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_炒股入门与技巧_怎么买股票 - 股票学习网!

融资理财读书笔记(融资理财渠道)

2023-04-07 05:18分类:牛市操作 阅读:


 

 

本原与初心,这是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灵魂之问。

读了本书,记录一些感受。部分内容隐藏。

张领导,一位中国资本市场元老,标准CZ的领导,参与了当初交易所和资本市场建设全过程的回溯及辨析,我们充分了解到中国资本市场的底在何处。

那就是“坚决不能影响力国资和国本在一级市场的融资功能”,就像谁都不能影响“双色球”的发行。

如果有谁敢阻拦或影响,坚决打击。

因此本书的核心观点是:

警惕照搬X国资本市场制度,遏制金融自由发展趋势,坚持为制造业服务的核心定位,重一级融资、轻二级交易。

二级市场要维护的就是---坚决为一级市场的IPO服务,坚定不移。

在陈述上,请注意先后顺序: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1、对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2、为实体经济筹集发展资金,

3、为广大人民群众增加财富收入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很显然,你可以明白地看见,“炒股/投资赚钱”的重要性位列第三!开心了吧!

那么XX会这个组织机构可以做什么呢?

再看看上面的1、2、3,你会发现,1和2,............?连想想都是罪过!

因此就剩3了,于是连续几十年辛苦的“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那为何不保护大户和机构呢?

.....哼,...........!哈哈!

 

那这么多年的弯路和过错,本源在何处?

张领导归因为不少金融业从业者和某些高级管理者认为,在资本市场建设和完善的道路上,应该学习X国!

但是,我们的国情民情和资本发展的历程以及资本的构成,和X国完全不同。

既然一个用刀叉,一个用筷子,那为何筷子一定要学着刀叉做一样形式,甚至口味的饭呢?

现在已经到了中X多方位,全角度脱钩阶段,现在已经是神龙安全,神龙重构的时候了,我们要积极建设“中国特色估值体系”!

注意,X国金融核心本质是什么?从历史去看,是为华尔街小团体那1%人群服务,是为搭配美元体系劫掠境外财富为本质。

核心是金融霸权下的资本垄断主义。由原来的“产业服务模式”异化为“金融交易模式”。

 

神龙肯定做不到上述第二点“搭配本国货币体系劫掠境外”,但第一点动动脑子确实可以做到,而且貌似已经很成功,比如一些少数人组成的精英集团可以年薪数千万,而游资与“基金黑幕”游戏下的割韭菜盛行不衰!

 

本书作者重点呼吁,神龙市场应该回到设计原初!

---更好地为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服务!

 

 

 

毫无疑问,从顶层到高层都有充分认识,即神龙是制造业立国为本的。

制造业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原动力,实体经济是国之根本!

现在事实已经证明,X国等西方国家近三十年来在“去工业化”错误理论的影响下,盲目发展服务业,制造业占比不断降低,导致产业失衡,不仅严重影响了整体经济体系正常循环,而且也使得失去了高技术制造业支持的高技术服务业难以为继。

 

因此产业空心化无法容忍,产业升级是发展之本。

因此全社会经济变化的急功近利也遏制,金融从业者超级高薪的效应也要遏制。

否则将长期诱导最优秀的青年学子纷纷沉浸其间,只为投身其中而读书!

 

而金融自由化的风险也已经越来越高,不仅是产品设计复杂化和隐蔽化(期货最甚),以坑杀各类投资者为设计终极目的(债券最烈),毫不顾忌饮鸠止渴的短期性。

同时自由化的思潮也已经深入机构经理人心目之中,比如“预判了你预判后的预判”,这个已经不是所谓内卷,而是脱离了投资的本意,机构资本只在乎短期差价博弈了。

一切预判都是为了“现在相对低价买入,明天相对高价卖出;后天再相对低价买入,择机再如此这般”,只是利用手握的优势,进行投机套利而已。

所谓,“循环往复间,财源滚滚来”。

他们有哪些优势?绝对资本优势、交易通道优势、上市公司沟通优势、引导舆情媒体优势......

