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_炒股入门与技巧_怎么买股票 - 股票学习网!

医改概念股2020(医改市场化)

2023-05-30 11:28分类:股票术语 阅读:

 

想发表相关意见的,请先耐心细致读完以下3段、千来字的短文,谢谢!

 

1.我不是专家,也不是大V,只是一个玩头条的过路客,截止今天全部作品也不过可怜的56个,说我是砖家,大V等,算是高看我了。希望不远将来几年后能成为大家口中的这些人。有人说我没搞明白就在瞎扯。这个批评我接受,确实是在瞎掰扯,只不过无意踩了热点。请原谅我无知无畏,不过头条不就是个吐槽浅见的地方吗?那就我接着吐呗!赞骂随君。

 

 

夕阳当空照,花儿弄娇颜

 

2.我不是医保局的托,无意洗地2023年新医改。2023年医改咋样,大家可以任意评说。文章《2023年医改新政:改革侵犯了公民私有财产权?没有!》(详见文尾链接),主要反对的是“改革侵犯个人财产权”这个观点。我举的小王减薪的例子,也只是想单纯抛出这个疑问:预期收入算不算个人财产权?

我不是法律专家,所以理论论证是不行的。无意中想到了减薪这个大家常常碰到小故事,然后由小故事推理出这么个结论,即改变预期收入不算侵犯个人财产权。这与小王减薪的多少无关,在理论探讨上减薪100与减薪10000无实质区别。

有人说,这是偷换概念,医改后个账资金减少与降薪性质是不同的,不具备可比性。其代表意见有:额度不同,说降薪额度与个账入户资金减少额度不具可比性;主体不同,降薪为企业主,医改主体为国家,因而不具可比性;还有很多其他意见。其实这些意见都是对的,但都不适合我文章的情境。我使用这个例子,只是单纯的想解释:企业降薪也好,医改个账入户资金减少也罢,都只是个人预期收入的减少,舍此没有别的含义。这个预期收入可以简单理解明天明天收入。

还有人指出,企业主不可能随意减薪,因为有合同约定。那退一步讲,如果企业主违背了合同约定减薪,请问小王起诉的时候,是以违反合同约定起诉企业主?还是以侵犯个人财产权起诉企业主?以我的粗浅理解,应该是用违反合同约定来起诉吧!

 

 

风车因风而动,亦如我的思绪

 

3.我强调宣传要积极开展议题式宣传,少搞单方面的新闻发布式宣传因为新闻发布式宣传是低效宣传。这是第二篇文章《2023年医改新政:面对汹涌舆情,最该反思的是什么?》(详见文尾链接)的核心观点。

2023年新医改前,相关文件确实于2020年8月通过中国政府网、国家医保局官方网向全社会发布并征求了意见。但大多数群众反应没有看到过,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呼吁有些单位在政策出台前多搞议题式宣传,引导群众在社交媒体中自主讨论、辩驳、争议和取得共识。

只有这样,我们的宣传才是有效的,才能引导群众看清改革的大势所在,才能让相关机构准确掌握群众诉求最后才能科学确定相关改革举措了。如这次群众反对医改,主要原因就是门槛费太高,封顶线太低,而这些完全是可以通过宣传交流后,由各地方医保部门科学确定指标,从而让群众获得感满满,并接受2023年新医改。

好了,针对我前面两篇文章的争议点,我也只能作如此解释。

不对的地方,大家可以接着批评。

往期文章: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坪 实习生 蒋中雯 深圳报道

转眼间,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已满两年。两年来,创业板在支持创新成长领域获得不俗成果。

除高新技术行业外,传统行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在注册制改革后也实现快速登陆资本市场,稳健医疗就是代表之一。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探访了稳健医疗。稳健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稳健医疗”)原本以经营医用敷料为主业,后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全棉水刺无纺布等产品,逐步拓展产业边界,发展成为覆盖伤口护理、感染防护、个人护理、家庭护理、母婴护理、家纺服饰等多领域的医疗大健康企业。

在核心原料、工艺配方方面,稳健医疗持续研发升级,公司抗菌纤维敷料获得美国510k批注,疤痕膏产品获得国内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还有十几款高端敷料在CE、FDA和国内顺利注册中。

稳健医疗董秘陈惠选表示,在创业板上市之后,一方面公司信誉度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各界的期待给了公司压力、动力,也推动着公司的发展;最后,创业板提供了并购重组、再融资、股权激励等等发展助推利器,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防疫需求下公司上半年稳步发展

