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_炒股入门与技巧_怎么买股票 - 股票学习网!

3d打印固态电池概念(3d打印龙头股)

2023-04-25 18:46分类:股票知识 阅读:

十年后,电池格局将发生变化,而现在正处于这场革命的风口浪尖,3D打印固态电池或许将是下一个风口。

7月2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表示,从技术角度来看,固态电池将是最值得重视的技术,2035年前一定会规模生产能量密度为500Wh/kg的下一代电池。

可见,未来的电池将以固态电池为主,但由于各种原因,通常是制造困难,固态电池从未真正投入生产;而3D打印的出现将改变游戏规则,生产出下一代电池并将其推向市场。

 

3D打印电池常见工艺及电极、电解质材料,图片来自: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3D打印固态电池的优势体现在原材料易获得、更安全、更有效、成本更低,适用于任何形状。目前,用于制造电池的主要3D打印技术包括立体光刻成型(SLA)、模板辅助电化学沉积(TAE) 、喷墨打印 (IJP)、直接墨水书写 (DIW)、熔融沉积成型 (FDM) 和气溶胶喷射打印(AJP)。打印的电极材料主要包括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和LTO/LFP,以及电解质材料。

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是设备还是材料,已有多家公司从实验室走到生产车间,将3D打印电池推向市场。今天,资源库将通过对这一细分领域的5家代表公司的观察,分析3D打印电池的发展现状及未来方向。

美国Sakuu Corporation

 

总部位于硅谷的创业公司Sakuu成立于2016年,其前身为KeraCel,同时也是世界首个3D打印固态电池的开发商,以下是Sakuu的发展轨迹。

  • 2019年5月,Keracel宣称在生产陶瓷固态锂电池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 2019年8月,日本汽车零部件制造商Musashi Seimitsu对Keracel进行投资,加速3D打印固态电池的发展。
  • 2021年1月,Keracel完成1400万美元的A轮融资,进一步推进固态电池的开发。
  • 2021年4月,KeraCel将公司名称更改为Sakuu Corporation。
  • 2021年6月,Sakuu宣布获得三项新专利:具有密封阳极结构的新型混合固态电池设计、能够创建有源设备(如微反应器或固态电池)的增材制造系统,以及电子照相3D打印机。
  • 2021年7月,Sakuu宣布已开发出一种3Ah锂固态电池 (SSB),性能等同于或优于当前的锂电池。
  • 2021年8月,Sakuu开始建设一个新的试验设施,用于生产3D打印固态电池,预计将于2022年年初完工,每年可生产高达2.5MWh的固态电池。
  • 2022年3月,Sakuu推出第一代非打印锂金属电池达到了800Wh/L的能量密度,重量仅为传统同类产品三分之一、尺寸为一半。
  • 2022年6月,Sakuu宣布其第一代非印刷锂金属电池 - Swift Print 固态电池在广泛测试下已实现连续3C倍率放电。
  • 2022年8月,Sakuu在硅谷开设占地7.9万平方英尺的新工程中心,这也是Sakuu的第一家3D打印电池工厂,被称为3D打印平台超级工厂(Sakuu G-One计划)。
  • 2022年9月,Sakuu宣布与日本NGK合作,NGK将协助开发固态电池,并为当前和未来的电池制造提供陶瓷材料。
  • 2023年,Sakuu将向电动汽车和储能领域的一系列客户交付第一代超安全固态电池 (SSB),同时开发第二代全打印SSB的能量密度超过1200 Wh/L。


与许多固态电池设计一样,Sakuu的电池单元包括锂金属阳极,以及将阳极和阴极分开的陶瓷电解质。Sakuu的多材料多工艺Kavian 3D打印平台,可以在同一层打印玻璃、金属、聚合物和陶瓷,完成电池的全打印。

 

Sakuu的3D打印电池生产线,图片来自:Sakuu

 

 

该平台基于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粘合剂喷射打印工艺,在粘合剂喷射中,液体试剂沉积在粉末颗粒的薄床上。更精细的细节使用不同的材料喷射,包括专有的陶瓷粉末和粘合剂,以及称为PoraLyte的支撑材料。这是一种类似聚合物的支撑材料,在烧结过程中会燃烧掉,形成通道、空隙和孔隙。

