低调”,却是“以皇家气派来装饰寻常格局,屋顶皆绿琉璃瓦黄剪边,外檐饰苏式彩画,虎皮石墙基。更不寻常的是,宁寿宫整体工程费用约为一百四十三万余两银,足够买二十六万人一年的食粮,以古代的五口之家计算,算是五万二千个寻常百姓家。”[15]

乾隆在《御制建福宫赋》里表白,他的花园“俭不至陋,幽而匪遐”[16],岂可当真?

格物致知与玩物丧志,其实只一墙之隔罢了。

虽然乾隆朝“不差钱”,但乾隆糜费,实成为大清一代由盛转衰的拐点。

父债,子还。

注释:

[1] 王羲之:《兰亭集序》,见《魏晋南北朝文》,第97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 参见[美]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第23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 王时伟、刘畅:《金界楼台思训画 碧城鸾鹤义山诗——如诗如画的乾隆花园》,原载《紫禁城》,2014年第6期。

[4] 以上楹联皆见清代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第一册,第225—228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5] 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第一册,第230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6] 参见赵广超:《紫禁城100》,第260页,北京:故宫出版社,2015年版。

[7] “慈宁宫,清袭明旧,顺治十年修,康熙二十八年、乾隆十六年重修。”见章乃炜编:《清宫述闻》,下册,第715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版。

[8] 李密:《陈情表》,见《古文观止》,下册,第466页,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9] 《养吉斋丛录》,转引自章乃炜编:《清宫述闻》,下册,第673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版。

[10] 王时伟、刘畅:《金界楼台思训画 碧城鸾鹤义山诗——如诗如画的乾隆花园》,原载《紫禁城》,2014年第6期。

[11] 叶放:《造园札记》,原载《经典》,2004年第2期,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2] 王时伟、刘畅:《金界楼台思训画 碧城鸾鹤义山诗——如诗如画的乾隆花园》,原载《紫禁城》,2014年第6期。

[13] 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编定的《全唐诗》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2卷。

[14] 乾隆:《御制建福宫赋》,见清代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第一册,第221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15] 参见赵广超:《紫禁城100》,第260页,北京:故宫出版社,2015年版。

[16] 乾隆:《御制建福宫赋》,见清代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第一册,第221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专辑

在后台回复:90后,即可阅读

原鄉書院回顾,点击可直接阅读

原鄉专栏,在后台回复作家名即可阅读

青山文艺|花解语|张国领|杨建英|杨华|卓玛

名家专辑,在后台回复作家名字即可阅读

毕飞宇|陈忠实|池莉|曹文轩|迟子建|格非|冯骥才|韩少功|贾平凹|老舍|李佩甫|李敬泽|刘庆邦|沈从文|苏童|三毛|铁凝|莫言|汪曾祺|王朔|王小波|王安忆|徐则臣|余华|严歌苓|阎连科|史铁生|张爱玲|张承志|

博尔赫斯|村上春树|川端康成|马尔克斯|卡佛|福克纳|卡夫卡︱卡尔维诺

 

《松山赋》将锦州历史溯源公元前十一世纪

——学习和解读白雪生先生《松山赋》

高洪亮

 

、学习和解读松山位于辽西走廊咽喉之地锦州市,它不仅是通往关内外的交通要道,更重要的是军事要冲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转折点。名震中外的“辽沈战役”就在锦州打响,吹响了全国解放的决胜号角。松山并不高,海拔只有256.7m,但地势险要,尤如一扇屏障遮挡古老锦城。松山及周边的诸峰小丘,把锦州点缀得晶莹翠绿。虬(qíu)龙(注解1)状的松林,枝繁叶茂、遮天蔽地。东、西、北三面裙山环绕,北面耸立偏高,只有南面较低,苍 天留给人们的攀山道,跨上栈道台阶,沿着登山小径前行,忽然眼前一亮,映入眼帘里是一幢美景闪耀!请问这是什么地方?锦州人骄傲的告诉你,这就是锦州《松山》真貌。松山位于锦州城南,俗称“南山”,拔地而起,气度不一般。由于城市的发展和扩大,当年的南山如今成为“城中山”。这座“城中山”保佑锦州长泰久安!

