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_炒股入门与技巧_怎么买股票 - 股票学习网!

大分子医药股概念股(医药电商未来趋势)

2023-05-13 12:53分类:KDJ 阅读:

中新经纬2月27日电 (熊思怡)截至27日午盘,抗流感概念股走高。二级市场上,港股东阳光药冲高回落,盘中一度涨超11%;南新制药盘中大涨15.85%,莱茵生物开盘涨停,博瑞医药、华兰疫苗等个股跟涨。

近日,甲流进入高发期,北京、上海、浙江、天津等地均有学校因学生患甲流而停课。另据北京市疾控中心22日通报,2月13日-2月19日,报告病例数排名第一的为流行性感冒,超过新冠病毒感染病例。

截图来源:北京市疾控中心

受此影响,近期A股多家上市公司受到投资者密集问询:有药吗?有检测试剂吗?做好扩产准备没?

有药吗?

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最主要的症状是发热、全身肌肉酸痛与头痛,也会有一些较轻的呼吸道症状。

新华制药23日表示,公司是全球主要的解热镇痛药物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是国内重要的心脑血管类、抗代谢类、中枢神经类、消化系统类、抗感染类等生产基地。

香雪制药23日表示,公司产品:香雪抗病毒口服液具有清热祛湿,凉血解毒功效,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感冒、流感、上呼吸道感染、腮腺炎、病毒性结膜炎、手足口病等疾患。在抗击非典、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市场对公司产品的需求,公司会全力以赴供应。”

太龙药业23日表示,公司核心产品双黄连口服液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的功效,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常用药。

华森制药22日表示,对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引发的咽痛、头痛腹泻和感染等症状,可以服用公司生产的甘桔冰梅片、都梁软胶囊、痛泻宁颗粒缓解治疗,上述3种产品均为公司的独家中成药。

众生药业20日表示,公司持续推进用于预防和治疗甲型流感及人禽流感的一类创新药物ZSP1273片的III期临床研究,公司将抢抓时机,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多个临床研究中心实现病例入组。

作为甲流常用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也在投资者提问中高频出现。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提醒,患者如果服用奥司他韦预防或治疗甲流要遵医嘱,请勿自行服用。

据媒体梳理,中国有双鹭药业、东阳光药业、科伦药业、博瑞制药、石药集团欧意药业等十四家药业获得奥司他韦生产批件,此外还有国际药企罗氏制药等获得生产批文等。

此外,北大医药1月曾被问及“是否还继续生产和销售奥司他韦”,北大医药当时回复称,公司产品并未包含奥司他韦。目前重点聚焦于抗感染类、镇痛类、精神类三大领域。

有检测试剂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感染性疾病临床中心主任医师蒋荣猛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流感流行季节,如果出现了流感样症状,发热并伴有咽痛或者咳嗽症状时,尤其是流感临近的时候,我们要警惕。

蒋荣猛提到,可以通过一些病原学检测,如购买流感抗原检测试剂,和之前我们做的一些快速病毒抗原检测的方法一样,可以快速诊断,15分钟可以出结果。此外,还可以到医院做核酸检测,也可以得到早期的诊断。

截图来源:深交所互动易平台

明德生物27日表示,公司暂未有甲型H5H1流感病毒检测产品获批。利德曼22日表示,公司目前没有甲流检测试剂产品。仁度生物16日表示,公司AmpSure® Flu A/B/RSV Assay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RNA恒温扩增)已于2022年获得欧盟CE认证。

稍早时候,万孚生物曾表示,公司分子优卡斯平台的新冠/甲流/乙流三联检试剂可对新冠、流感进行鉴别诊断,该产品已获欧盟CE认证。达安基因表示,我司目前已有甲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等产品,已获得国内的医疗器械证书。

供应充足吗?做好扩产准备没?

据媒体近期报道,奥司他韦在流感期间多有断货现象,在本次流感流行期间,亦有网友发文称,“医生说症状很像甲流,但现在医院没有药,药店都断货了买不到。”

其他药品供应情况如何呢?“V观财报”(微信号:VG-view)注意到,香雪制药、华森制药、太龙药业等上市公司曾表示公司产品可用于治疗流感或缓解流感引起症状,产能够吗?是否做好扩产准备?

截图来源:深交所互动易平台

香雪制药证券事务代表27日接受“V观财报”采访时表示,相关产品销量同比好转,“公司主要以销定产,目前了解到情况,香雪抗病毒口服液、橘红产品都是在满负荷生产。后续如有(扩产)动向,会以公告形式披露。”

截图来源:深交所互动易平台

华森制药董秘告诉“V观财报”,“相关产品产能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当被追问产线是否已经满负荷生产时,该名工作人员表示不便回复,“以公司公告为准。”

截图来源:上证e互动平台

太龙药业证券事务代表接受“V观财报”采访时表示,关于产品销量,暂时还没有具体统计结果,公司产品都是正常生产的。“从去年国家逐步放开疫情管控到现在,一直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工人已经24小时驻厂,生产力已经开到最大,正在各种方法协调提升生产力和生产效能,尽量满足市场需要。”(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博腾股份公告,公司二级控股子公司苏州博腾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简称“苏州博腾”)于近日收到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江苏省税务局联合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为此根据相关数据,整理出以下信息。

 

CRO概念股涨跌幅排行榜

 

  以下是部分龙头企业简介

  美迪西:公司是一家专业的生物医药临床前综合研发服务CRO,为全球的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全方位的符合国内及国际申报标准的一站式新药研发服务。公司服务涵盖医药临床前新药研究的全过程,主要包括药物发现、药学研究及临床前研究。

  凯莱英:公司是国内严格按照cGMP标准同时服务于创新药和重磅药物的医药外包领先企业,主要提供从临床Ⅰ期、Ⅱ期、Ⅲ期至上市后不同阶段的一站式服务。公司为临床新药提供工艺研发和制备,通过长期积累,服务的新药中包括了已上市或即将上市的治疗丙肝、囊性纤维化、前列腺癌、骨髓瘤、软组织肉瘤、白血病、部分罕见病新药及头孢联用新药。

