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_炒股入门与技巧_怎么买股票 - 股票学习网!

青蒿素概念股首上榜(青蒿素是谁发明的)

2023-04-23 05:04分类:涨停研究 阅读:

昆药集团6月19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目前在售的青蒿素类产品用途均为疟疾治疗。此类产品2018年营业收入为6,925.92万元,占公司总营业收入比例仅为0.98%,营业利润为667.65万元,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小。

公告称,公司双氢青蒿素片治疗红斑狼疮项目目前尚处于临床二期患者入组阶段,这个药物研发项目还需要继续进行二期临床试验、后续还需要 III期临床试验,以及药监局的注册审批程序。只有在二期和三期临床试验结果均表明双氢青蒿素片治疗红斑狼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之后,公司才可以向药监局(NMPA)提交新药注册申请。

公告强调,药物研发的二期临床试验、三期临床试验及注册时间很长,而且在临床试验以及注册申请的过程中,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能否得到验证,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该项目存在较大的研发失败的风险。即使药物能上市销售,仍然面临专利保护到期,竞争品种抢占市场先机等系统性风险。新药研发是项长期工作,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敬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青蒿素概念股“闻风起舞”

6月16日晚间,新华社发布一则重磅消息称,中国科学家及诺奖得主屠呦呦及其团队屠呦呦团队宣布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对应“青蒿素抗药性”难题提出可行治疗方案。

受此消息影响,6月17日,青蒿素概念股板块大幅高开,板块内多只医药个股涨幅居前。而由于直接与屠呦呦团队有合作,昆药集团无疑成为这轮青蒿素概念行情的龙头。截至今日收盘,该股已连续三日涨停,总市值88.38亿元。

尽管昆药集团在17日晚间发布公告已提示了“双氢青蒿素片治疗红斑狼疮”项目临床试验存在研发失败的风险,但从这两日的表现看,不少资金仍愿意为未来青蒿素销售市场的扩大而提前买单。

此外,相比17日的板块集体飘红,这两日青蒿素概念板块的表现却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截至今日收盘,昆药集团、润都股份涨停,白云山、复星医药、新和成等股微涨。同时,海正药业、誉衡药业、华润双鹤分别下跌0.1%、0.23%、0.39%。

多家公司发布澄清公告

自6月17日以来青蒿素概念股迎来了一波上涨行情。与此同时,也有多家公司发布了澄清公告,其中包括昆药集团、沃华医药等多家公司。

昆药集团公告,公司目前销售的青蒿素类产品用途均为疟疾治疗,且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小。公司双氢青蒿素片治疗红斑狼疮项目目前尚处于临床二期患者入组阶段,该新药研发是项长期工作,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较大的研发失败的风险,敬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沃华医药披露股价异动公告,表示公司关注到有部分媒体报道公司涉及“青蒿素”概念。经核实,截至目前,公司及子公司生产的主要产品不涉及相关媒体报道的“青蒿素”。公司股票已经连续两个交易日涨停。

华润双鹤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有双氢青蒿素片批文,目前没有生产。

交大昂立在互动平台表示,上海诺德生物实业有限公司是交大昂立控股子公司。诺德生物在2010年已退出青蒿素生产。

一品红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没有青蒿素这类产品的批文,同时也未与屠呦呦团队有过接触。

北陆药业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在青蒿素方面没有布局或研发,主营业务为对比剂产品、中枢神经产品、降糖类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有机构人士认为,目前青蒿素概念仍处于炒作热点事件阶段,投资者需要谨慎其中的风险。西南证券首席研究员张仕元认为,此轮炒作行情可持续性可能不超过3天,这是因为有关青蒿素的相关研究性进展,目前仅仅只是一个研究成果,还不能构成一个对于整个行业,或者说对于某一个公司很快的财务数据改善的事件。

 

中新经纬客户端6月17日电 17日早盘,沪深指数小幅低开,受“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获新突破利好消息刺激,抗癌概念异动拉升,誉衡药业、四环生物、昆药集团强势涨停,中新药业、康恩贝、复星医药涨逾6%。此外,生物疫苗、抗流感、仿制药等概念板块也跟随一波上涨。截止发稿时,沪指跌0.03%,深成指跌0.18%,创业板指跌0.08%。

 

 

抗癌概念股

消息面上,17日早间,新华社发布题为《屠呦呦团队放“大招”:“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获新突破》的文章称,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上述报道称,经过三年多科研攻坚,屠呦呦团队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终获新突破,提出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疗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疗效立竿见影。

市场人士分析指出,“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获新突破于中国科学界意义非凡,反映到二级市场,A股上市公司中以青蒿素概念为代表的中医中药板块将受益。

从产业链来看,银河证券研报介绍称,青蒿是蒿甲醚的最终上游原材料,根据生长环境不同,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有差异,其中以中国重庆武陵山区生长的青蒿中青蒿素含量最高,约为0.8%,最具有工业提取价值。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进一步合成双氢青蒿素,再进一步分别合成蒿甲醚或青蒿琥酯等。