南与渤海相望,青山绿水碧波荡漾;北有高耸的辽西故道,与锦州古城相连;左边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尤如“海市蜃楼”亦迷亦幻;右边通过山路穿过山海关与京津冀粘边。就是这块宝地,亘古以来,就有女娲补天的神话流传(注解2)。新建的盘山道,此起彼伏,造就“百里绣岭”分外娇。篱笆围成的一片松林,箕子(注解3)巨手一指:就叫它“松山”。松山之巅,没有房,没有殿,皇太极(罕王)在山顶上搭建的行军大帐(帐棚)就是“罕王殿”。罕王(皇太极)就在这里屯兵扎寨,掌控战场前沿。可惜啊!保明抗清亦政、亦军、亦文的兵部尚书孙承宗(注解4)为保“松山”惨遭杀害亡命归天。巨松先逝,明庭声望逐日下陷。清朝兴起,太祖(努尔哈赤)安在?!三块怪石(灵石)年久风化失修,时至今日不复存在。回顾当年:清军增兵固圉压境松山,松山成为明清交战的焦点,时年的战略要地,唯有松山。皇太极(后金)只有攻下松山,清军才能扫除阻力直驱奉天!明军守将洪承畴(注解5)明辩时局,只有固守辽西阵地才能脱险。双方交战之后,清军打败明军占领松山。就是这次交战,成为近代史中著名的“松锦之战”。清军大胜之后,皇太极(清太宗)抓住战机,围城、攻坚,乘势东进,于1636年在沈阳建立大清王朝,当上清朝首位皇帝。明军《松锦之战》大败后,崇祯皇帝下令回师蓟辽(河北及辽宁南部),保住松山、杏山两个前沿阵地不可丢掉,这是防止清军入关的最后一招。皇太极大败明军为了建立清朝,艰苦征战过度操劳,身患重病,52岁不治命不保。太宗(皇太极)弟弟多尔衮辅政幼侄福临,时年福临6岁年龄太小;多尔衮心生歹意要篡朝,皇太极的老臣极力反对没做到。

松锦大战之后,清兵为了围攻锦州,多尔衮挖战壕、毁天堑,在锦州四面各设八座大营,亲率十万大军压境,逼迫明军无路可走。明军为了守住锦州城,令指边将何可刚应战要坚强。清军兵多、火力猛,明军弹尽援绝难招架,紧急求助锦州守将祖大寿(注解6)。祖大人城池隐兵不动以降清,最终祖氏成为千古罪人。危急时刻:明思宗朱由俭为解松锦之围,怀着速战速决的心情,操纵明将洪承畴游动松山和杏山之间,保存实力,应对万变。军号吹响,胡笳(注解7)悲声阵阵,一片凄凉!“松锦大战”,短兵相接,在两山(松、杏)之间开场。剑气冲天,隔坡相望,明清两朝对壘(lěi)之势仅一箭之遥。首战清军失利,皇太极决心回报。

从沈阳调来援军三千,指令六昼夜兼程来锦州报到。明军亦不势弱,洪承畴带兵十三万,决心突围,找个退路,待机再反寻妙招。太宗分兵松、杏两城围截战略,断其粮,截其草,指挥所设在两山中间,拦腰切断明军紧密相连用绝招。洪帅得知清军布局和战略,急速撤回围锦明军第一条;回师松山重建营地再起炉灶,机关算尽锦州和松山之间都能关照。多尔衮识破明军计谋,率骑兵突击松山。明军深感松山难保,急速撤回四周布防,带上人马力枪,回大本营,再议计谋。良策已定,为扭转败局,准备突围。清军万炮齐发,明军全线崩溃。洪帅被俘,被皇太极“亲裹貂裘”(暖心软招术)以降清。松锦交战两年多,清朝欢庆明朝唱哀歌。

两朝争战清得胜,朱家明朝从此趋亡走下坡。壮哉,松山!你是“松锦大战”的主战场;你是明清两朝改朝换代的转折点;你是大清王朝的兴起由这里点燃。清朝1636年在沈阳建国,1645年迁都北京之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清帝11次东巡盛京(沈阳)祭祖,康熙和乾隆分别留有诗赋,而嘉庆和道光东巡有历史记载,但未有墨宝。