  皓元医药: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小分子药物研发服务与产业化应用的平台型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业务包括小分子药物发现领域的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的研发,以及小分子药物原料药、中间体的工艺开发和生产技术改进,为全球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从药物发现到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的规模化生产的相关产品和技术服务。

  阳光诺和:公司是一家专业的药物临床前及临床综合研发服务CRO,为国内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药物研发服务,致力于协助国内医药制造企业加速实现进口替代和自主创新。公司主营业务涵盖创新药开发、仿制药开发及一致性评价等方面的综合研发服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药物发现、药理药效、药学研究、临床研究和生物分析。

  泰格医药:公司作为优秀的合同研究组织(CRO),主要为国内外医药和医疗器械创新企业提供创新药、医疗器械及生物技术相关产品的临床研究全过程专业服务。旨在为客户降低研发风险、缩短研发周期、节约研发经费,推进产品市场化进程,让患者早日用上更新、更优的医药和医疗产品。公司业务完整覆盖了临床研究全产业链。在临床前阶段,公司可提供生物分析、CMC、BE试验、PK/PD分析等服务;在临床I-IV期临床试验阶段,公司可提供临床试验项目管理与实施、医学撰写、临床监查、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中心影像和中心实验室、药物警戒、SMO等服务;此外,公司还可以提供产品注册、医学翻译、GMP认证、培训与稽查等服务,以及从临床前到上市后一体化的医疗器械临床服务。

  药明康德:公司是国际领先的开放式能力与技术平台,为全球生物医药行业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新药研发和生产服务。通过赋能全球制药、生物科技和医疗器械公司,公司致力于推动新药研发进程,为患者带来突破性的诊疗方案。本着以研究为首任,以客户为中心的宗旨,公司通过高性价比和高效的研发服务,助力客户提升研发效率,服务范围涵盖化学药研发和生产、细胞及基因疗法研发生产、医疗器械测试等领域。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全球32个营运基地和分支机构,为来自全球超过5,850家客户(活跃客户)提供服务。公司始终恪守最高国际质量监管标准,自成立以来,凭借优异的服务纪录以及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全球医药研发行业赢得了公认的优秀声誉。公司所形成的服务数据在业内具备极高认可度和公信力。公司不断优化和发掘跨平台间的业务协同性并加快全球化步伐,持续强化公司独特的一体化CRDMO(合同研究、开发与生产)业务模式,并提供真正的一站式服务,满足客户从药物发现、开发到生产的服务需求。

  以上就是为读者们带来的CRO概念股涨跌幅排行榜的相关信息,本文是根据有关数据及近期事件所撰写分析文章,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文属于非商业性文章)

(报告出品方/作者:广发证券,旷实,罗佳荣,叶敏婷)

一、B2C医药电商市场规模有多大?

(一)政策梳理:从鼓励到规范,政策导向趋严

政策推动下,医药电商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从一致性评价、《药品管理法》修订, 到医药集采、医保支付改革等,杜绝“以药养医”、推进医药分开是大势所趋,处 方外流的确定性高。医药电商以便利性、选择的多样性成为处方外流的重要渠道。 根据米内网,2021年我国线上药店销售额(药品+非药)达到2234亿元,是继公立 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线下药店之后的第四大销售终端。在消费者需求的驱动下, 医药电商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疫情进一步推动了医药零售的线上化进程。手握销量 和流量,医药电商平台已经成为国内医药流通领域重要环节之一。

商业模式看,医药电商行业仍然处在摸索阶段,互联网的流量为王、流量变现等特 点和医药的严肃、社会公共事业属性之间存在天然矛盾,因此政策上对行业发展的 态度较为谨慎。网售药品(OTC+处方药)的政策经历了从禁止到放开,再到严格规 范的曲折演变。具体来看,网售OTC的限制逐步放开,但处方药的线上流通经历了 政策上的反复。

1999年《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流通管理暂行规定》禁止处方药、非处 方药(OTC)的线上销售;2005年,《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放开OTC 的网上销售,但网售处方药仍然被明令禁止;2017-2018年先后两版《网络药品经 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中均明确规定不得通过 网络销售处方药。直到2019年修订的《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才开始允许网售 处方药,并坚持线上线下销售一致原则。同年,《征求意见稿》修订的第三版也给 网售处方药松绑,允许有条件放开网络销售处方药,叠加疫情催生大量线上购药需求,行业加速发展。

由于行业仍然存在一些不成熟的模式, 2021年下半年开始,政策对网售处方药开始 收紧,进入规范发展阶段,但并未改变网售处方药的大趋势。2022年9月,《药品 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正式出台,靴子落地。办法再次在政策层面肯定了网售处方药,大趋势仍然是围绕“线上线下一体化”原则持续推进规范 化。具体内容看,办法主要涉及四大方面:

(1)落实药品经营企业主体责任,对网 售药品的企业主体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强调药品网售全流程的服务环节的完善, 包括药学服务、药品追溯等等,进一步明确网售药品企业的责任。(2)压实药品网 络销售平台责任,对医药电商平台在售药流程、监管、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了 更细致、更严格的要求。包括:配备药剂师、对网售药品全流程留存记录、履行对 网售药品企业的监管职责等等。将网售药品的流程进一步与线下售药趋同,落实了 平台主体责任,强调平台作为第三方监管的职责和义务,有助于平台合规整改、有 序发展。

(3)明确处方药网络销售管理,对网售处方药做了单独的、更严格的要求。 包括:实名制、处方不可重复使用等等。“先方后药”对平台在前台的处方药展示、 销售转化逻辑造成一定影响,具体落地措施对平台造成的影响还需到12月正式实施 后观察。(4)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强化各级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将监管职责落 实到各级监管部门,将上层政策导向落实到具体实施层面,有助于推进行业规范化 发展。