 

那优势下获得的财富为谁所得?自然是预判者,自然是机构们,自然是经理人们,自然是与他们积极靠拢的群体与资本。

-----金盅美酒推杯中,投资天道尽脑后。

 

 

因此,中国资本市场必须具备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张领导扼腕叹息间,这样陈述:

在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体系和制度范畴之中,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天经地义。

它们可以采取任何方式为谢利进行自我服务,不仅在二级市场大肆利用行生工具和杠杆投机套利,洗劫中小投资者和制造危机,而且在一级市场也可以随心所欲按照自己的逐利标准选择上市企业,而不用考虑其是否有利于实体经济,

---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均衡持续发展,

---是否有利于民生福利,

---是否有利于生态环境,

只要能够给它们带来超级利润就行。

但是,中国的资本市场不能以美国金融资本的价值观为价值观,要将有限的市场资源用于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不是为资本逐利服务。

 

上述这类叙述,充满了历史责任感,以及长期经略华夏的深邃透彻。

但是,动蛋糕是很难的,尤其是蛋糕上面还有奶酪啊。

 

现在的全面注册制中,我们已经看见的遏制短期交易,尽力引导资本中长期化的努力。

此后希望看见坚决的违法退市,违规必罚执行,就是真“全面”了。

 

 

摘录:

1、目前,几乎所有的金融“创新”都冠之以“为实体经济服务”,但其实大多数与实体经济毫无关系。

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满足对冲基金、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市场上职业炒家的投机套利交易需求,非金融机构参与者不多。

衍生品交易的获益者主要是这些参与者、交易所等交易组织者和中介析构。

除少数外贸企业试图通过外汇衍生品交易对冲外汇风险之外(全球外汇市场每天超过5万亿美元交易量中的98%和实体经济中的外汇需求即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是没有关系的,我们没有理由相信,2%的实际需求需要98%的投机交易来帮助发现价格),衍生品交易与实体经济几乎无关。

 

2、宝万之争的解读。绝不允许利用高度杠杆资本炒股,然后掏空上市公司、实体产业的事情。

近年来,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频频出现一些保险公司及其背后的控股集团用杠杆猎购股权分散的优秀上市公司的现象,这与保险业务完全不同,它们以新兴的万能险为融资工具,由此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这些争议中除了那些概念错误、不得要领的无稽之谈外,值得关注的是,在监管层和学界中有些人关于这种现象的认识。

一方面,有人认为这是种正常的市场现象,或者是一种必然的市场趋势;

另一方面,有人认为这种收购对中国经济有积极意义。

有鉴于此,我们对于这种有关市场秩序和资源配置导向的大问题,应该予以澄清。1从战略高度认识杠杄收购。

产业并购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都非常重要。

企业通过产业并购可以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规模经济,形成集约化优势,这是人们乐见并鼓励的。

遗憾的是,有些人没有看到这种同一行业中或同一产业链上的产业并购与杠杆收购的不同,只是做简单类比。

特别是他们看到美国20世纪80年代之后杠杄收购盛行,就想当然地认为杠杄收购在中国也将是必然发展趋势。

他们犯了简单化错误,只知一,不知其二,他们没有透过表象深入了解杠杆收购对美国宏观经济的长期负面影响

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私募股权公司纷纷启用连环高杠杆现金收购上市公司。

这些私募股权公司入主上市公司的目的就是炒高套利,从未做长期投资打算,更不可能为公司长期发展考虑,它们作为资本运作高手,不懂被收购公司的行业特点,不可能为公司长期发展提供专业意见,为了降低运行成本,只能靠削减开支、裁员和减少研发投入等手法粉饰报表,炒作获利。

这种财务型杠杆收购对公司最大的危害包括:

一是破坏公司的硏发投入、再投入良性循环体系,使公司失去持续创新能力,难以为继;

二是因为收购者的短期行为会与杰出管理者的价值观、战略安排相冲突,不断逼走优秀管理团队而使公司失去长期发展能力。

美国大批优秀企业正是被这些存在短期行为的杠杄收购者掏空、榨干的,这也是造成美国产业空心化、脱实入虚的重要原因。

因此,要清醒认识杠杆收购不等同于产业并购,并非善类,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损害,应该警惕这种情况在中国重演。

 

杠杆收购不是资本的力量。在2015年以来的收购争议中,有一种意见认为,杠杆收购是资本的收购,是资本的力量。

我并不这样认为。大家知道,资本是股东权益,是与负债相对的概念。

可无论是险资还是与它们致行动的控股集团的收购资金都不是资本,而是负债。

何谓杠杄收购?

杠杄收购就是负债收购。要说力量,那也是牌照的力量!