下面将康熙和乾隆的诗赋抄录如下:

1、康熙康熙1672年,第一次东巡过“松山”赋诗一首:

《吕翁山,清·玄烨》

旌旗直卷阵云沉,

壕暂遗踪尚可寻。

十万健儿皆解甲,

一时大帅此成擒。

民情孝顺当年事,

王业为艰圣主心。

遂使关西如破竹,

至今战气昼阴森。

2、乾隆乾隆1778年68岁时第三次东巡祭祖途经松山赋诗一首

《锦州道中书事,清·弘历》

更戍图攻地,当时剋取难。终焉降师范,何有赖呼韩。事已登清史,名犹籍锦官。两金久耆定,一例蜀民安。

昔日:嘉庆、道光借东巡之机,到此一游,登山望远,寻故叙旧。当今:石壁飞瀑,曲廊通幽,登高怀古,健身远眺。你若登上松上,依稀可见:“旌旗直卷阵云沉,壕堑遗踪尚可寻。”欢迎到松山来!观光、嘻水、休闲、旅游,一碗水、一杯酒;勾起你满腹乡愁!春天:春风送暖,百鸟争鸣,紫燕啄泥,杏花满园。夏天:纳凉休闲,荷下蛙叫,树上蝉鸣,江南美景。秋天:秋风送爽,红叶绣山,瓜果飘香,霜打菊黄。冬天:苍松翠柏,银装素裹,迎春腊梅,含苞待放。四季风光,美仑美奂,以告登众,余了心愿!就在此时此刻:我忽然想起杜甫游泰山的一首《望岳》诗,最能表达所有游人的心愿!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进而我又联想到: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曹操东临碣石有遗篇;唐僧印度取经途经天山;毛公井岗山上敢登攀!气壮山河,感慨万千!让我们结伴而行,领略登山的怡情!偷闲登山,炼成《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英雄气概。踏遍青山,方知祖国大好河山,壮志不减当年。漫游青山,层峦势曲抱秋林,避嚣静心赛神仙。

 

、《松山赋》原文松 山 賦橫占遼西,扼據通廊之節點,稱奇天下,轉捩歷史之要關。疊嶂層巒,聚諸峰以點黛;送青凝翠,列虯松而參天。一壁青高,化天地之靈奇;幾階通幽,藏古今之劇變。此為何地?乃錦州松山焉。初為洲之頭也,撐天而勢起;今系城中山也,坐鎮而長安。南襟渤澥,臨碧波不失其秀;北抱錦城,矗故道不掩其憨。左擁遼中,隱約乎海市蜃樓,右連京津,蜿蜒乎驛站雄關。一脈史話,遺怪石而補天;百里繡嶺,築故壘以龍蟠。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箕子命名;控險固圉築壕連營,罕王坐殿。歎大儒一去,巨松漸衰;慨太祖安在,怪石撼焉!遙想當年,故壘這邊。明清之交,尤為焦點。必爭之地,唯屬此山。後金攻明,必破松山以取道;而晚明固遼,必扼咽喉而脫險。於是,界以松錦,明清佈陣交戰之前沿!是時也,清太宗發兵圍城、設伏、打援、攻堅,借松錦謀以天下;明崇禎督師、薊遼、屯兵、備庫,占松杏屯以鎮邊。是以,多爾袞掘壕毀塹,斷線絕援,紮營四面以兵臨城下;祖大壽峻池隱兵,潛師設伏,按甲八方而禦敵營前。繼而,朱由檢刻解松錦之圍,促其速決以為切;洪承疇慎於松杏之間,持之以恆而應變。角聲吹月,悲笳相聞,短兵相接於兩樹之中;劍氣沖雲,隔坡相望,兩朝對壘以一箭之遙焉。於是,皇太極率軍馳援,眾才三千;洪承疇奉命突圍,領兵數萬。太宗分兵以松杏兩城,斷其糧,截其草,攔腰束其要害;主帥奔命於首鼠兩端,落於彀,墜于馬,全線潰於逆轉。終於,山城陷於清軍紅夷炮下,洪帥降于太宗白鬃馬前。松錦會戰經逾兩年,朱明殆盡九邊於一瞬間矣!壯哉,松山!當屬明清瓜代之關鍵之戰,歷史轉折之重要拐點!由此,康熙歸騎,尋當年之濠塹,乾隆覓跡,歎王業之維艱。嘉慶重走荒草故壘,道光再詠松杏遺篇。只道高峰仰止,但聞故老雋談。石竅泉痕,乃通廊之勝;登高吊古,歎百年大戰也。但得山水佳處,無妨小游,莫負懷舊鄉愁,有興登山春遊松山,恰給心情回暖。布穀喚雨,依稀滿山春聲啐,紫燕啄泥,恍惚一色杏花天!夏遊松山,恰給倦意休閒。荷下蛙鼓,宛如走進錦繡裏,槐上鳴蟬,仿佛吟個江南慢。秋游松山,恰給人生送爽。楓染霞色,成熟都由慢時候,菊知霜心,老到總在秋色晚。冬遊松山,恰給自己過年。松顯勁節,冰肌玉骨露堅強;梅占早春,百花頭上第一豔。絕頂攬勝,則心曠神怡;登高望遠,則意氣風發。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德臨碣石而遺名篇,玄奘越天山則取佛經,潤之上井崗更感登攀。 得閒登山,自養浩然氣概。踏遍青山,依然壯心正健。縱步所至,避囂其間。高山仰止,襟懷大展。榮辱不擾其慮;得失不鬱於胸。羈心乍定,移情一山之內;氣性輒寧,放懷千年以遠也!