根据各自官方App,京东健康、阿里健康两大头部平台在处方药销售方面目前均已 形成了完善的“线上复诊——互联网医院执业医师开具处方——药师审核处方—— 购买处方药”流程,在《办法》落地前就已经针对大部分条款落实了合规整改,整 体实现了平稳过渡。截至2022年10月底,仅有新增的对前端展示、销售环节的要求 尚未实施相应调整,预期在12月《办法》正式开始实施后,能看到头部平台做出相 应调整。

除了处方药限制外,线上购药的另一大限制来自于无法医保报销。我国医保以社会 保险为主,商业化程度低,十四五健康规划明确指出,医保支付一定要流向实体机 构或平台。药品报销方面,部分城市正参与试点,医保正尝试打通线上电商,并通 过O2O方式配送药品,核心宗旨仍然是必须是实体机构(线下药店)接入医保,目 前尚未实现规模化。因此,短期内无法医保报销或是限制医药电商天花板的一大因素;但长期来看,医保如若能够打通线上平台,市场空间或将大幅提升。

政策是互联网医疗行业的重要影响因素。政策端对医药电商,尤其是网售处方药进 行了严格规范,这一方面再次肯定了网售处方药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进一步规范 了行业发展方向,加速长尾企业出清,有助于行业健康发展。中短期看,由于监管 难度高、工作量大,且《办法》虽然正式推出,但12月才会正式实施,后续需要持 续关注实际监管的严格程度,以及各大互联网平台的应对措施;长期看,持续推进 “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趋势不变,更安全合规、更具品牌效应的医药电商平台将更 受消费者信赖,利好头部平台。

(二)药品:增量空间大,政策导向性强,加速推进线上化

1. 处方药:政策严格规范,供需两端持续推动处方外流。网售处方药短期内政策趋严,但长期看,随着政策底夯实,行业进入规范化发展阶 段,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容。从需求端驱动因素分析,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根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到2021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提升至14.2%(根据 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制定的标准,超过7%就表示进入老 龄化),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将带来更庞大的医疗需求市场,尤其以糖尿病、高 血压等慢性病为主要病症。

慢性病管理需求具有长期增长动力。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数据,我国慢病相关支出占医疗卫生总支出的比例持续提升,2020年慢病相关支出达4.1万亿,占医疗卫 生总支出的56.7%,预计到2025年将提升至7.8万亿元,占医疗卫生总支出的比例将 提升至68.1%。从慢病管理的类型看,分为慢病产品销售和慢病管理服务,慢病管 理服务处于行业发展早期,医患心智还需要时间养成,因此慢病管理市场的大部分 份额来自慢病产品销售。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20年,慢病产品销售规模达2.08 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提升至3.5万亿元,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患者规 模的增加将推动慢病管理市场的持续发展,创造万亿级的市场空间,而处方药销售 额中的大部分都来自于慢性病管理药物。

供给端看,医药集采、两票制等政策的推进,压缩了处方药院内渠道的空间,药企 对以量换价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时入院难度的增加,使得一些药企转而发力院外渠 道。电商渠道具备流量优势,能够触达更广范围的消费者;成本端,电商渠道也省 去了一部分药企配送到医院、乡镇医疗机构的配送费用,因此,越来越多的药企开 始重视电商渠道的开拓与运营。 在供需两端驱动下,B2C处方药销售额占比持续提升,保持高增速。根据中康CMH 数据,2020年,B2C渠道全国处方药销售额占比仅13%,2021年占比大幅提升至22%, 22H1占比进一步提升至24%;增速看,处方药2021年销售额同比大幅增长145%, 截至22年6月的过去12个月销售额同比增长51%,继续保持高增速。

从品类看,慢病管理占据主要份额。根据中康CMH统计,B2C销售额TOP10的品类 中,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用药增速较快。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不含高血 压)销售额在截至22年7月的过去12个月在B2C电商渠道的销售额排名第5,同比增 速高达57%,高血压用药则排名第9,排名同比提升2位,销售额同比增长50%。人 口老龄化带来的慢病管理需求是长期可持续的。我们认为,处方药的增量空间短期 看保持高增速,长期看也将保持稳定增长。拆解处方药线上零售市场规模的驱动因素,处方药线上零售市场规模=处方药总销售 额×处方外流比例×线上化率(在线零售药房销售额占零售药房比例)。

(1)处方药总销售额:根据IQVIA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处方药销售总规模达到 13145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老龄化、慢性病管理需求的持续增长驱动处方药 市场规模长期增长。(2)处方外流比例:对比美国、日本来看,美国1963年就规定了“医药分开”, 规定医师仅有诊断权和处方权,但无调配处方权,患者购买处方药的主要渠道是药 店、邮购。美国医疗费用过于昂贵,大部分就诊患者会选择医保支付,保险公司为 了方便管理,将同药厂议价的谈判权和药品管理权外包给第三方PBM,第三方付费模式下,药品的使用不是医生决定,而是PBM和支付方共同 决定,利益独立使得处方外流不受限制,造就了药品零售商的兴起。根据圆心科技 招股书披露,2019年美国院外处方药占医药市场总额的比例高达70%,而同期中国 仅为23%。根据IQVIA统计,2018年美国共开具58亿张处方,其中零售、邮购渠道 占比93%。从市场规模看,销售额达4820亿美元,其中,连锁药店渠道销售额1400 亿美元,邮购药房1207亿美元。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日本处方外流比例已高达70%左右。对比美国和日本, 目前中国院外渠道占处方药销售的16%左右。如前述分析,处方外流是确定性趋势, 根据圆心科技招股书引用的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处方药零售市场 规模达到2340亿元,测算得到处方外流比例约17.8%。参考日本医药分离比,我国 处方药外流比例目前处于日本1994年水平,在政策驱动下,有望迎来向上拐点。