Sakuu2023年即将交付给用户的3D打印电池,图片来自:Sakuu

Sakuu的目标是到2028年达到60GWh的电池产能,因此它还在进行AI控制的开发,打造一个“黑灯”工厂。同时,为了适用于更广的市场需求,该平台还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每个3D打印过程都有模块,以及材料处理、质量控制、干燥和除粉等辅助过程,用户可以根据其制造的产品定制机器。

德国,Blackstone Technology

 

专注于电池技术的瑞士投资公司Blackstone Resources于2019年成立了自己的德国研发子公司黑石科技(Blackstone Technology)。该公司在过去两年中一直在开发和完善其锂离子电池3D打印技术,以下是黑石公司的发展轨迹。

  • 2021年4月,黑石公司对外宣称已成功打印首款可工作的锂离子固态电池。
  • 2021年11月,黑石公司在萨克森州Döbeln的工厂开始批量生产3D打印锂基液体电解质电池。同时,还将使用3D打印生产下一代电池:固态钠电池。
  • 2022年3月,该公司宣布,预计最早于2025年将3D打印的钠离子电池商业化。除了软包电池外,还将生产棱柱形电池。


黑石公司将其3D打印电池技术称为“厚层技术”(Thick Layer Technology),用于生产电池电极和锂离子电池的隔膜,但是并没有过多的介绍其工作流程。

 

黑石科技在德国Döbeln的新工厂,图片来自:黑石公司

 

 

据黑石公司称,其3D打印电池能量密度提高了约20%,高达220Wh/kg,电池空间节省15%,材料节省20欧元/千瓦时,能源消耗降低23%。此外该流程基于环保的纯水工艺,可减少50%的生产废料。同时,3D打印可将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再增加70%,同时显著提高充电循环次数。

 

黑石科技3D打印的锂离子固态电池,图片来自:黑石公司

 

 

黑石科技已将其初始目标年产能设定为500兆瓦时,预计将在明年年底前达到。尽管尚未确定时间表,但第二阶段目标是每年5GWh,第三阶段最终目标是超过10GWh,未来生产设备的产能目标是每秒生产一个电池。

美国,6K

 

与前面2家专注于3D打印电池设备不同,美国初创公司6K专注于3D打印金属粉末和锂电材料生产,并开发了“UniMelt系统”的微波等离子生产工艺,能够以快速、环保的形式生产电池材料。以下是6K公司的发展轨迹。
 

  • 2021年4月,6K宣布为其能源部门6K Energy建立卓越中心,占地3.3万平方英尺,投资将达2500万美元,主要用于开发用于储能设备的新型可持续电池材料。
  • 2021年9月,6K获得5100万美元C轮融资,以支持其电池开发中心建设。
  • 2021年10月,6K 增材制造部门Additive通过收购特种冶金产品(SMP) 增强其金属合金产品组合。
  • 2022年5月,6K获得超过1.02亿美元D轮融资,加速6K能源部门的阴极电极生产工厂的部署。
  • 2022年8月,6K将耗资3000万美金建立新的电池卓越中心,推进第一个产能规划为10至20千兆瓦时的电池阴极工厂,并于2024年8月投产。
  • 2022年10月,6K Energy与ONE签署联合开发协议,为后者开发和生产其Gemini 和 Aries电池平台中使用的关键电池材料。


UniMelt系统是基于6K的微波等离子工艺,可将铣削、车削和其他回收原料转化为3D打印金属粉末。

 

6K的UniMelt微波等离子生产设备,图片来自:6K

 

 

据6K表示,如果用UniMelt工艺取代传统的电池阴极制造设施,用水量将减少90%,并且将完全消除100%的废水;该设施还将使能源使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多达70%。

英国,photocentric

3D打印机和材料制造商photocentric成立于2002年,2020年9月,该公司宣布成立3D打印电池研究部门,致力于开发环保的3D打印电池,并表示会持续加大投资力度,优化3D打印燃料电池在汽车中的应用。

 

photocentric生产的3D打印燃料电池概念图,图片来自:photocentric

 

 