白雪生撰賦三、名词、传说、人物、古典名曲。

注解1、虬(qíu)龙龙的起源,一直是千百年来一个重要探究的课题。最早来自于闪电弯弯曲曲的形象,伴随雷声来到人间,被人们称之为龙。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不同的动物图腾,为了统一,需要有一个共同敬畏的对象——这样龙就成为各民族大家庭新的图腾标志。

龙有不同的形象,汉代学者王充指出:龙的角象鹿,头如蛇,眼睛如兔,颈如蛇,腹似蜃,鳞如鲤,爪似鹰,掌如虎,耳朵象牛。

对于龙的说法多种多样,其说不一。到了春秋时代,学者对龙分成四类:

(1)蛟龙:有鳞的龙,(2)、应龙:有翼的龙,(3)、虬(qíu)龙:有角的龙,(4)、螭(chí)龙:无角的龙从秦汉开始,龙就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图腾。

资料来源:(1)疑自《山海经》。(2)锦州晚报,2012.02.03转载。

注解2:“女娲补天”的传说很早以前炎黄两族,曾经过一场大战,使天柱折,导致普天下洪水泛滥。圣母女娲“炼石补天”,很多孩子也都跟她一起补天。在补天的过程中,由于到处都是洪水,无处觅食,子女们饿得东倒西歪,无力补天。女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毫不犹豫地敞开胸怀,让孩子们吸吮。由于人太多,很多孩子吃不到乳汁,仍在挨饿。怎么办呢?女娲毅然摘下自己的一只乳房放在地上,点化成一座高山,乳汁从山顶涓涓流出,孩子们尽饱其腹,一鼓作气把天补完了,把洪水治住了。为了纪念这位伟大母亲女娲补天的壮举和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后人把这座高山就叫“乳峰山”了。这就是今天的锦州南山,即锦州“松山”。 ——资料来源《锦县志》

 

图片来自锦州文化

 