(3)线上化率:根据IQVIA,2021年,我国处方药线上零售市场规模同比提升71.9% 至249.8亿元,渗透率(占院外处方药零售市场比例)同比提升2.9pct至10.7%。处 方药线上零售渗透率整体提升较缓慢,2020年受疫情催化,同比提升4pct。虽然受 政策导向趋严、线上医保难接入等因素的限制,处方药线上销售尚未完全放开,但 后疫情时代,考虑到线上药房的流量优势、价格优势,预计线上化将持续推进。

2. OTC:流通性上没有限制,消费习惯的线上化迁移驱动。拆解处方药线上零售市场规模的驱动因素:OTC线上销售额= OTC零售市场规模× 渗透率。 (1)OTC零售市场规模:OTC无需处方即可购买,药品属性没有处方药那么强, 在商品流通属性上没有限制,但消费频次较低,属于低频消费。根据IQVIA和圆心科 技招股书中援引的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OTC零售渠道占比2020年提升至79.3%, 2021年进一步提升至84%。根据《中国非处方药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建议》, “十四五”期间,中国OTC市场规模将增长到3500亿人民币以上,年复合增长率6% 以上。

(2)线上化率:根据IQVIA数据,2021年我国OTC线上零售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0.2% 至258.6亿元,线上化率同比提升1pct至12%。线上化驱动力看,一方面,需求端看, 大部分患者仍然习惯线下购药,线上消费心智有待培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处 方药转为OTC,OTC供给端扩容,互联网为OTC营销拓展了更多元的方式。随着人 们对健康管理的意识提升和线上购药心智的成熟,OTC线上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

(三)非药:线上化率相对较高,目前零售端占比高,政策风险小

非药品零售市场主要包括保健品和家庭医疗器械两大类: 1. 家用医疗器械:健康管理认知强化,家庭自检自测需求扩大 医疗器械按使用场景可以大致分为医用医疗器械、家用医疗器械、医疗耗材三大类。 医用医疗器械主要用于院内诊疗,医疗耗材主要在体检中心等场景使用,家用医疗 器械则是面向家庭使用场景,具有小巧、便携、易于操作等特点。

需求端看,近年来社会对健康管理的认知不断强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日常生活 中主动检测、预防。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人群的增长,银发人群对 家用医疗设备的需求也持续增加。疫情影响下, 家庭对体温计、血压血脂血糖“三高”检测仪、雾化器等检测、护理类家用医疗器 械的“囤货”需求增加。根据艾媒咨询统计的数据,2021年中国家用医疗器械天猫 销售额排行中,TOP6种类分别是:康复护理、家用监测、呼吸健康、听力健康、 医用用具、检测试纸。其中,检测试纸增速最高,彰显社会整体健康监测、疾病预 防意识的提升。

根据米内网数据,2018年国内零售药店医疗器械总规模为741亿元,占整体零售药 店销售12.1%的份额。其中,网上药店器械规模约为507亿元,占68.4%;实体药店器械规模约为234亿元,占31.6%。国家药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8/31的 过去12个月,全国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备案数量同比增长157%,网络交易服务第三方 平台备案数量同比增长40%。线上已经成为医疗器械零售销售的主要渠道。

根据艾媒咨询,2020年家用医疗器械在医药电商B2C端占比达到24%,销售额约200 亿元。增速方面,2017-2020年,我国家用医疗器械增速较为稳定,考虑到家用医 疗器械如血压计、血糖仪等,受慢性病和老龄化影响,科技发展推动可穿戴设备的 普及,家用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预计将持续稳定增长。渗透率方面,考虑到线上化消 费心智的普及,以及医药电商的便利性,以鱼跃医疗等头部家用医疗器械企业加大 在电商渠道的投入,预计线上化率将进一步提升。

2. 保健品:医疗属性弱,互联网营销优势赋能,推动线上零售规模增长。如前所述,根据中康CMH数据,B2C销售额排名前两位的品类分别为维生素矿物质 补充剂、滋补保健类,保健品占据了线上线下零售药店最高的销售份额。截至 2022/7/31的过去12个月,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滋补保健类销售额的同比增速分别 为7%、5%。

保健品在流通性上与快消品没有差别,且不能医保报销,在医药产品中整体毛利率 是所有品类中最高的,线下药店往往喜欢向消费者推广各类保健品,形成“药品吸 引用户,保健品创造盈利”的模式。线上化看,保健品安全隐患小、利润空间大、 不受医疗“严肃性”限制,互联网平台可以更好地发挥优势,通过营销推广吸引流 量。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自身健康,对保健品的需求近年来大幅提升,带来 保健品线上销售的热潮。需求端驱动力看,考虑到保健品受老龄化加剧影响,以及 年轻群体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度不断提升,90后成为购买保健品的新生力量,带 动线上化率的提升。

二、B2C医药电商龙具备规模效应和长期优势

根据分析,处方药是医药电商增量空间的最大来源,也是各家平台近年加大力度布 局的领域。短期看,由于政策趋严、医保不接入等原因,处方药流向线上尚未完全 放开,但供需两端共同驱动下,处方药线上销售额仍然保持了较高增速。一旦政策 放开,市场或将迎来高速扩容。长期看,随着互联网医疗模式在政策规范下逐步成 熟,医保有望接入线上平台,为B2C医药电商行业创造庞大的市场空间,这部分增 量空间将由更具竞争优势的头部电商平台瓜分,行业的马太效应将加剧,头部平台 竞争优势最为明显。

(一)两大龙头竞争优势稳固,市占率有待进一步提升。根据叮当健康招股书披露,2021年按收入计,京东健康占数字零售药房市场份额的 10%,是最大的医药电商平台,阿里健康排名第二,市占率达到6.5%,叮当健康排 名第三,市占率1%左右。其余83%的市场份额则包含了大量入驻平台的药店、药企 等。市场竞争格局看,京东健康、阿里健康龙头优势稳固,市场目前较为分散,随 着自营能力的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有较大可拓展空间。