同时,photocentric还开发了一个独立的3D打印电池系统,打印过程类似于使用光聚合工艺。电极使用专有的光聚合物树脂进行3D打印,这种树脂可用作商业电极粉末和导电添加剂的粘合剂;然后清洁和固化生胚打印部件,接着进行脱脂和烧结以去除聚合物并仅留下活性电极材料。

 

用于3D打印电池的photocentric光固化设备,图片来自:photocentric

 

 

据资源库了解,该公司正在使用的电极材料包括钴酸锂(LCO)和钛酸锂(LTO),Photocentric的目标是开发3D打印电池,用于特斯拉的Giga工厂内。现在,这家英国公司正在加紧制定增材制造燃料电池的开发计划,寻求利用VLP技术来实现汽车电池的低成本大规模制造。

中国,高能数造

高能数造(西安)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聚焦并推出3D打印电池设备的产业化公司,成立于2021年。由西安交大长春3D打印中心孵化,刚成立不久就获得数百万人民币的种子轮投资。

 

高能数造的2款电池专用型3D打印机,图片来自:高能数造

 

 

浆料挤出层叠技术(
SEL-Slurryextrusionlamination)SEL技术是高能数造针对电池研制用户的专业需求而自主开发的3D打印电池技术,该技术通过从打印喷嘴中挤出具有剪切变稀性质的电池浆料并将浆料层层堆叠后构筑出预先数字化设计的三维电极。

基于该工艺,2022年6月,高能数造发布了两款S系列电池专用型3D打印机:S180BM和S200BH设备,同时还推出了一款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的电池专用型3D打印机。

 

高能数造3D打印的全极耳圆盘电池,图片来自:高能数造

 

 

2022年9月,高能数造3D打印的全极耳圆盘电池首次公开亮相,该电池的圆形正极片、圆形负极片、圆形电池壳均为3D打印技术制造而成,这也是高能数造产品化落地的首次尝试。据高能数造表示,接下来的10月即将推出第二代3D打印电池设备。

据研究机构Strategic Market Research的最新报告显示,,从2020到2030年,全球3D打印电池市场预计将以19.53%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这得益于能源存储需求的持续增长、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IoT)传感器等发展。

市场前景是广阔的,3D打印电池的用途不局限于电动汽车,还包括手机、可穿戴设备等许多领域。但在实现真正的规模生产和具备商业竞争力之前 ,还有一段路要走,更多可选的材料和更稳定的打印,将是3D打印电池走向批量制造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国内基于3D打印的电池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也期待有更多的3D打印企业参与其中。无论是设备厂商,还是材料厂商,都不要错过这个大的风口,起步不至于太慢,我们就还有后来居上的机会。

​  日本东北大学教授本间格和助教小林弘明等人开发出了用3D打印机制作全固态电池的技术。制作时使用可以自由改变硬度的材料。只需几个小时就能制成电池,而且不必实施以往需要的高温工序。试制出来的电池经受住了各种性能测试,具备一定性能,有望对全固态电池的早日实用化作出贡献。

  电解质是电池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通常为液体状态,但全固态电池的电解质为固体,发生起火事故等的危险性较小。这种电池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可通过层叠电池来增加单位体积的蓄电量。作为可延长纯电动汽车(EV)续航距离的新一代电池备受期待。

 

开发的电解质膜具备类似软性隐形眼镜一样的柔软性(图片由日本北东大学提供)

 

  全固态电池的主流是把电极和电解质材料进行强力压合,加热到摄氏数百度后制成。但加热工序需要花费成本,而且存在受热开裂的情况。同时还存在课题,由于电解质较硬,正极和负极随着充放电反复膨胀和收缩时,二者无法紧密贴合,导致电池性能变差。

  研究团队实施了面向全固态电池制作软性电解质膜的研究。把有利于锂离子运动的特殊液体和氧化硅混合之后,可以形成类似于软性隐形眼镜的玻璃膜。只要改变氧化硅的用量,就能调整柔软度。

  此次,研究团队把电解质膜中所含的氧化硅量减少一半,使其变成凝胶状。然后再与经过紫外线照射就会凝固的树脂混合在一起,就可以用3D打印机塑造成型。

 

降低电解质中的氧化硅浓度,使电解质变为凝胶状,通过3D打印机制造电池(图片由日本东北大学提供)