一些杠杆收购者违背保险资金投资保守、稳健,一直是经济社会和资本市场稳定器的行业传统,激进、冒险、急功近利地把万能险变成融资理财平利用这个融资平台联手信托、券商、银行的各种理财和资管计划,集合了巨额资金用于对标的上市公司进行收购。

这些资金无论是他们直接筹集的还是通过各种复杂的包装计划间接筹集的都属负债,都属于他们在收购计划中使用的超级杠杆而不是他们的资本

 

最后:

对于读者而言,文集或讲话集的所谓著作,实在太多了些。同样,大学教授们的历史论文集出书的,其实也太多了。这些所谓的书,为了成为书,总不见得2万字吧。因此为了凑成书,就另外拉了18万字充数。大家看的时候,看那2万就足矣。

金融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有股市存在?

1)金融的三大本质

*1资金的融通: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

*2跨期价值的交换:货币是载体,利息是补偿。

*3金融不能脱实向虚:必须要为实体服务,否则要形成泡沫。

 

2)金融的目的

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提高经济效率!

 

3)股市到底是什么?

股市是为了解决上市公司融资的问题,不是让散户一夜暴富的地方。

 

4)A股的现状 和 未来

现状:成立时间不长,30年,制度不够完善,散户占比高,股价经常大起大落。

未来:会朝着美国成熟股市的方向发展,越来越机构化。

 

5)请记住,投资不要短视,不能总想赚个差价就跑。要聚焦在企业的业绩上,和好企业共同成长,收获收益。

 

欢迎大家看【置顶文章】➕【关注】➕【转发】

最近不少人很纳闷:买个理财怎么买出了股票的惊心动魄?

1 银行固收理财普跌,部分遭大额赎回

债市的调整已经明显波及到银行理财了。由于银行固收类理财往往超80%为债券打底,这也导致部分理财净值出现回撤,无论是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还是在抖音、小红书,都是“亏声一片”。

甚至有研究银行的研究员买银行理财产品也亏得稀里糊涂。

甚至r2级别(中低风险)的稳健型理财产品,出现无法赎回情况,原因是由于赎回客户太多,已触碰巨额赎回上限。

招银理财招睿活钱管家添金2号(下称“添金2号”)是招银理财发行的一款R2中低风险产品,总规模20亿元,无权益仓位,主投债券。

根据多家媒体报道,11月16日该产品触发大额赎回,由于赎回客户太多,已触碰巨额赎回上限,部分客户出现无法赎回情况。招行客服表示,最近两天已有客户多次反馈类似问题,且除添金2号外还涉及其他多款开放式产品。

数据显示,11月16日添金2号净值为1.0066,较上一日净值1.0071回撤0.05%。拉长时间线来看,11月1日,该产品的净值为1.0084,也就是说半个月该产品净值回撤幅度达到0.18%。

添金2号成立以来累计涨0.65%,对应年化收益率2.04%,11月以来收益率有所回落,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降至-0.33%。

实际上,上述产品并非近期净值明显回撤的个例。截至11月16日,Wind数据显示,34364只理财产品里,有10954款产品在最新净值公布日期的最近一周的回报为负,占比达到了31.88%。

具体看固收类理财,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11月16日,25627只处于存续状态的固收理财产品中,1118只产品净值低于1,相比15日增加了416只。

2 理财子公司齐喊话安抚,央行千亿放水驰援

面对债基和银行理财净值回撤、赎回压力剧增的局面,各类“小作文”也随之横行。

昨日有消息称“有公募基金经理跪在某行理财子公司门口,请求不要赎回”。据财联社向相关银行理财子公司求证,上述传言不实。该理财子人士表示,每次债市大跌都会有机构赎回动作,基金经理也会与机构进行协商,但上述说法显然是过度渲染,与实际不符。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发声,以安抚客户情绪。

10月16日,中银理财发布致投资者的一封信称,面对突入其来的净值波动,部分投资者难免担忧。此次债券市场的回调原因,有近期宽松幅度暂不及市场预期带来的资金面收敛和资金中枢边际抬升,也有稳楼市政策持续出台推动经济恢复斜率预期抬升,还包括防疫政策优化提升市场风险偏好等方面。

中银理财表示,面对此次回调,中银理财投研团队坚持稳健策略,尽最大努力追求回撤控制,努力打造产品的韧性,力争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持有体验;同时,也在密切跟踪研究市场变化,积极争取比较确定的投资机会,在调整中挖掘优质资产的长期投资价值。