2022年上半年来,疫情防护用品需求不减,同时稳健医疗在拓展销售渠道、产品创新、降本增效等方面进行推进,实现稳定发展。

根据稳健医疗半年度报告,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3%。

分业务板块方面,医疗板块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32.3亿元,同比增长 45.3%,其中疾控防护产品同比增长53.9%、高端敷料产品同比增长超2.6倍、传统伤口护理与包扎产品同比增长27.5%。健康生活消费品板块虽然受疫情影响较大,仍实现销售收入18.8亿元,同比增长5.1%。

稳健医疗表示,未来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在于医用耗材行业和消费品行业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以及以高质量产品、精准品牌定位提升品牌价值。

稳健医疗首席财务官方修元介绍,公司收入的增长搭上了疫情防护产品需求的顺风车,也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成果,同时也是归功于销售渠道的大幅扩张以及产品的技术创新。目前,稳健医疗覆盖的医院达到4000余家,连锁药店达到15万家,电商的覆盖领域也在扩大。同时,稳健医疗将积累的研发技术、材料创新广泛应用于防护用品,以全棉无纺布代替过去的化纤、SMS等核心原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由于海外市场对防护产品需求下降,上半年稳健医疗海外业务下降近三成。

方修元对记者解释称,近两年与国外客户交流较少,没有走出去;另外此前海外订单增长,造成总体基数高,都造成了海外业务的下降。

方修元表示,下半年公司将加强对海外市场的重视,“我们的销售团队必须走到市场上去,跟客户面对面地交流,增加跟国外客户直接的沟通,稳定我们海外的销售渠道。我相信明后年,海外市场的销售一定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注册制下积极拓宽发展渠道

稳健医疗申报上市时恰逢深交所以创业板为试点实行注册制改革,创业板改革的两年来,是稳健医疗上市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IPO、股权激励、并购等资本工具,稳健医疗得以拓宽企业发展渠道,借助市场进一步做优做强。

2020年9月,稳健医疗登陆创业板,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6000万股。扣除发行费用后,约14亿元募集资金按照重要性和紧迫性安排投资于高端敷料生产线建设项目、营销网络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数字化管理系统项目。

上市后,稳健医疗借助股权激励、并购重组等资本工具进一步优化公司发展。

2022年上半年,为进一步丰富产品线,补充产品短板,拓展国内外业务渠道,完善战略布局,稳健医疗围绕着医用耗材领域开启外延式并购,先后获得了隆泰医疗、湖南平安医械的控股权,以及桂林乳胶100%股权。

其中,隆泰医疗的主营业务为高端伤口敷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国内高端伤口敷料企业中具有一定优势,2021年度实现营业收入3.5亿元,净利润8637.4万元。在并入稳健医疗后,今年上半年,隆泰医疗为稳健医疗的医疗板块贡献营业收入0.9亿元。

方修元指出,此次收购与稳健医疗在高端敷料领域的发展方向相一致,是打造国内高端伤口敷料龙头地位的重要一步。

稳健医疗7.5亿元收购的湖南平安医械,主营业务则为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稳健医疗表示,此次收购填补了公司在注射穿刺领域的产品空白,将助力公司成为国内医用耗材产品线最全面的企业之一。

6月6日,公司再次进行并购,以自有资金4.5亿元获得桂林乳胶100%股权。桂林乳胶的主营业务为医用乳胶外科手套、医用检查手套、乳胶避孕套的生产及销售。

方修元指出,这次并购同样能完善公司的医用耗材产品线,与此同时,桂林乳胶的避孕套产品将进入公司消费端渠道,丰富公司消费端产品线。

稳健医疗董事会秘书陈惠选认为,国际上大型医疗企业的发展路径均离不开并购和融资。在创业板上市后,公司也具备了并购、融资的优势条件,“资本市场为公司对外并购提供了更加灵活的支付方式,公司可通过发行股票、可转换债券等方式进行支付,提高了交易的灵活性,有助于公司通过并购做优做强。”

在陈惠选看来,资本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融资渠道,公司也计划未来充分利用融资渠道加快公司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数字化和智能智造的业务升级转型,为公司经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县域不仅是统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基本单元,也是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项继权教授在《国家治理》周刊撰文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农业和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构建和完善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的必由之路,是充分挖掘、利用和发挥全域要素资源在物质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县域高质量发展并在发展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工程。