商业模式看,医药电商B2C包括自营模式与平台模式,自营模式盈利来自销售价差, 平台模式盈利来自抽佣与广告。从商业模式、核心竞争力、流量、商品SKU等多方 面对比,自营模式在品控质量、售后咨询、物流配送等方面存在优势,能带给用户 更好的购药体验;同时行业进入壁垒更高,竞争格局更为友好。此外,自营业务下, 公司可以根据历史销售情况、消费者用药反馈等数据,对现有销售产品矩阵进行动 态调整,筛选出评价最高、疗效最好的商品,进一步提高存货周转效率。但相比于 平台模式,自营模式在成本控制、SKU品类、用户覆盖广度等层面存在劣势。

从互联网电商角度看,平台模式下,医药电商平台仅作为第三方交易平台连接药店 和消费者,核心竞争力在于B端、C端积累足够多的用户流量以后,形成双边网络效 应。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头部平台受益于集团引流,优势明显。 自营模式下,平台自己参与“卖药”,商业模式类似零售药店,更考验医药电商平 台的供应链、履约等多方面能力。京东健康依托集团成熟的自建物流体系,能够实 现较高的履约效率。 从医药角度看,如前所述,处方药是医药电商长期增长的核心驱动,诊疗环节创造 新的购药需求,能够实现“诊前——诊中——诊后”医疗健康管理闭环的平台,更 能实现流量的内循环,并通过互联网诊疗环节为医药电商创造新的购药需求。

(1)流量优势:集团庞大的用户基数为平台引流,高频打低频持续渗透。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具备显著的流量优势,依托母公司阿里集团和京东集团的庞大 用户流量基本盘,在集团用户中的渗透率持续提升。根据公司财报披露,京东健康 整体(包括平台业务和自营业务)截至22年6月的YAU(过去12个月通过京东大药 房、线上平台、全渠道布局进行购买的用户)达到1.31亿人,同比增长20.9%;渗 透率看,22H1,京东健康在京东集团活跃用户中的渗透率提升至22.6%,同比提升 2.2pct。阿里健康自营业务截至22年3月的活跃消费者(过去12个月在自营店实际购 买过一次及以上商品的消费者)达到1.1亿人,同比增长22.2%,在阿里巴巴集团整 体国内活跃消费者中的渗透率持续提升至11%。

医药电商是低频生意,消费者复购频率低,天猫、淘宝、京东这样的综合性电商平 台,天然拥有更大的流量,能够为医药电商业务引流,具有高频打低频的优势,相较其他独立的互联网医疗平台,流量优势显著。京东健康、阿里健康两大头部平台 持续向集团用户渗透,解决了流量入口的问题,又有本质相似的综合电商业务模式 的成功经验作参照,建立了明显的竞争优势,抢占最大的市场份额。巨大的C端流量 优势为平台吸引了大量第三方药店、药企入驻,进一步补充平台的3P业务,丰富SKU, 由于自营药品需综合考虑规模成本与供应链管理效率等因素,无法覆盖全部品类, 因此引入第三方药店提供长尾药品,能够对自营业务形成有效补充,吸引更多用户 购买。双边网络效应下,形成聚合的头部医药电商平台。

3P平台业务对比来看,阿里健康接入天猫平台,在C端的流量优势更大,吸引更多B 端商家入驻。2021年,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台入驻的第三方商家数分别达到1.5 万家、2.6万家。相比京东深耕自营业务,天猫在第三方平台方面积累了深厚经验, 成熟的运营模式可以复制,第三方商家数保持高速增长。京东平台近年加大对POP 店铺的引入和扶植力度,自建京东物流为更多长尾商家提供履约服务,提升平台业 务竞争力。

从抽佣看,阿里健康的平台业务与天猫平台深度绑定,持续收购天猫平台相关业务, 包括医药、医疗器械、成人计生、医疗和健康服务等类目电商平台业务,同时也为 天猫医药平台提供对未收购业务的外包服务。平台向商家收取软件服务费(即抽佣), 再根据是否从天猫收购分为两种分成模式,已收购品类中,药品品类佣金的60%归 阿里健康,其他品类50%归阿里健康,未收购品类则是由天猫平台向阿里健康支付 向商家收取服务费用的21.5%。根据平台官网披露,不同品类的抽佣比例差别不大, 除成人计生、隐形眼镜两类是4%外,其余品类抽佣比例均为3%。京东健康整体抽 佣比例高于阿里健康,平台使用费按年计仅1w2/年,相比阿里健康的3w/年更便宜, 保证金标准与天猫平台专卖店相近。

此外,京东健康对部分类目提供FBP模式,即 商家将产品寄往京东仓库,后续的仓储、运输等服务由京东承担(商家需额外支付 仓储和物流费用),提升商家的履约质量,支持货到付款(SOP不支持),可以满足不能给客户开发票的商户需求。不考虑保证金,大致测算商家在年销售额低于45w 时,入驻京东健康服务费更低,反之则入驻天猫平台服务费更低,京东健康对长尾 商家更友好。

(2)自营优势:供应链、履约优势加持,自营业务长期发力。我们认为,对于健康管理、药品等产品与服务,用户天然对1P有天然的信任。京东 健康与京东主站的自营为主、质量可靠风格一致,自营业务建立了更强的品牌效应, 同时搭建了更完善的物流供应链体系,自营业务贡献占比持续提升,占公司总收入 的近90%。公司从上游药企或医药经销商处采购医药产品,通过“京东大药房”销 售给用户。依靠采购的规模优势,并减小B端流转过程中经销商数量,公司能以更低 的成本购买医药产品,并向用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价格。

公司自营业务在线下也有布局,但体量较小。截至2022H1,公司在一二线城市有约 200家线下药房(院边店),能够很好地承接院内流出的处方药需求,并将线下流量 转化为京东健康的线上流量,线上业务积累的用户数据则为线下药店的销售提供支 撑,实现线上线下业务的协同发展。 而依托京东大数据分析,公司以下游持续提升的用户数据反哺上游医药公司数字化 运营,推动自营业务中药品收入的高速增长,竞争壁垒进一步加强。根据公司业绩会披露材料,从品类结构看,自营业务中新特药的销售不断扩大在行业内的领先优 势,国内外多家药企的新特药在京东大药房在线首发,平台有效助力上游医药品牌 加快数字化运营。