 

  实验证实,通过把电解质、正极用钴酸锂、负极用钛酸锂等变成凝胶状材料,仅靠3D打印机就能制作出电池。据称两个小时左右就能制造出来。

  只需涂上材料,用紫外线照射即可制作,不需要高温加热,可以大幅削减制造成本。柔性电解质不易开裂,即使构件膨胀和收缩也能柔软地贴合。 

  试制出来的电池可以稳定充放电100次以上。安全性也已通过起火测试等进行确认。本间教授表示,“只要输入数据,大小和形状可以随意改变”。

  实用化面临的课题是电解质的离子电导性不够高。由于锂离子无法顺利移动,很难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

  研究团队将调整材料的成分,目标是提高离子电导性。利用开发的电池驱动汽车行驶的实验已取得成功,实验时的最高时速达到30公里。研究人员将反复进行改进,提升输出功率,考虑将其安装在纯电动汽车上。还将大力开发能量密度高的正极材料。

  首阶段目标是在传感器和可穿戴终端的电源等用途方面实现实用化。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三隅勇气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日经中文网 https://cn.nikkei.com​​​​​​​​

 

“导入、成长、成熟、衰退”的生命周期,是每个行业的宿命,谁也逃不过。这也指导我们,做投资时要尽量介入高成长行业,远离已衰退的夕阳行业。

“3D打印”就是这么一个处于导入期之末,成长期之初的行业。

据统计全球3D打印收入规模从2011年17.14亿美元,猛增到2015年的51.65亿美元,CAGR(复合增长率)超过30%。

不同于概念先行技术滞后的大A股,港股市场马上要迎来中国第一家3D打印技术商业化的公司——爱康医疗。

一、3D打印,全国独一份的龙头股

爱康医疗是中国第一家,且唯一一家将3D打印技术商业化,并应用于骨关节及脊柱置换植入物的医疗器械公司。

它的产品包括:3D打印的髋关节置换植入物、脊柱椎间融合器及人工椎体;常规的膝关节、髋关节置换植入物。

其中3D打印的医疗场景是这样的:

1.3D成像及建模:外科医生对患者病区进行标准CT或MRI扫描并通过医工交互平台向我们的工程师传送影像时开始我们的3D ACT解决方案。

2.打印模型:为便利外科医生对病区的研究及其与患者的交流,根据我们利用3D打印机器生成的模型,按需制作患者病区的模型。

3.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及模拟手术:外科医生及爱康医疗的工程师可在医工交互平台,搜索相似案例,讨论手术方案并进行手术模拟。

爱康医疗3D打印医疗产品虽然火,但产品投产时间较短,爆发还尚需一些时日。

现阶段其销售的产品,以常规骨关节植入物产品为主,2017年上半年爱康医疗是中国最畅销的骨关节植入物品牌。

常规的膝关节、髋关节置换产品销售数量为3.84万套,收入1.42亿元;

3D打印的髋关节、脊柱置换产品销售数量为套2441套,收入977.7万元;

代理第三方骨科产品收入689.3万元;

其他(主要手术器械和医用冲洗器)产品收入383.6万元。

以上产品的销售方面,爱康医疗制定了全国统一价格,通过有一定资源的650名分销商,向中国及15个海外地区的3000家医院销售。

爱康医疗在渠道构建方面不遗余力,技术方面的投入也是下足血本,旗下42人的研发团队2014年至今烧掉了7270万元,跟2016年的利润相当。

当然成果也是显著的:32项发明专利,126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PCT专利。预计2018年-2020年推出六款新产品,包括一款3D打印TMK膝关节假体,一款3D打印自稳定人工椎体。

有人说研发投入多点,不就为混个高新企业,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么。按爱康医疗的收入规模,混个“高新企业”称号3%-4%的研发费用就够了,而事实是其研发费常年占收入的10%左右。

下足血本,必然是对未来的市场高度看好,其IPO融资用途也能佐证这个观点。

二、大干快上,四年15万套扩产计划抢市场

2016年中国骨关节植入物市场中,销量最高的品牌如下:

目前爱康医疗凭借2.8万套膝关节产品、7.4万套常规髋关节产品的产能,拿到了全国14.3%的市场份额。

那如果2021年前,再搞定一个年产量15万套的生产基地呢?