 

 

更多内容,请点击封面购买本期杂志

 

县域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是全国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基础

 

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也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以及能否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战略性和实践性的重大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百年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人民共同富裕的水平不断提高。不过,迄今为止,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农业和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根据2021年国家统计年鉴,城乡基尼系数为0.468,主要体现在城乡收入的差距上。城镇居民平均年收入43834元,农村居民平均年收入1713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58:1。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在于实现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

 

在推进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县域具有特殊的地位。自古以来,“郡县治,天下安”。当前我国的县依然是组织功能比较完善的一级地方政府,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是县域的主体。数据显示,2021年底我国1472个县和394个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全国一半左右人口居住在县域,5亿农村人口中的大部分居住在县域内的乡村地区。县域不仅是统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基本单元,也是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县域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不仅是区域城乡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也是全国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基础。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要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县乡村统筹,加快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建管格局,推动公共资源在县域内实现优化配置。要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县域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工程

 

城乡发展失衡及居民收入的差距虽然与城乡工商业与农业不同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的比较效益差别相关,但是,实践表明,我国长期形成且迄今没有完全消除的城乡二元化的体制和政策也是制约并造成城乡发展失衡的制度性障碍。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不断深化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大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不断推进城乡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资源要素的城乡流动,但是总体来看,重城轻乡的财政投入结构仍没有根本性改变,农村公共服务及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一些制约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性障碍严重阻碍城乡人口、资源自由流动和社会融合,农村各种资源依然单向城市聚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不足,这一切严重制约县域城乡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或“均贫富”,更不是“劫富济贫”,而是以高质量高效益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可以共享的社会财富和成果基础上的“共同富裕”。没有城乡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不断发展,就无法实现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生产要素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所必备的基本因素或条件,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高效利用是高效率高质量物质文化生产的前提和基础。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化体制和政策造成要素配置城乡分割、价格扭曲、流通不畅、供需错位、效率不高。县域作为城乡结合地,城乡二元化体制和政策影响与城乡失衡的矛盾更加集中和突出。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将破除城乡二元化体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作为改革和城乡发展的重点。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要求,强调深化改革,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改革和完善教育、医疗、社保以及户籍制度等,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这些政策举措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迄今县域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的市场流动仍有诸多障碍和限制,特别是经营性建设用地仍难以自由流转、平等入市;宅基地的流转限于本村范围,城市市民不得购买;集体股份实行集体内部静态管理、封闭运行;进城农民仍难以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务,市民下乡和资本下乡仍存在诸多阻力。由此造成城乡土地低效甚至无效利用,农村大量的土地资源闲置、浪费,城乡之间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难以充分流动、合理配置,也难以充分实现与有效保障农民和集体的财产性权利,使其共同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的成果。正因如此,如何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破除城乡二元化的体制和不合理的政策,让城乡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合理配置也成为县域城乡协调发展、共同富裕必须切实解决的制度性和基础性的问题。

 

为了促进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2020年3月30日)和《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2020年5月11日),大力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以及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调“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2021年12月21日,国务院下发了《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对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及试点工作进行具体部署。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仅是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改革,也是构建和完善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的必由之路,是充分挖掘、利用和发挥全域要素资源在物质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县域高质量发展并在发展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工程。为此,各县必须立足本县实际,坚决破除阻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和完善全域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努力探索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高效合理配置的有效实现形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全域高质量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促进要素市场化配置需要破解的重点难点问题

 

从现有的调查看来,当前促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县域共同富裕,必须抓紧在如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首先,构建全域“多规合一”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规划。立足本县区位条件地域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口流向及上位规划的要求,确定全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对城乡建设和发展的空间格局、土地利用、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城镇村居及社会管理等进行科学规划、“多规合一”,制订统一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的全域规划。严格规范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建设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引导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有序流动、合理配置,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充分挖掘、利用和发挥区域资源产业优势、激发经济和社会活力,提升全要素效率,实现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快速发展;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交通、供水、电网、通信、燃气等基础设施同规同网;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全域广覆盖、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和服务水平;鼓励和支持农村人口向城镇和新型社区转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就业和人口流动趋势,合理规划布局城镇乡村人居体系和基层组织与治理体系,实现城乡社会组织管理的一体化,提升组织与治理能力。

 