据了解,中国青蒿素相关企业有近30家,其中相关上市公司8家,包括昆药集团、复星医药、新和成、浙江医药、白云山、华润双鹤、太极集团、国药控股。(中新经纬APP)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程熙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继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首度开设“政治关键词”专栏、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二度推出“政治关键词”专栏后,澎湃新闻继续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联合开启“四史”关键词。

今天刊发“四史”关键词第68篇,关键词是中国首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日本和中国的三位科学家,美国科学家William C. Campbell、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和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分享了此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获奖的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她设计出一套提纯方法制成青蒿素,这种活性药物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发现。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第一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女科学家。

抗疟药青蒿素发现的过程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侵入人体后引发的恶性疾病,病人高烧不退、浑身发抖,重者几天内死亡。1964年起,中国军方开始着手抗疟药的研究。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在北京召开“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代号为“523”项目的大规模药物筛选、研究在全国7省市展开。1969年1月21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前身)受命加入“523”项目。

1969年1月底,39岁的研究实习员屠呦呦,忽然接到一项秘密任务:以课题组组长身份,研发抗疟疾的中草药。起初,屠呦呦用3个月时间,收集了2000多个方药,编辑成《疟疾单秘验方集》,送交“523”办公室。此后至1971年9月初,屠呦呦和同事对包括青蒿在内的100多种中药水煎煮提物和200余个乙醇提物样品进行了实验,但结果总令人沮丧:对疟原虫抑制率最高的只有40%左右。

终于有一天,屠呦呦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灵感,这句话是“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明白了一个事实:温度是关键!屠呦呦重新设计提取方案,夜以继日进行实验,终于发现:青蒿乙醚提取物去掉其酸性部分,剩下的中性部分抗疟效果最好!1971年10月4日,实验证实,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成为首批人体试验的志愿者,幸而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经过多年反复试验和临床试用,1977年,经卫生部同意,课题组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首次向全球报告了青蒿素这一重大原创成果。1986年10月,青蒿素获得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1973年9月,屠呦呦课题组还首次发现了疗效更好的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1992年,青蒿素类新药——双氢青蒿素片获得《新药证书》,并转让投产。

屠呦呦在工作中。新华社 资料图

青蒿素对于世界和人类的贡献

疟疾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都有2亿多新病例报道。全球每年40万疟疾死亡人数中,90%以上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青蒿素是与已知抗疟药化学结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新化合物,改写了只有含N杂环的生物碱成分抗疟的历史,标志着人类抗疟药物发展的新方向。

1981年,第四届化学药物治疗疟疾科学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发起。在一个针对热带疾病的研究和培训的特别项目中,一系列关于青蒿素以及其治疗疟疾效果的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20世纪80年代,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中国治疗数千疟疾病人的疗效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现已为全球疟疾流行地区所广泛使用,近年来ACT年采购量达3亿人份以上。据WHO《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由于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包括ACT的治疗,从2000年全球疟疾发病2.14亿例、死亡73.8万人,到2015年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下降37%和60%,挽救了大约590万名儿童的生命。

屠呦呦。新华社 资料图

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

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当时虽然生活很拮据,但父母依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和哥哥一样接受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在父亲的引领下,屠呦呦经常上完课就回家看书,慢慢养成了读书习惯,并且只要喜欢的事情就一定会坚持做下去。

14岁时,屠呦呦的哥哥给她写了一封信,告诉她说:“呦呦,学问是无止境的。当你局部成功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满足;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可以说是她哥哥的这一席话点亮了屠呦呦内心的明灯,坚定了做学问的信心,为她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1951年高中毕业,屠呦呦报考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专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作为新中国首批女大学生,1959年,屠哟哟参加了为期2年半的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理论。1969年1月,屠呦呦第一次接触了代号“523”的神秘抗疟药物研究项目,认准了“523”任务就是她自己的担当,暗下决心,一定不负重托,把党和国家交给她的任务完成,就这样一直工作至今。

屠呦呦及其团队因研制青蒿素获得多项国内外重要奖励。1978年她领导的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研究组受到全国科学大会表彰,1979年“抗疟新药青蒿素”获得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011年屠呦呦以“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10月,屠呦呦又以“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2016新年贺词中,国家主席习近平专门提到了屠呦呦,并称赞“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作者系上海市委党校讲师)

责任编辑:蒋晨锐

屠呦呦在实验室做实验。资料图

1969年,李国桥自身感染疟疾,让同事针刺大椎穴,试验针灸治疟效果。资料图

1994年9月20日,中国中信技术公司、军事医学科学院、昆明制药厂等机构代表与Ciba-Geigy签订了蒿甲醚-本芴醇复方产品20年的《许可和开发协议》。资料图

红网长沙11月19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秦芳 通讯员 朱微)因对抗疟药物青蒿素的研发做出过重大贡献,屠呦呦先后获得国际医学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作为首次获得这两项大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无疑是国人的骄傲和自豪。然而,对于青蒿素的发现及其成果的评价乃至屠呦呦本人,却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那么,为何会产生这些争议?历史事实又是怎样的?