阿里健康自营业务的竞争优势看,自营业务的“1+3”优势驱动业务持续增长。1大优 势是互联网公司的核心和基础:流量优势。公司背靠阿里集团,天猫、淘宝平台为 阿里健康的“超级药房”矩阵提供庞大的流量优势,打造天然护城河;3大亮点是指 从选购药品环节的24小时药师服务优化购药流程,到好物平台向线上用户提供全链 路的药品保障,再到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将产品高效、及时地送达,三大运营亮点进 一步提升购药闭环中每一环节的竞争力。截至2022年3月31日,阿里健康建立了高 效的配送网络,完成17地29仓的布局,自营药品次日达配送服务量占比提升至76%。

(3)品类优势:保健品营销优势显著,药品销售驱动自营业务收入增长。具体看京东、阿里两大平台不同品类的GMV情况(1P+3P),根据魔镜数据披露, 两大平台的药品(OTC+处方药)销售额保持高速增长,2020年受疫情影响,京东平台药品销售额同比提升152%至110.6亿元,阿里平台药品销售额同比提升184%至 144.7亿元。处方药销售额比重持续增加,成为GMV增长的主要驱动,也是平台主 要发力的领域。保健品贡献了两大平台早期销售额的主要份额,2020年京东保健品 GMV同比增长79%至178.7亿元,阿里保健品GMV同比增长52%至601.9亿元,但增 速显著低于药品增速,占比逐步缩小。

GMV的品类结构分布差异与平台特性有关,阿里平台的GMV在天猫产生,如前所述, 作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电商平台,天猫商品SKU丰富,聚集了大量流量和第三方店 铺,在保健品这样医药属性较弱、快消品属性较强的商品销售方面,具有更大的3P 业务竞争优势。从GMV量级看,京东保健品销售额2020年不到200亿,而阿里保健 品销售额则达602亿元,是京东的三倍以上。

具体看两大平台在增速最快的药品品类的GMV情况: 处方药看,根据魔镜数据,2020年京东平台处方药细分品类销售额TOP5分别是心 脑血管用药(20亿)、男科专科用药(10.6亿)、肝胆用药(7.4亿)、神经系统用 药(6.9亿)、风湿骨外专科用药(4.9亿);阿里平台处方药细分品类销售额TOP5 分别为男科用药(8.1亿)、心脑血管用药(6.3亿)、皮肤及性病用药(4.9亿)、 肝胆用药(3.0亿)、风湿骨外科用药(2.4亿)。受慢性病患者群体日益增长的需 求驱动,心脑血管、风湿骨外科等慢性病治疗药物的占比较高,此外,较为隐私的 男科用药由于消费者在线上购买能够享有更好的隐私保护,销售额在两个平台排名 都排名靠前。

OTC看,2020年京东平台OTC销售额TOP5品类分别是:补益类用药(5.4亿元)、 维钙营养(4.1亿元)、消化系统用药(4.0亿元)、皮肤用药(2.6亿元)、风湿骨 外伤用药(1.9亿元),补益类药品中,东阿阿胶、汇仁、同仁堂等中国传统补益类 产品销量领先;其中肠胃用药销售额是第二名补益安神销售额的2倍,奥利司他作 为最受欢迎的OTC,占肠胃用药销售额的80%+。整体看,京东、阿里TOP10 OTC 的销售总额分别为23.1亿元,81.9亿元,产品的细分类目重合度高,都以气血虚、 肠胃消化问题、皮肤问题等无需就医的日常小毛病相关药品为主,这类需求始终存 在,尤其是工作压力大、生活习惯不规律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同时线上消费习惯的 养成使得这部分用户向医药电商转化的成本非常低,带动OTC产品销售额持续增长。

收入角度看,自营业务对平台的收入贡献更高,对比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自营业务 收入的品类结构,阿里健康药品收入占比更高,截至2021/9/30的过去6个月,药品 收入占比64%;京东健康药品收入占比持续提升,2020H1,药品收入占比提升至29%, 根据22H1业绩会披露,京东健康药品收入目前已经超过50%。趋势看,自营业务越 来越依赖药品销售贡献收入,处方药销售保持较高增速,是未来自营业务收入增长 的核心驱动力。

(4)“医+药”业务闭环优势:在线问诊创造处方增量,协同效应驱动业务增长。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医药产品售卖的最大需求承接自诊疗环节开具的处方。我们 认为,线上医疗服务在“严肃医疗”、“线上线下一体化”等基调下,盈利空间较 小,但能够对医药电商业务起到支撑作用。中短期看,由于政策端对“先方后药” 的限制,满足合规要求的“医+药”业务闭环有助于推进平台处方药销售业务的持续 增长,承接更多处方外流的市场空间。长期看,有助于培养消费者线上享有医疗健 康全流程产品及服务的心智,吸引更多用户流量。如果未来医保完全接入线上,有 能力打造“医+药”综合性业务的龙头平台,具备先发优势和规模效应,未来将能够 率先承接庞大的医疗线上化需求。

互联网医疗的出现、在线问诊的发展,在为医药电商引流的同时,创造出了一定处 方增量,带来药品在线零售规模增长。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均将业务布局拓展到医 疗健康管理全流程,问诊环节的流量可以自然转化为药品的线上销售,医药产品销 售环节积累的用户画像、产品数据则进一步赋能上游药企数字化管理,加深与下游 医药电商平台的合作。