其次,进一步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真正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为土地流转奠定基础。要素的市场交易并不是单纯的物品市场交换,其实质是资源要素的产权权能的交易或要素产权及其权能的市场化。正因如此,明晰产权是交易的前提和基础。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尤其是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2020年我国基本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工作。到2020年4月,全国基本完成299.2万个拥有农村集体经营性、非经营性和资源性资产的单位的清产核资工作。但是,不少县域的集体产权改革并不平衡,有的县域的产权改革并没有完全完成,有的县域仍存在集体和农民的土地和资产产权主体和边界不明晰的情况,阻碍了土地和资源的市场化交易。因此,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和农村土地、资产等要素流动的首要工作。

 

第三,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有序流动,高效利用。健康完善的市场经济不仅要求要素产权明晰、保护严格,也要求要素自由流动、市场配置,或者说不仅要“确权”还要能“流动”。这也是党中央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和基础性、战略性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但是迄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依然面临诸多的障碍,难以实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为此必须构建全域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公平合理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此外,积极探索通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等方式,细化完善县域城镇低效用地认定标准,鼓励通过依法协商收回、协议置换、费用奖惩等措施,推动城镇低效用地腾退出清;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存量用地盘活利用,鼓励市场主体通过建设用地整理等方式促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实现建设用地的市场流动、集约高效利用。

 

第四,切实消除农民市民化的制度性和政策性的障碍,实现县域城乡居民双向自由流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农民市民化工作。2022年3月17日,国家发改委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其中包括: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实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包括推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重点推动农民工参保扩面、推进异地就医跨省直接结算扩面;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等等。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发挥县城在我国城镇化及城乡融合中的关键支撑作用。2021年我国县级单位户籍人口最多的为248万,县城常居人口均不及300万。为此,全国各县城都应坚决取消落户的限制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城落户工作生活,并切实消除户籍、地域、身份、性别等影响就业、创业和置业的制度障碍,赋予并保证进城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务的权益;劳动力的流动并非单向的市民化,也要进一步改革农村土地和宅基地的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有志愿回乡生活的城镇人员顺利进入乡村安家落户,开发创业,传播现代技能和文化。城乡居民自由流动不仅减轻大城市新进人口的压力,也有助于新的观念、技术在农村传播,并提升乡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第五,进一步破除城乡资本双向流动的观念上和制度上的障碍,鼓励和支持城市资本在合规的前提下进入农业和农村,投资农业,建设乡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农村公共财政的投入,但是仅仅靠政府投入远远不够,特别目前各地财政困难,难以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广泛的需求,迫切需要调动社会资本的参与。城镇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不仅可以为农业农村输入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还能激活农业农村生产要素,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而且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有效集中利用土地资源,将资本、土地、劳动力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土地的集中连片化经营和规模化种养,较好地解决当前农业面临的供求不匹配、劳动力成本过高、农产品质量水平不高等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工商资本下乡,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改变传统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的动力和方式。目前有一股强烈的担忧和反对城市资本下乡的思潮,主要认为资本具有逐利性,资本下乡可能侵犯农民利益,甚至导致农地的非农化,损害农业发展和破坏生态环境。从全国调查来看,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是,严格来说,这些现象的发生与农村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用途管制及基本良田保护等相关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力有关。因此,在鼓励和支持资本下乡的同时必须制订并严格执行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明确资本投资领域并严格维护基本良田保护的红线。由此可以为资本下乡指明投资的方向并严格惩处违规违法的资本逐利、侵犯农民利益、浪费和破坏良田、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

 

第六,大力引进新技术进入县域,提升城乡生产、经营、组织和管理的技术水平。技术的进步和变革是推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城镇不仅是工商企业和资本的聚集地,也是现代技术的聚集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要大力引进新技术,也必须科学规划,根据本地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专业人才进入县域经济建设,不断提升县域生产和经营的技术水平。优化农业品种质量,引进高产优质品种,并推进相关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选育并提供更多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抗性更好的农产品新品种,提升种源的技术水平和农产品品质和产量。大力推动农业设施化、机械化、绿色化和数字化,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为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技术化生产创造条件;大力鼓励和支持现代农业企业进入农村开展农业生产和经营,提升和传播农业生产、管理、经营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制机制,鼓励、支持和吸引农业院校科研究人员和师生及农业技术人员进入本地农村进行农业基地开发、农技推广、技能培训,提升农业生产、管理和经营的技术水平,加快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培育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技术农民;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提升城乡技术水平,提升县域生产经营的竞争力,加快全域经济的发展,让城乡居民共享技术成果。