据爱康医疗港股IPO招股书,募集资金第一项用途为“四年15万套产能提升计划”:规划设计常州生产基地,常规骨关节植入物年产量15万套,相当于2017年上半年产能的1.5倍左右,预期2021年达到该产能。另外,爱康医疗还计划于2018年前增加3D打印产能。

但你知道,生产型企业的产能重要,产能利用率更加重要。没有订单滋润,生产设备只是一堆废铁,公司不消多长时间就会被设备的折旧摊销、高昂的闲置人工成本“腐蚀”掉。

来看看爱康医疗的产能利用情况。

2016年底,膝关节产品的产能是两年前的3.6倍;髋关节产品的产能是两年前的1.6倍;3D打印产品产能是两年前的2倍。

产能提升的同时,产能利用率也没有落下,甚至走在了产能的前面。2016年,常规产品总体利用率达到83.4%,3D打印产品利用率达到90.1%。

不出意外,未来几年爱康医疗的收入依然会高速增长,因为热爱跑步、登山等“废关节”运动的中产越来越多了……

三、77.8亿元骨关节市场,四大增长驱动

中国的骨科植入物市场,主要由三个主要分布组成:创伤植入物、脊柱置换植入物及骨关节植入物。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预计,2021年中国骨关节置换植入物市场为77.8亿元。

骨关节置换手术又分两类,其一是初次手术,其二是将来很可能需要做翻修手术,以更换或翻修植入物或缺损的部分。

翻修手术相比初次手术,就骨关节植入物的设计和开发的技术要求更高,知名度更的品牌会拿到更多的市场。

预计2021年手术量为98.3万次,其中初次手术87.3万次,翻修手术11万次。

为什么未来中国骨关节市场会不断增长?有这么四大增长驱动因素:

1.患者人数上升:随着中国日益增加的老龄化人口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例如中产阶级最热项目“跑步”),关节异常病例将明显上升,因此对骨关节植入物及其终生保养的需求也明显上升。

2.手术普及: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发布的《关于全买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计划大幅提高县级医院医治复杂病例的临床能力,事更多患者在地方接受治疗。此外,中国医院的合格骨科医生由2011年的36053名增至2015年的49376名。

3.经济负担变轻:中国平均收入水平近年大幅增加,同时中国政府不断扩大公共医疗保险范围,提高对骨关节植入物(特别是本土产品)的报销比例,越来越多患者能负担骨关节植入物手术的费用。

4.产品革新:生产先进材料、固定技术及产品设计的进步,提高了产品的植入效果及满足潜在的医疗需求,进而推动市场需求。

当然市场需求是一方面,单个公司的盈利状况又是一方面,多年港股投资经验教导了我行业好并不等于个股好。

四、赚钱到手软背后,一个辛酸的上市故事

3D打印代表着高端制造,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概念,剥开这层略显华而不实的外衣,你能看到爱康医疗“卖健康”的内核,坐享医疗产业特有的暴利。

2017年上半年,爱康医疗收入1.63亿元,毛利1.12亿元,净利润0.5亿元。毛利率高达68.5%,净利率高达30.7%。

更关键的是,爱康医疗用了很少的资本就把钱赚了。

先随便举个反例,青青草原上有一家钢铁公司,2016年净利润8500多万元,利润明显高于爱康医疗,但其创造利润所投入的净资产将近500亿元,ROE(净资产收益率)不足2‰。

而爱康医疗2014年-2017年上半年ROE分别为:33%、37%、26%、16%,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可以说爱康医疗赚钱到手软,其资产负债表也是极其的好看。

账上躺着1.66亿元现金,存货8484.8万元,但274天的存货周转天数较稳定。其负债端除了经营产生的一些应付款、递延税收,没有一毛钱借款。总资产5.99亿元,净资产3.21亿元,资产负债表相当健康。

目前爱康医疗港股IPO已经到了的聆讯后阶段,大半个身子跨进了资本市场,但你肯定不知道这一刻它已经等待了5年。

早在2012年,爱康医疗(当时叫爱康宜诚)就排着A股创业板的队,当时新股的审查较严格,年底甚至出现“A股IPO第八次暂停”(2012.11.03至2013.12.30)。

筹划上创业板时投入的资金和时间,都已经成为了沉没成本,今年实在熬不下去的爱康医疗选择赴港上市。

与五年前相比,爱康医疗多了个“3D打印龙头股”的称号,但这能否让它走向一个新的高度呢?