18日,记者从湖南教育出版社了解到,由该社策划出版的《“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即将与读者见面。这本书通过屠呦呦等29位亲历者的口述,首次完整地再现了“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的全过程,特别是发现青蒿素、结构测定和青蒿素的衍生物工作等核心内容,呈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

口述史:不回避争议 尊重各方发出声音的权利

《“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属于国家重点规划选题的“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自2009年起,在“兼有科学史家的慧眼”的著名生物学家饶毅和医学博士、北大科技史专业博导张大庆两位教授的指导下,作者黎润红在六年间采访了数十位“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的亲历者,获取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该书采用口述历史的形式来反映历史,尊重各方发出声音的权利,不回避遗留下来的各种争议,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全貌。为方便读者理解当年的情景,本书还增添了部分史料、注释及珍贵照片,与受访者的口述材料相互映衬。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整理29位“523”任务和青蒿素研发亲历者的口述资料,按照时间顺序和历史沿革,从“523”任务的提出和组织,到“青蒿素的发现”“青蒿素的结构测定、临床及其他工作”“部分青蒿素衍生物及其复方研发工作”以及“青蒿素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及其国际化”,形成了多个专题。

责任编辑朱微认为,这本书不仅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青蒿素研发历史的细节,还原出青蒿素背后真实的屠呦呦,“更重要的是,让青蒿素背后许多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们为更多的人所认识、了解与铭记,因为他们都是造福数亿疟疾患者的英雄。”

“523”任务组的成立:越战的需要

1960年代初期,世界上不少地区已经出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等常规抗疟药产生抗药性的问题,尤以东南亚最为严重。随着越南战争逐步升级,抗氯喹恶性疟的不断扩散严重威胁着越南军民的健康,也影响到临近我国的部分地区以及抗美援越的人员。

在越南方面的请求下,我国政府决定组织力量研制新的抗疟药物,于1967年5月23日正式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实施这项工作,时称“523”任务。在“523”任务中,全国大协作,先后有一百多家单位的数百名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同心协力,寻找新的抗疟疾的药物。

个人的贡献与集体的付出

1969年,屠呦呦作为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小组负责人,参加了从传统中草药里寻找抗疟药物的研究工作。在经历了许多挫折后,屠呦呦等人于1971年10月4日分离获得编号191号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显示对鼠疟原虫100%抑制率。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有效的发现,是整个青蒿素研发历程中最为关键的第一步,它开启了青蒿素类药物研发的大幕。

“523”任务期间,正处于“文革”时期,科研环境和条件都很差,广大科研人员顶住了重重压力,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留下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李国桥等人为了验证新药,常年战斗在疫区一线,抢救危重疟疾病人;为了探索疟疾发病规律、观察针灸和一些研制的新药是否有效,研究人员们甚至通过自身感染疟原虫、忍受疟疾的寒热病痛来进行试验观察。屠呦呦、郎林福、岳凤先等人为了青蒿粗提物以及后来的青蒿素尽快应用到临床上,自告奋勇地进行人体试服,以判断药物是否有毒性;屠呦呦等人还因实验室通风设备不好,造成乙醚中毒而引发肝炎等疾病;罗泽渊怀有身孕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工作,还因工作太累、疲劳过度而多次晕倒在实验室。当时因为需要借用其他单位的实验仪器,研究人员总是要在晚上其他单位不用之时,才能去加班使用……

接力:全球第一个通过WHO质量审核的青蒿素类复方药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以“青蒿抗疟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次年9月,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提出“523”任务自1980年起纳入各级民用医药科研计划之中,不再另列医药军工科研项目。

“523”任务结束后,青蒿素研发并未停止。后来,先后成立的中国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研究指导委员会与新药开发专家研究小组,接过接力棒,继续指导我国青蒿素类药物研发及国际合作的工作。

1989年下半年,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分别与中信技术公司等国内几家大型国有外贸公司签订了“开拓青蒿素类抗疟药国际市场合同”。在多方的努力以及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中国中信技术公司、军事医学科学院、昆明制药厂等机构组成的科工贸合作体与Ciba-Geigy(现诺华公司前身之一),于1994年正式签订了蒿甲醚-本芴醇复方产品20年的《许可和开发协议》。中国的药品终于成功打入国际市场,这也是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发并打入国际市场的药物。

蒿甲醚-本芴醇复方于2002年被载入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目录,被大多数受疾病危害的国家列为一线用药,成为全球第一个通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质量审核的青蒿素类复方药。它也是迄今为止,中国药品通过与国际上知名度高的制药企业合作,以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走向世界的一个先例。

https://www.haomiwo.com

上一篇:现货交易规则(期货交易入门知识)

下一篇:二胎概念股票代码(二胎概念股龙头企业)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