(二)盈利能力对比:京东健康盈利能力更强,规模效应下成本边际改善。对比两大龙头B2C医药电商平台的财务数据:收入方面,京东健康收入规模高于阿 里健康,2020年以来收入差距有拉大趋势。2020年受疫情影响,药品零售和医疗健 康服务向线上加速渗透,京东健康、阿里健康2020A收入分别达到193.8亿元/155.2 亿元,YoY+78.8%/+61.7%,同比大幅提升。2021财年,京东健康、阿里健康营收分别为306.8亿元/205.8亿元,YoY+58.3%/+32.6%,阿里健康收入增速减缓幅度较 大,京东健康进一步拉大与其收入规模差距。22H1,京东健康收入202.25亿元,同 比增长48.3%。

拆分收入结构看,自营业务贡献主要营收,两大平台的自营业务营收占比均已达到 85%左右。22H1京东健康的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业务(医药电商自营业务)贡献 174.82亿元收入,同比增长48.6%。商品销售收入的增长驱动力主要来自平台活跃 用户的持续增长以及用户粘性增强带来的复购率和ARPU值提升。线上平台、数字 化营销及其他服务22H1收入27.4亿元,同比增长46.2%,收入快速增长一是因为平 台广告主数量持续增加,二是因为线上平台的第三方商家销量及数量增长带来的佣 金和平台使用费增加。2021A阿里健康的医药自营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提升至87.0%, 电商平台业务收入占比9.7%。

利润方面,京东健康归母净利实现扭亏为盈。2021年京东健康归母净利润-10.7亿元, 主要受股份开支增加的影响。22H1京东健康归母净利润2.23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阿里健康2020年扭亏为盈,归母净利润为3.49亿元。2021A亏损2.66亿元,主要由 于平台业务占比下降、药品占比提升和促销活动带来了总体毛利率下降以及市场推 广费用大涨导致销售费用率显著提升。

毛利率方面,京东健康毛利率水平整体更高,盈利能力稳定。2017-2020A京东健康 毛利率保持在25%的水平,2021A及22H1毛利率由于产品组合变动及商品促销而略 有下降。22H1公司毛利率21.8%,同比下降2.4pct,主要由于产品结构变化,毛利 率较低的药品(尤其是处方药)占比持续提升,压低整体毛利率水平。同时自营业 务占比提升也对毛利率略有影响。往后看,我们预计短期随着自营业务占比提升以 及产品品类结构变化,毛利率会略有下降。但长期来看,随着运营逐渐成熟,规模 效应进一步显现,考虑到上半年来平台对新特药的引进初见成效,未来或将成为更 多利润空间较大的新特药首发平台,毛利率有提升空间。21A阿里健康由于拥有较 高毛利率的医药电商平台业务收入占比下降,以及较低毛利率的处方药业务显著增 长,总体毛利率下滑至20.0%。

费用率看,京东健康销售费用率2018A-2020A随着公司营销及推广开支的增加有所 增长,22H1销售费用率下降至4.6%。管理费用率在2019A前由于规模效应呈现下降 趋势,2021A由于一次性计提约11亿元股权激励费用导致管理费用率上升至8.27%, 22H1管理费用率回落至4.88%。研发费用率保持稳定,22H1为2.41%。 阿里健康在营销上的投入更大,2021A阿里健康销售费用率为9.6%,主要由于公司 加大天猫医药平台及阿里健康大药房品牌建设、B2C药品投入、销售及运营职能人 员投入所致。管理费用率为1.9%,同比持平,研发费用率为3.5%。

履约能力对比看,京东健康2020A、2021A、22H1履约费用率分别为10.3%、9.8% 和9.6%,主要反映库存周转提升和规模效应带来的效率提升和单均成本优化。阿里 健康履约费用率略高于京东健康,同样随着收入扩张以及在公司仓储、物流及客服 等方面运营效率的提升而有所下降,2021A履约费用20.97亿元,履约费用率10.0%。 随着规模效应的扩大,履约费用率将进一步优化。

综合来看,京东健康、阿里健康两大头部平台营收表现均保持了高速增长,京东健 康受益于自建供应链优势,1P业务率先起量,自营业务占比较大,营收规模更大; 阿里健康自营业务收入占比持续提升。盈利能力方面,由于药品,尤其是毛利率较 低的处方药占比的提升,导致毛利率均有所下滑,京东健康22H1在净利端实现正向 盈利,阿里健康由于21财年加大投入促销活动、市场营销,净利端亏损较大。

三、投资分析

后疫情时代,疫情刺激下的一波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用户需求放缓,叠加网售处 方药政策监管趋严,市场短期有一定波动。我们认为,行业长期增长逻辑不变,B2C 医药电商的增长动力逐渐向药品转移。驱动因素看,政策推进处方外流,药品持续 流向院外零售端,供给规范化进一步加强;同时,线上购药在便利性、SKU的丰富 性等方面更具优势,药品零售的线上化是用户需求推动下的自然趋势。

竞争格局看,B2C医药电商市场格局稳固,京东健康、阿里健康两大平台具有规模 效应和长期优势,龙头地位显著。随着线上闭环医疗健康生态的成熟,以及1P业务 的持续发展,平台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处方药线上销售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根 据阿里健康公司财报,2021财年,在自营业务中,处方药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5.2%。 京东健康持续强化自营业务竞争力,根据公司财报,22H1,药品(尤其是处方药) 占比提升,活跃用户数持续增长,复购率和ARPU值提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图源自视觉中国

日前,院外医药交易平台药师帮递交港股上市招股书,联席保荐人为高盛、中金公司。

药师帮App于2015年推出并经营业务,早先聚焦于平台业务,2019年开始运营自营业务。作为一个B2B医药营销平台,其连接的是药厂、医药企业、中小型药店、基层医疗机构、店员,致力于让药店及基层医疗机构的采购及销售工作实现提效降本。

医药电商赛道包含B2B、B2C、O2O模式,其中,大众熟知的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属于B2C模式,叮当快药、京东药急送以及美团、饿了么等属于O2O模式,药师帮则是B2B模式的代表。

药师帮聚焦中国医药流通行业的院外市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1年中国院外医药流通行业市场规模占整个医药流通行业市场规模约33.5%,达5522亿元,预计到2026年,这一市场将增至926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0.9%。