 

5月10日晚间,两家“换赛道”新三板公司先临三维(830978.OC)、迈得医疗(833990.OC)的科创板上市申请获上交所受理。至此,受理企业总数达到108家,其中27家来自新三板,占比四分之一。

作为3D打印龙头企业,先临三维是新三板的一只“明星股”,是第二家获受理的3D打印公司。今年初至停牌前,先临三维股票交易极为活跃,股价翻了一番。不过,公司面临持续亏损的风险,核心器件也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

迈得医疗则是科创板受理企业中第一家预披露申报过主板上市的企业。公司虽然在医疗耗材生产自动化领域有”一哥“地位,但公司成长性不足,业绩个位数增长,而且应收账款高企。

从交易所问询结果看,来自新三板公司的历史交易是重点关注事项之一,申报科创板公司需要解释在新三板交易和融资估值的合理性,以及“三类股东”到期会否与上市锁定期冲突。

3D打印龙头亏损申报

先临三维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国内3D打印龙头公司,主要卖3D打印机和3D扫描仪,也提供打印服务,产品应用在工业制造、生物医疗、教育消费等领域,在国内同业企业中销售收入排名第一。

先临三维早在2010年就曾冲击创业板,但不久IPO被否。但是公司没有泄气,逐步增加研发投入,于2014年挂牌新三板又打入资本市场。

财报显示,公司2016年、2017年、2018年的营业收入分别达到3.1亿元、3.6亿元、4亿元,均超过上月申报科创板获受理的国内竞争对手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铂力特”)。

先临三维也是一家全球运营的公司,在德国、美国均设有子公司,去年海外销售额达1.34亿元,占总收入三分之一。

不过,公司已经连续两年亏损,去年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145万元,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这主要因为公司研发费用快速增长,去年研发花了大约9600万元,是铂力特的大约四倍。

因此,先临三维选择了科创板第二套上市标准,即预计市值不低于15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2亿元且最近三年累积研发投入占同期累计营业收入不低于15%。先临三维的这项指标达到29%。

根据招股书申报稿,先临三维计划发行不超过1.04亿股,拟募集8.14亿元,投入高端制造金属3D打印设备、齿科3D打印系统、定制消费3D打印系统等等。以此计算,公司拟发行价格为7.82元,发行市值32.5亿元。

3D打印技术的原理是把平面打印变成立体打印,把墨水换成金属、橡胶等各种材料,就能精确制造出图纸上绘出的设备,替代传统的铸、锻、焊、切削等机械制造手段。

在国内,目前还没有一家上市的3D打印公司。除了铂力特,先临三维主要竞争对手还有湖南华曙高科和联泰科技,联泰科技今年3月从新三板摘牌。

为了符合科创板上市的监管要求,先临三维申报前对商誉、无形资产等进行减值处理,计提了商誉和无形资产减值一共1667万元,这也是公司去年亏损的另一个原因。

除了持续亏损,先临三维还面临一项重要的风险,那就是3D打印装备中金属打印的核心器件依然严重依赖进口,如高光束质量激光器等精密光学器件,一旦出口国对这些器件进行贸易禁运,势必影响到公司的经营。

首家主板换赛道公司

迈得医疗是一家医疗设备制造公司,主要为医疗耗材生产企业提供自动化装备。

公司成立于2003年,2015年8月挂牌新三板,但是除了一轮4050万元的定增融资,并没有进行什么资本运作,只有13名股东,绝大部分都是董监高人员。

迈得医疗2017年时曾冲刺IPO,是目前拟科创板企业中首家预披露申报主板上市的企业。

但是排队期间赶上了IPO审核收紧,公司归母净利润只有5500多万元,而且还存在应收账款高的问题,只好撤回申报材料。去年,公司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进一步增加,达到1.16亿元,占流动资产的44%。