注解3:箕子简介公元前16世纪到11世纪,是我国古代殷商时代,商纠王是个暴君,家庭内部和社会矛盾非常剧烈。哥哥微子启离他出走;王子比干被剖心;叔叔箕子被囚禁,后来周武王释囚,借机逃脱,秘密乘船来到锦州东海口,然后上岸东行来到南山。当时南山遍地都是松林,郁郁葱葱,山南又有一片平地,很适合人类生存,箕子就决定在此立寨建城,繁衍生息。箕子平时最爱欣赏松树的风格,见后山满是松树,就手指大山说“就叫它松山吧!”。这就是“松山”的来历,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据《史纪·宋微子世家·索隐》记载:箕子姓子,名胥余,是纣王(亦称帝辛,是商代最后一位君主)的叔父。箕,国;子爵也。箕是商王封给箕子的封地名,子是他的爵位,当时人们把他的封地和爵位合在一起,称为“箕子”。又据《史记·周本纪》记载:“纣暴虐滋甚,杀儿子比干(商朝丞相,号称文财神)”,囚叔父箕子,迫微子(纣王之庶兄也,即叔伯哥哥)出走,造成王朝极大危机。导致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路诸侯,攻取商朝的都城,纣王自尽,商灭周兴。周武王进入商朝都城当日,武王派自己的弟弟召公“释箕子之囚”。箕子获释后对微子说:“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其义说商朝灭亡了,我不能做周朝的臣子,于是箕子出走北方,先到辽西的锦州南山,时年锦州为孤行所辖(周朝时);然后又到襄平(今辽宁省朝阳市)建立侯国。又据《尚书大传》记载:“武王闻之,因以封之。”意思说武王听说箕子出走之后,就把辽西的部分地块封给箕子。并派使臣在孤行(今河北卢龙县)追上箕子,向他宣布武王的封诰。

注解4:孙承宗简介孙承宗,字稚绳,别号恺阳,明嘉清四十二年(1563年)生于河北高阳(保定地区),故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享年76岁。孙承宗是明代政治家、军事家,官至兵部尚书(相当于当今的国防部长),出镇山海关时,支持袁崇焕保明抗清,在此期间曾两次来锦州巡视,并在锦州一带驻守四年,对锦州有深厚感情,曾写著名的“锦州十二景”,为后来的“锦州八景”奠定了基础。崇祯十一年(1638年)11月,清军多尔衮绕道入长城,攻入高阳,孙承宗因祖大寿事件夺官回家,手无兵权,率家人六个儿子、两个侄子、十二个孙子英勇抗清,结果侄孙牺牲殉国,全家四十多口人被杀,孙承宗被俘。被俘后,多尔衮多次劝降,均遭拒绝,最后“剖之以心,以身许国”,英勇就义。 ——高洪亮先生《锦州赋》解读资料

注解5:洪承畴简介洪承畴(1593—1665),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晋江人。万历进士,崇祯七年(1634年)任兵部尚书。崇祯十二年(1639年)调任蓟辽总督,抗击清兵。十四年(1641年),率领八总兵、步骑十三万救援锦州,与清兵大战于松山(“松锦之战”),明军大败。次年松山陷落,被俘押至沈阳,被皇太极暖心软招术“亲裹貂裘”以降清。

——《简明历史辞典》,河南出版社

注解6:祖大寿简介祖大寿(?—1656年),字复宇,宁远(辽宁兴城)人。崇祯元年(1628年),明廷令其为辽东总兵,驻守锦州,他是吴三桂舅舅。1642年,清军死困锦州,明军守将招架不住,紧急求助祖大寿。祖大人城池隐兵不动,最后被俘降清,成为千古罪人。 ——资料来源《清朝那些事儿》

注解7:古代名曲《胡笳》简介《胡笳》这首古琴曲,令多人感到陌生,不仅曲名较长,《胡笳》更让人不易理解;据郭沫若考证,先有突厥语的曲调,之后由明代万历39年的文学家孙丕显按音配词。这首古曲,表现了被胡人虏去的汉代蔡文姬思乡离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气,所以《胡笳》是一部哀声之曲、凄凉之曲。本赋引用《悲笳相闻》就是烘托战争的凄凉。这部曲目内容较多,共有十八拍(即十八节),在此不再赘述;若欲求知,可向释文作者垂询。 资料来源:高洪亮先生学习笔记

注解8:溯源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含义公元前十一世纪是我国古代殷商时代,距公元零年已有1100多年;现在是公元2021年,二者加起来为3121年,说明锦州是一个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

作者:高洪亮

2021年9月25日

 

作者:高洪亮

 

《松山赋》解读人:市直机关退休干部《人文锦州》百年工商业卷撰稿人

 

 

启点传播

 

https://www.haomiwo.com

上一篇:迪斯尼概念车(迪斯尼攻略)

下一篇:二胎三胎概念股(二胎概念股有哪些龙头)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