招股书显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1年GMV计算,药师帮是中国院外医药产业最大的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其2021年总GMV为275亿元,2019年以来年复合增长率为42.9%。

港股递表之前,药师帮完成8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百度、阳光人寿保险、复星医药和顺为资本等,合计募资约4.6亿美元。其中,百度、阳光人寿保险于2022年4月参与药师帮8520万美元E2轮融资,二者分别出资3000万美元。

依靠自营业务,营收终于突破百亿元

根据招股书,2019年至2021年,药师帮营业收入分别为32.5亿元、60.65亿元、100.9亿元,其旗下有三大业务板块:平台业务、自营业务、其它创新业务

图源自招股书

2019年推出的自营业务是药师帮的营收支柱,过往三年的收入分别为30.12亿元、56.91亿元、95.90亿元,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2.7%、93.8%、95.0%,占比连年提升。反观平台业务,经营时间最长,但收入“微薄”,2019年至2021年分别创收2.38亿元、3.73亿元、4.89亿元。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2019年之前的药师帮,其营收情况可能更加“窘迫”。

但从GMV角度来看,又截然相反。2021年,药师帮平台业务中第三方商家的GMV为170亿元,占总GMV的61.9%,自营业务GMV为105亿元,约占总GMV的38.1%。

收入及GMV的差异主要在于二者的创收路径不同。可以说,在2019年之前,平台业务都在为自营业务的展开铺路搭桥,药师帮用4年左右的时间聚拢行业中的上下游参与者。

平台业务相当于医药中介,药师帮根据卖家销售额收取一定比例的交易佣金,此项收入有赖于SKU的丰富度以及更多B端卖家的入驻。数据显示,2021年,药师帮可提供的月均SKU数量超过240万个,截至去年末,平台有约4700个卖家,同时还有43.4万个买家。

何谓自营业务?即药师帮直接通过产品销售获得收入。2021年,药师帮平均每月采购并向下游药店及基层医疗机构销售约19.6万个SKU。为此,药师帮开发了专门的履约系统,对采购、仓储、配送及营运资金进行集中数字化管理,2021年,其存货周转天数控制在27天。此外,截至年末,药师帮自有仓储网络在18个城市建立了19个智能仓库,以保证平均3.39小时内处理订单并发货,跨省配送39小时到城市,50小时到乡镇。

自营业务推出一年后,药师帮进一步挖掘平台沉淀的资源池,依据药企的增量业务需求和买家低成本交易的需求,推出了厂牌首推业务,即从药企及其选定的主要分销商采购并销售至平台买家。这令药师帮砍去中间商,低价拿到药品,用价格去将消费者留在药房,也是应对处方外流趋势下、医药电商赛道竞争者加剧的一个突破点,如阿里健康近两年就在借势布局处方药市场。

截至2021年12月31日,药师帮厂牌首推业务与约560家药企合作开展超过1000个SKU的推广。2021年,其厂牌首推业务的GMV为88.7亿元,同比增速达162.4%,占自营业务GMV的8.5%,未来增长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

药师帮的第三大业务板块是其它创新业务,2021年收入占比仅为0.2%,主要包括在基层医疗机构放置检测设备并检测出具结果的光谱云检业务、24小时无人智慧药店的小微仓业务、为药店提供库存管理及销售管理服务的SaaS解决方案业务,以及提供药师资格考试在线课程的药师培训业务。

图源自招股书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自营业务在近三年撑起了药师帮的营收规模,但这一业务板块的的毛利率并不高,2019年至2021年,其自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3%、5.1%和5.2%。对比来看,2021年,药师帮的平台业务和其他创新业务在毛利率分别达到83.7%和51%。但是,公司整体毛利率出现下滑。

深陷亏损困境,靠“节流”能走向盈利吗?

营收虽然起量了,但药师帮至今仍深陷亏损泥潭。

根据招股书,2019年到2021年,药师帮净亏损分别为10.46亿元、5.72亿元和5.02亿元,2019年、2020年调整后净亏损分别为4.65亿元、2.77亿元。过去三年时间,药师帮累计亏损超20亿元,不过目前亏损幅度在收窄。

从毛利的角度来看,如前文所述,药师帮整体毛利率在去年出现下滑,2019年至2021年,其毛利率分别为7%、10%和9.1%。

对此,招股书解释称,其毛利率在2021年较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主要由于其自营业务的扩张,而自营业务的毛利率又低于其它业务。而且,随着自营业务扩张,其平台业务收入更多来自平台上自营店铺的佣金,因此在综合报告平台业务收入时,出现较多集团间的收入抵销。同时,在药师帮平台业务上由其自营店铺进行的交易,相应的交易手续费被录为平台业务的销售成本。

再来看影响公司最终盈利能力的三大费用,药师帮正有意控制三费,以收窄亏损。

2020年,包括研发费用、销售及营销费用以及一般行政及管理费用在内的运营费用,同比增长24.5%至9.07亿元,2021年,运营费用同比增长46.3%至13.27亿元,虽然增速在提升,但随着营收规模的扩大,其运营费用率已从2019年的22.4%降至2021年的13.2%。

其中,销售及推广费用占运营费用的比重最高,2019年至2021年分别为6.04亿元、7.26亿元、10.64亿元,但同期,销售及推广费用率分别为18.6%、12.0%、10.5%,呈逐年下降态势。另外,一般行政及管理费用率也是逐年下降。

钛媒体App制图,数据来源:招股书

目前,企业进入上市节点,财报需更具备说服力,通过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费用率,确实可以调整公司的经营数据走向,但已经经营7年的药师帮还未实现盈利,且新创收业务板块开展时间较晚,未来继续投入在所难免。如需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在营收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内部的精细化运营也很重要,最终目标是尽早抵达盈利终点。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作者丨杨亚茹 编辑丨孙骋)

https://www.haomiwo.com

上一篇:炒黄金白银方法(如何炒黄金白银手镯)

下一篇:002421达实智能股吧(股票行情)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