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_炒股入门与技巧_怎么买股票 - 股票学习网!

中国2012gdp增长率(中国知网)

2023-04-20 22:14分类:财务分析 阅读:

本报记者 谭志娟 北京报道

在业界看来,地方两会对2023年全国GDP经济增长目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近期地方两会落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公布了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据华泰证券统计,分省市看,约三分之二的省份GDP增速目标在5%~6%,8个省份增长目标在6.5%及以上(GDP总和约占全国的17%)。其中,有4个省份2023年GDP增长目标高于2022年,6个省份2023年目标与2022年持平,21个省份的目标不及2022年。

在政策方面,《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其中,“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被摆在各项举措的突出位置,这也体现在了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扩大内需也被摆在优先位置。

受访业界专家认为,2023年是经济重回正常运行轨道的一年,稳增长将上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结合历史情况来看,各地增长目标隐含全国两会2023年全国GDP增长目标可能设定于5%左右,并预计提振内需将是2023年宏观调控政策重点,而促消费、促基建、稳地产相关政策有望加码。

全国GDP增长目标或设为5%左右

对于多数地方将今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6%之间的现象,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日前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反映出地方政府换届后更加务实、进取的态度。2023年地方政府的目标增速与2022年相比有所调低,但与2022年实际增速比较,总体上调。前者反映出地方政府更加务实,目标要是可以实现的,而非以扭曲经济结构为代价;后者反映出地方政府的积极进取,是在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要求,近期地方政府‘开年第一会’纷纷就稳经济、高质量发展、改善营商环境等问题召开会议,表明了积极推动一季度开门红和全年经济运行好转的进取态度。”

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王军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分析说:“这集中反映了各地稳增长、促发展、提信心的积极性和紧迫性。考虑到2022年在内外部冲击下一些地方未完成预期经济增长目标,基数较低,叠加疫情防控、房地产、平台经济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发生积极调整,都为今年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速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因此多数省份经过努力,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有很大可能和条件实现5.5%甚至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华泰证券分析师易峘在研报中也称,目前看来,2023年各省份有望完成年初制定的增长目标,与2021年的情况相似。低基数下,2021年占全国总GDP约90%的省份均完成目标,甚至有占全国GDP约50%的省份超过目标GDP增速2个百分点及以上。由此2023年开局良好,有望在一定程度上重复2021年的表现。

每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市场比较关注全国GDP增速目标的设定。2023年我国GDP增速目标可能设为多少?

就此,王军告诉记者:“基于各地经济增速目标普遍设定在5.5%~6.5%之间,以及主要经济大省的目标均在5%以上,2023年全国GDP增速目标的设定有两个可能:一是明确的区间设定,如5.0%~5.5%;二是开放式区间设定,即类似2021年的表述,5%以上。”

王军预计第二种可能性更大。因为在他看来,这既有利于和2022年及“十四五”甚至2035年的整体目标相衔接,也有利于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不管哪一种设定,底线均是5%,且大概率都会比5%更高。

罗志恒也持类似看法,他对记者表示:“2023年中国经济将‘保5’,走势前低后高,呈现恢复态势,预计全国增速目标可设为5%左右。”

“2023年是中国经济动能切换的一年,也是经济重回正常运行轨道的一年,稳增长将上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全力推动经济从疫情模式重回市场经济模式。”罗志恒说。

据罗志恒分析,从经济动能来看,外需向内需切换;从主要支撑力量来看,基建占主导;从边际力量来看,房地产投资和消费拖累作用放缓;从运行节奏来看,第一季度是低点,第二季度因经济恢复及低基数因素,将是全年经济运行高点,同比增速或超7%,第三、第四季度略有回落。

在这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30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大幅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2%,认为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等因素将改善中国和全球经济增长前景。

提振内需有望成宏观调控政策重点

王军对记者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同时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部署。就理论层面看,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毕竟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才是最终需求,它反映了经济运行的内生动力。