科创板政策出台后,迈得医疗决定换赛道,公司选择了第一套上市标准,即预计市值不低于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5000万元或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1亿元。

招股书申报稿显示,公司预计IPO发行不超过2090万股,募集3.39亿元,以此计算发行价为16.2元,发行市值为13.5亿元。

公告显示,迈得医疗的产品具有一定的进口替代性,在行业内深耕多年,积累了很多上市公司客户资源,为三鑫医疗(300453.SZ)研制了第一台国产血液透析器自动生产线,为山东威高(01066.HK)、康德莱(603987.SH)等提供了输注类自动化组装设备。

迈得医疗在医疗耗材业也有一定的垄断地位,毛利率较高,一直稳定在50%左右。可比上市公司有东富龙(300171.SZ)、楚天科技(300358.SZ)、迦南科技(300412.SZ),都是制药设备厂商,由于竞争激烈,去年平均毛利率只有34%。

不过,迈得医疗的成长性堪忧,过去多个年份业绩只有个位数增长,公司2016年、2017年、2018年的归母扣非净利润分别为3092万元、4778万元和4909万元。而公司营业收入过去长达五年里都没有实现翻番。

公司在新三板上还两次进行现金分红,一共分了8235万元,占公司同期归母净利润的一半之多。

据广证恒生证券研究所统计,前100家科创板受理企业中,有79家此前就曾筹划过上市。这部分企业本身已具备相当的规范性,因此“改道”所需的规范时间较短,成本较低。

问询重点关注新三板交易融资

本周(2019年5月6日~5月10日)一共有五家新三板企业申报科创板获受理,除了先临三维、迈得医疗,还有八亿时空(430581.OC)、赛伦生物和有方科技,后两家都已经从新三板退市。

至此,拟科创板企业中,来自新三板的公司就已达到27家,占受理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从最近上交所披露的问询结果看,企业在新三板的交易融资情况是问询的一项重点。

5月8日,新三板摘牌企业安博通披露了对上交所审核问询的答复,其中包括对新三板定增估值的解释。公司称,由于新三板流动性不足,投资风险高,估值低于A股可比公司是合理的。

西部超导(831628.OC)则解释了“三类股东”问题。公司称,18家“三类股东”合计持股仅有1%,且大部分都做好了过渡期安排,对公司生产经营、股权稳定等事项均无重大影响。

作为一只“明星股”,今年初,先临三维是新三板上交易最活跃的股票之一,股价累计上涨103%,3月20日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收于8.65元/股,总市值达27亿元。不到三个月里,公司新增股东441名,股东总数达到1074名。

交易活跃也与公司实施了定增融资、采取做市交易有关。2014~2016年,公司完成了三次定增,共募集2.69亿元。

另外,先临三维从2014年起就开始做市交易,做市商最多时有20多家。目前,中投证券、兴业证券、开源证券、国泰君安等做市商仍持有公司的股份。

因此,公司免不了有“三类股东”(契约型私募、资管计划、信托计划)。截至3月底,公司共有16户“三类股东”,都是通过公开转让和定向增发进入的,合计持股0.95%。

和之前拟上市新三板公司不同,先临三维并没有对这些“三类股东”全部穿透到底层的自然人,而是由“三类股东”以及公司的实控人、董监高,以及保荐人等中介机构签字,确认实控人、董监高及亲属未在“三类股东”中直接或间接持有权益。

根据招股书,先临三维的16家“三类股东”中,9家承诺在上市12个月内不卖公司股票。另外7家也承诺在锁定期内不清算公司股票,要么展期,要么在上市前转让给符合要求的第三方。

迈得医疗也需要对新三板交易进行解释。2018年10月、11月,公司实控人林军华把270万股分四笔在新三板以集合竞价的方式转让给其配偶,股价从4至10元不等,占公司总股本的4.31%。

随后,其配偶又将这270万股转让给财通证券直投子公司财通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价格为18.5元/股,相当于24倍的市盈率。公司称,这两笔交易都是经过友好协商决定,符合交易规则。

https://www.haomiwo.com

上一篇:水利建设 股票(水利建设股票一览表)

下一篇:核医药概念股(医药电商概念股有哪些)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