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股票行情在哪里以及三板股票行情
来源:中国证券报
随着科创板开市,新三板市场一些优质标的吸引了各方关注,包括部分计划冲刺科创板的挂牌公司近期股价出现明显上涨,且成交放量。不过,受市场流动性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新三板市场整体估值持续下行,不少头部企业价值被明显低估。对于部分挂牌企业计划转道科创板谋求出路,业内人士认为,价值被低估且具备科创板上市潜力的挂牌公司值得关注;对于监管层而言,如何服务好优质企业,增强其留在新三板意愿十分重要。这需要新一轮深层次改革加速落地。
优质标的股价上涨
随着科创板的开市,一些此前被市场各方看好的优质标的,包括正在申报科创板上市的新三板公司,近期股价出现上涨,且成交随之放量。
以中建信息为例,7月23日,公司股价上涨9.71%,收盘价报17.62元/股,创25个月以来新高。中建信息主要从事华为及其他ICT产品增值分销、进口网络产品销售业务、医疗产品销售业务。2018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0.4亿元,净利润2.16亿元。但是,公司股价自2017年3月以来连续两年下行,直到2019年6月才出现上涨态势。此前,公司单个交易日成交量多在数万元至二三十万元不等,而近期公司多个交易日成交金额超过百万元。
君实生物的情况类似。作为新三板生物医药行业的代表公司,君实生物股价自2019年2月底以来便开始上涨。2019年4月底,公司审议通过了科创板上市议案,随即宣布进入IPO辅导阶段。截至7月23日收盘,公司股价报32.47元/股,较前一交易日上涨2.49%,较2月底累计上涨超过60%。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西部超导等4家前新三板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具备足够科创潜质的挂牌公司受到市场青睐。“不少标的公司价格上涨估值修复。”云洲资本合伙人习青青说。
实际上,新三板科创板概念股行情并非首次出现。2019年一季度,不少符合科创板定位要求或宣布计划在科创板上市的挂牌公司股价大幅上涨,并引发新三板做市指数反弹,从700点左右一度收复800点关口。2018年11月,科创板首次提出设立,当时还在挂牌交易阶段的西部超导便开启上涨走势。摘牌前,公司股价从最低5.54元/股上涨至11.91元/股,涨幅接近115%。
在北京南山京石投资有限公司创始人周运南看来,西部超导、嘉元科技等新三板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会让更多新三板优质企业寻求登陆科创板。对投资者而言,目光放在寻找新三板优质股票,更多尚处在观望阶段的资金可能加速布局新三板头部企业。
“离场”企业增多
部分新三板头部公司股价近期受追捧,侧面折射出当前新三板估值偏低的现实。随着交易量萎缩,近年来新三板市场整体持续下行,不少优质公司的价值被严重低估。
全国股转公司数据显示,2019年6月末,市场平均市盈率仅为19.73倍,而今年年初市场平均市盈率尚有20.68倍;2018年7月末,市场平均市盈率为21.93倍。从60日市盈率看,2019年6月末,新三板市场60日市盈率为17.82倍;相比之下,2018年7月末尚有20.15倍。
熟悉新三板二级市场交易的投资人指出,前述市盈率在计算时剔除了净利润为负的股票,60日市盈率是选取最近60个交易日盘中有成交的股票为样本计算的平均市盈率。但新三板公司与A股公司存在很大差异,大量公司长期无任何交易,一些公司受市场行情影响股价持续下行,甚至跌破面值。加之新三板公司挂牌数量大且分化严重,新三板市场整体估值其实低于其合理估值,部分个股市盈率甚至只有5倍。
不仅是二级市场,新三板一级市场同样降温明显。随着交易持续低迷,新三板一级市场投后估值较往年明显下降。广证恒生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按照中位数(剔除负值和大于100的值)计算的一级市场投后估值为14.29倍,低于2017年、2018年对应时间段的17.67倍、17.11倍;按照算术平均法(剔除负值和大于100的值)计算的一级市场投后估值为21.77倍,同样低于2017年、2018年对应的24倍和23.8倍水准。
市场估值下降,致使新三板市场对企业的吸引力减弱,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挂牌公司的离场心理。今年以来,新三板市场规模连续跌破10000家、9900家和9800家关口。截至2019年7月23日,挂牌公司仅剩9728家,较年初净减少957家;今年以来,已有1225家公司主动或被动摘牌,创历史新高。从企业摘牌因素看,很大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希望通过IPO在资本市场其他板块获得更高估值以及更合理的市场价格。今年以来,申报IPO上市的挂牌公司明显增多,其中不少企业计划奔赴科创板。
在周运南看来,新三板市场整体流动性下滑,核心原因还是市场面临的流动性困境。流动性溢价丧失给市场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反应。“没有充分的交易就无法产生有效的定价,也就谈不上正常退出。这使得场外资金望而却步不敢入场。流动性不足导致新三板市场信心下降,使得新三板优质企业不断离失,新三板市场生态受到影响。”
推进深化改革
对于市场估值下行以及背后的流动性难题,市场人士指出,推动新三板深化改革、增强挂牌企业信心迫在眉睫。从投资角度看,当下新三板处在价值洼地阶段,布局优质企业正当其时。