 

最后,构建县域信息化平台,为全域要素有序流动提供精准支持。数据是现代社会生产、交易和分配及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关键要素。在县域要素流动和经济发展中要建立县域信息化平台,尤其是根据县域发展规划及全域土地流动构建土地流动数据库和交易平台,为县域发展和土地流转交易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要建立大数据匹配机制,在区域规划、产业层面推动数字城乡落地,建立乡村与企业供需关系精准匹配的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各个地区精确到村的土地流转、可开发资源、开发方案、开发条件等“菜单式”信息,基于村情推出产业指南,构建一个庞大的供需关系数据库,形成一个灵敏的市场和社会关系网络,从而为城乡产业发展、资本投入、城乡管理提供精准的支持。在县域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最终建立全国统一的乡村产业供需平台,推动县域要素的全国市场流动;努力消除城乡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数字鸿沟”,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确保不同群体更好共享数字红利;整合完善城乡信息化组织、管理和服务的机制,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全域覆盖,推进“互联网+放管服”,全面推行“掌上办事”“掌上办公”“一网办理”集成改革,探索和构建智慧治理新平台、新机制、新模式,以数字化改革提升信息化治理效能。

 

结语

 

总之,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要求着力破除制约城乡区域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畅通城乡区域经济循环,构建城乡一体融合、双向有序流动、市场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让城乡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和信息等生产要素流动起来,从而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在市场化流动中创造财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城乡协调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毫无疑问,这项改革任务复杂、艰巨,难以一步到位,将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因此,各县必须立足本地实际,探索改革的有效路径和策略,不断拓展和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要素市场化和城乡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

 

随着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深化和构建更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未来还需着力构建城乡平等的产权制度,赋予和保障农民和农民集体更多的土地财产权,实现城乡资源的平等自由交换。随着集体土地和劳动力的流动,还应创新集体股份合作的有效实现形式,进一步推进集体股权的流动,探索股权流转、抵押和跨社参股等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实现新形式,切实保障农民的财产权,让集体经济走向市场,独立自主经营。此外,还需构建适应更加开放流动、城乡一体的基层组织和治理体系,建设开放包容、城乡一体化的城乡社区基层治理体系。

 
 
 

 

来源 |《国家治理》周刊2022年5下

原文标题 | 要素市场化配置:县域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工程

作者 |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项继权

新媒体编辑 | 程静静

原文责编 | 周素丽

美编 | 王嘉骐

 

声明:《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

 

 

 

 

最近,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医改计划,这些计划旨在提高中国人民的医疗水平和医疗保障。然而,改革中的部分举措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首先,一些人对于医疗费用的上涨感到不满。

改革计划中的一些措施,如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和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通常来自于医保基金或政府财政预算。然而,这些改革计划导致了医疗费用的上涨,使得一些人感到不满。他们认为,这些改革计划应该更注重降低医疗费用。

其次,一些人对于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感到担忧。

中国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而一些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缺乏足够的医疗资源。改革计划中的一些措施,如优先发展基层医疗服务和提高农村医生的待遇,旨在解决这些问题。然而,一些人认为这些措施不够,仍然存在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第三,一些人对于医疗服务的质量感到担忧。

改革计划中的一些措施,如加强医疗机构的监管和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旨在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然而,一些人认为这些措施不够,仍然存在医疗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争议也值得关注。例如,一些人认为,医疗体制改革中的市场化倾向过于强烈,可能会导致医疗资源的进一步私有化,而不是公平地分配。还有一些人担心,医疗改革可能会导致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商业化,从而削弱医生的职业道德和患者的信任。

为了解决这些争议和困难,政府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

例如,可以加强对于医疗机构和医生的监管,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可以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改善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衡问题;可以加强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降低患者的医疗负担;可以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公众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医疗体制改革中来。公众可以通过参与公共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向政府和社会各界反映自己的需求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政府和社会各界可以更加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和措施,以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和期望。

总之,近期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引发了各种争议和困难,但也带来了机遇和发展的空间。政府和公众应该共同努力,积极解决争议和困难,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向着更加公平、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保障。

https://www.haomiwo.com

上一篇:海南有旅游股票吗(海南三亚旅游股票)

下一篇:净头寸(净多头头寸英语)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