王军指出,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更应该重视并充分发挥稳消费对于稳增长“挑大梁”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王军看来,未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主要的着力点是消费,政策支持的重点也应从“以扩大投资为主”,逐步转向“以扩大居民消费为主”。

罗志恒还对记者表示:“疫情暴发的三年,出口对中国经济是重要支撑,但伴随全球经济走向衰退,2023年出口对中国经济将转为负贡献,因此扩大内需、提振信心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内容。”

在罗志恒看来,主要抓手是财政政策拉动基建、货币政策稳定并促进房地产市场回暖,积极通过一系列改善营商环境的举措提振信心和预期。

在扩大消费方面,罗志恒建议:“可以由中央和地方分地区按比例承担的方式发放消费券或者现金补贴,避免消费券发放对地方财政造成的压力;此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来提振消费,包括国民收入分配改革、缩小贫富差距、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

在扩大投资方面,罗志恒建议,一方面财政政策要继续发力,对“十四五”期间要投资的重大项目加快投资,另一方面要积极与政策性金融工具配合,发挥出杠杆作用。同时,房地产市场总体仍较低迷,要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促进房地产市场回暖和房地产投资企稳。

易峘在研报中还表示:“提振内需将是2023年宏观调控政策重点,而促消费、促基建、稳地产相关政策有望加码。此外,各地有望延续促基建相关的一系列逆周期调节政策——鉴于2023年地产投资转正仍有变数,较高的投资增长目标隐含的基建投资增长或仍达到两位数。”

据华泰证券统计,在公布目标的省份和地区中,大多数消费及投资目标都高于增长目标,已公布省份的加权平均增速分别为5.9%、7.8%。

(编辑:郝成 校对:颜京宁)

以史为鉴:2008年四万亿计划

2008年,国内发生了雨雪冰冻和汶川地震两场特大自然灾害,国际上面临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动荡的巨大冲击,中国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总量上看,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全年实际GDP增速自2003年以来首次跌破10%,录得9.65%,较上年回落超4个百分点。

从经济分项上看,首先是国外需求急剧萎缩,进出口贸易增速明显下滑。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恶化,到11月份开始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实质性影响,进出口贸易均陷入负增长。2009年5月,我国出口金额当月同比一度降至-26.5%(图2)。彼时中国大力发展外需导向型经济,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政府若放任出口下降,或导致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等一系列恶劣后果。

房地产市场也出现调整,市场销售下滑,投资增速回落。在国内外负面因素的影响下,房地产市场需求减弱,从2008年初开始销售面积同比降幅逐月加大,全年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同比减少19.7%。房地产开发商资金趋紧,市场供给也开始下降,2009年1-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大幅回落至1%(图3)。

基于上述背景,2008年四季度中央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提出了扩大投资的重点领域和方向。为加快这些重点领域的建设,从2008年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央政府拟新增投资1.18万亿元,加上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共约4万亿元。这便是2008年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由来。

4万亿投资计划的资金来源有哪些?中央政府投资的1.18万亿元,主要来自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政府性基金投资、中央政府其他公共投资和灾后重建基金等。其余部分主要通过地方政府投资、企业投资、银行贷款及其他社会投资(包括民间投资)等方式筹集。为帮助地方政府和企业筹措配套资金和项目资本金,中央政府有关部门还采取了以下措施:1)中央财政代地方财政增发2000亿元国债;2)发行部分期限较长、利率较低的特种贷款用于特定项目建设;3)利用地方投融资平台发行部分企业债券。

投向上,中央到地方采取一系列监管措施,明确不搞一般性加工工业、不搞重复建设、防止投向“两高一资”项目,重点投向民生工程、农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节能环保、技术进步等领域。根据2009年发改委披露的4万亿投资构成及投资项目最新进展,投向基建领域的资金占比最高,重大基础设施、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合计占比46.8%。此外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也包含部分基建领域,该领域投资达1万亿,占比25%(图4)。