周运南指出,解决流动性问题最直接、最快捷方法就是尽早落地“精选层”及其一揽子配套政策。“以精选层为抓手,全面引入更具竞争性的发行制度和更高效的交易机制,优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增加投资者数量,丰富投资者类型,这将重拾新三板市场各方的信心。交易功能、定价功能和融资功能将重新焕发,市场流动性逐步复苏,市场的定价估值功能也就水到渠成。”
对于如何投资布局,他表示,并非所有被低估企业都具备投资价值。初具规模、业绩已上一定台阶且稳定增长的成长型公司,以及股本小、市值低但具备爆发式成长潜力的成长型公司当下值得投资。“选好高成长性的企业,等待政策东风到来。”
北京新鼎荣盛资本董事长兼总经理张驰指出,随着新三板交易量不断萎缩,以及不少新三板优质企业转战A股或科创板,新三板市场已经被砸出了一块价值洼地。优质新三板企业普遍低估,不少企业市值甚至已经低于净资产。“新三板到了可以考虑布局的时刻,投资者应该静下心来深入挖掘新三板龙头企业的价值,从低估值和企业未来成长中获益。”
展望2019年下半年,广证恒生新三板研究总监赵巧敏认为,科创板的推出及制度突破,为新三板企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建议沿估值、企业成长性及科创板上市标准三个维度遴选投资机会,优先关注符合科创板上市标准的新三板创新层企业,以及信息技术、医疗保健行业中符合科创板条件的企业。”
对于监管层而言,留住这些优质企业对市场未来发展建设至关重要。多位市场人士认为,新三板新一轮深化改革有望加速。此前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公开表示,下一步股权融资方面有五个工作,其中便包括深化新三板改革,优化融资、交易、投资者适当性等制度安排,进一步提升市场活力和吸引力。
去年,在经历了在受理、审核、过会、上市热之后,我们写过一篇新三板企业冲刺北交所IPO的辅导上市潮。
一年过去了,三板奔赴北交的企业数量和质地,有变化吗?以及有哪些Pre-IPO个股值得我们提前留意?
新三板:辅导上市企业数量骤减,质量提升
以启动北交所上市辅导备案时间为准,根据犀牛之星APP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截至7月底,新三板内启动北交所上市辅导备案的企业为55家,和去年同期相比的148家相比,申报热情似乎下降了不少。
这种启动辅导上市企业数量骤减的情况,是不是就说明了新三板企业对北交所上市的兴趣大幅下降呢?
更细致的从月份的同比变化看,最明显的变化在1月,启动北交所辅导上市的企业数量差了将近7倍,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北交所刚开市市场较火热影响。
2022年的1月是北交所刚开始行情最好那会,三板公司启动北交所上市的辅导热情自然高涨;2023年的1月是受到前两个月新股连续十几连破发的影响,自然申报热情极低。
且很明显的,除了1月以外,后面几个月的企业数量同比差距明显变小了,综合差距大有很大原因是北交所初开板放大了中间的差距。
所以总的来说,今年启动北交所辅导的企业没有去年的多,既有去年北交所刚开市人气较高的原因;也有今年春节前北交所行情持续冰冷持续破发的原因。
另外,从启动辅导上市的企业质地情况来看,数量虽然下降的,但质量是明显上升了。
从今年这批拟IPO的企业来看,不管企业的体量,还是企业的成长性,能够看得出来明显高于去年整体的平均水平。
从这个数量下降,但质量上升的反比变化看,北交所的优质扩容显然发挥的成效显著。
另外,今年新三板启动北交所上市辅导的企业中,我们整理了这几家近年来综合表现不俗的企业,为各位参考:
四板直通新三板政策预出台,为高质量扩容铺路
最近,北交所内的新股蓄水池“新三板”有了新动作。在8月4日晚,新三板的运营主体全国股转公司官网发布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公开转让并挂牌审核指引——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型企业申报与审核(试行)》。
什么意思呢?
根据北交所官网和全国股转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指引》明确了四板企业申请新三板挂牌的两种便利机制,为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了更加丰富、便捷的路径。为新三板的扩容再增快捷通道,推出公示审核和绿色通道机制,助力三四板制度对接更顺畅,提高符条件的企业数量及申报挂牌的效率。
换句话说,就是打通三板和四板两个市场,逐步实现新三板与全国35个四板市场的融通发展,层层递进,实现四板为三板蓄水,三板为北交蓄水,尽可能的为北交所“优中选优”的吸纳好公司。
据悉,北交所和全国股转公司下一步会按照中国证监会统一部署,持续深化与四板市场的深层次、全方位合作对接,具体的实施时间暂时没有明确,但估计最快也要明年了。
这波急剧下降的辅导企业数量和恰逢其时出现的三四板打通政策,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监管层持续监督下发现的问题对策,只能说提出的时机卡得很好。
结语
北交所拟IPO企业的数量下降但质地上升,是好事还是坏事?
从优质扩容的情况来看,好事一桩。开板至今快两年了,大家也能看出来传统行业的传统企业在北交所交易量极差的事实,有门槛对北交来说不是坏事。
后续申报北交所的公司有没有希望出现一些更具有科技含量,代表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较大体量的公司?
答案大概还是需要在制度的推进中,缓慢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