刺激政策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是有效遏制了经济下行趋势,2009年二季度起GDP增速转为上升,四季度反弹至11.9%(图1)。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尤其是作为主要抓手的基建投资增速明显扩张,2009年6月广义基建投资累计增速录得50.8%,创下有数据统计以来最高值。除此之外,2009年全年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维持在25%以上,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速也于2009年末回升至16.1%(图3)。4万亿投资计划的有效实施,积极推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之后十年经济增长引擎向地产基建切换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有所增加,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8%,增速较上年高1.4个百分点。一系列包括家电下乡、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刺激消费政策措施的实施,对扩大居民消费产生了积极作用,2009年社零总额实际增长16.9%,增速较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图5)。国内需求的稳定增长,有效对冲了出口下滑对于经济增长的拖累。

站在2023年初,当前经济运行所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与2008年似曾相识,凸显了新一轮经济支持计划的必要性。

一是经济下行压力突出。2022年四季度以来,疫情再次散发多发,防疫政策调整后各地相继迎来感染高峰,经济增长再次遭遇挑战。当季实际GDP同比增长2.9%,全年增速录得3%,与年初5.5%的增长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日前,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表示,中国经济的当务之急是使增长回到正常轨道或合理区间,即实际增速要达到潜在增长水平。我们判断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是大概率有望实现的,二季度和四季度可能是两个增长高峰,GDP同比增速或将达到6%以上,全年增速有望达到5%以上(图6)。

二是从需求结构看,经济呈现出冷热不均的显著特征。一方面,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热。另一方面,房地产投资冷,1-12月累计增长-10%。疫情反反复复下,消费复苏一波三折,1-12月累计增长-0.2%(图7)。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放缓影响明显下滑,2022年12月出口金额单月同比增速降至-9.9%。以上与2008年国内外多重压力下,经济结构所呈现的特征十分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当前这一轮经济复苏,房地产投资和消费的修复压力,要明显大于2008年。

三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给出了积极定调。2008年,为确保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落地,政策面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包括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中央财政代地方财政增发2000亿元国债,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推进税费改革等。货币政策包括降准、降息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后,央行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降准4次、累计下调4个百分点,政策利率(彼时为贷款基准利率)下调5次、累计下调2.2个百分点。2022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的积极定调。

2023年社融多增的逻辑

从总量层面理解,2023年经济产出扩张,意味着新增社会融资规模需要放量。这就确立了本篇报告的核心问题:实现5%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需要多少社融增速?

实现5%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2023年社融增速或升至10.8%左右。基于我们宏观展望中的预测,预计2023年名义GDP增速约为6.6%,加上4.2%的宏观杠杆率增速,全年社融增速可能达到10.8%,较2022年回升1.2个百分点。社融增速10.8%对应2023年新增社融约37万亿,较2022年多增5万亿。

我们测算下来,2023年宏观杠杆率需要进一步升至285%左右,才能确保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结构上,我们预计企业加杠杆的特征将更加凸显,预计2023年企业部门杠杆率的提升空间或在10个百分点左右。居民杠杆率走势受房贷影响较大,上升空间不大。政府部门在债务约束下,预计今年将继续辅助发力,杠杆率上升空间或在0.8个百分点左右(图10、11)。

参考海外经验,我国企业部门仍有一定加杠杆空间。以日本、美国为例,当房地产大周期的拐点出现后,居民部门在数年之内都很难再加杠杆,需要金融加大力度支持企业部门加杠杆来稳经济。如今,我国同样处于房地产大周期的拐点出现后的阶段。横向比较来看,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法国、新加坡等经济体企业部门大幅加杠杆,企业杠杆率均曾达到170%以上,已高于我国。企业部门加杠杆,确实帮助了这些经济体尽快走出疫情冲击,以此观照,我国企业部门仍有一定加杠杆空间,以促进经济增长是可行的。

(解运亮为信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云杰为信达证券宏观研究助理)

https://www.haomiwo.com

上一篇:600759股票是洗盘还是出货(股票)

下一篇:股票002108行情(股票行情)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