中邮理财也于当日表示,目前债券市场的调整更多是基于预期被打破,加上前期利率水平较低带来的预期冲击,尽管有政策调整的预期影响,但更多的是情绪的宣泄。

民生理财认为,对于债市不必过于悲观,主要原因在于居民和企业实际融资需求未见拐点,政策持续在稳增长、宽信用方向发力,包括居民消费端的刺激政策、地产供给侧需求侧的优化政策、制造业投融资支持政策等,都需要低利率环境延续,以引导融资需求上升,支持实体信用修复。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是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转型元年,截至2022年6月底,净值化比例已经达到了95.09%,基本接近完成,刚兑产品不再,但是投资者心理预期短期内难以改变,客户对于净值未能达到业绩基准的情况短期尚可接受,但若是跌破净值或短期内急跌,则会打破很多客户的心理防线,引发赎回行为。

不过,业内专家表示,“总体而言,银行理财产品还是比较稳健的,广大投资者不必过于担心。”

值得一提的是,11月17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3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当日有90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实现净投放1230亿元,规模大于前次操作。这给债市反弹创造了条件,今日国债期货全线反弹,截至收盘,10年期期债主力合约涨0.53%,5年期主力合约涨0.32%,2年期主力合约涨0.15%。

对于后市,杭银理财认为,在逐渐消化政策预期后,市场预计将回归现有基本面,产品净值表现也将逐步修复。本周央行已在公开市场加大投放力度,债市流动性有望保持相对宽松格局,债券收益进一步上行空间有限,产品持仓资产收益已提升至合理水平,产品净值有望企稳修复。

招银理财认为,短期来看,债券市场不具备持续大幅下跌的基础,预计在逐步消化疫情防控政策与地产政策调整的预期后,将转向区间震荡走势。中长期来看,伴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地产政策的发力、稳增长政策逐步落地与经济周期走向复苏前期的过程中,债券收益率中枢存在继续上行的空间。

本文源自财通社

2022年,银行系理财子公司(下称“理财子”)看似在全球市场巨震下波澜不惊,9月更因央行的意外“降息”大赚一笔,孰知临近年底才遭当头一棒——11月堪比“债灾”的踩踏式行情导致众多理财产品出现大幅回撤,-4%到-3%的回撤也屡见不鲜。

“积攒了大半年的净值,眼看着几天就跌没了,不少同事都非常焦虑。”某股份行的混合产品投资经理此前在债市大跌之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早两年,由于市场环境较为有利(债市平稳甚至债牛,股市一度走牛),资管新规转型的阵痛仅停留于转型本身,市场面并未带来太大的压力,最大的压力无非是要不要多配一些股票增厚收益。然而,多位理财子公司人士都对记者表示,理财客群要的并非另一批“公募基金”,而是类似存款的“稳稳的收益”。

对理财公司而言,可行办法之一便是发行摊余成本法产品,抹平产品端的净值波动,打破11月的“流动性收敛-净值下跌-产品赎回”的螺旋。同时,市场也传出了更多对有关政策进行调整的呼声,记者了解到,更有理财子人士向监管层递交了建议报告,例如让更多银行自营资金承接理财子的债券、更多使用摊余成本法等。2023年,究竟理财子前路如何?

债市预期仍不稳

债市抛售潮始于11月,也为理财子敲响警钟。

随着11月8日以来地产支持政策频出、信贷+债券+股权融资“三箭齐发”,以及疫情防控优化政策出台等,市场对经济预期好转,债市逻辑动摇。资金面收敛、存单利率快速上行导致净值下跌和赎回。理财等抛售行为从利率债波及信用债,引发收益率大幅上行。

近期国债收益率相较此前低点跳升了近20BP,但这和信用债比起来可谓“小巫见大巫”。11月初,3年期AA+城投债收益率是2.75%,现在已快速上行到了3.9%;AA+银行二级资本债收益率当时只有2.2%,现在已经到3.4%;1年期AAA+同业存单收益率一度达到2.77%,比1年期MLF政策利率(2.75%)还要高。

11月以来,机构普遍减持信用债,尤其是基金。有公募基金债券投资人士对记者表示:“对理财来说,市值法计价令资产价格波动暴露无遗。其实利率债的这种跌幅还不需要摊余成本,国债也才上了20BP,信用债才需要。”

华泰证券认为,资管新规前,银行理财曾经有三大法宝:资金池、刚兑收益、非标投资。市场收益率高了就开始“买买买”,对债市尤其是信用债起到稳定器的作用。但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95%以上都实现了净值化,矛盾随之浮现。

就下半月来看,近期央行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资金利率维持低位。理财赎回的影响趋于缓和,存单和短端利率走低,信用利差开始收窄。不过,在经济重启的预期下,债市的形势仍具有不确定性。对于理财子而言,即使权益资产预期转好,配置权益的比例也很难大幅增加,否则也容易导致组合波动性大增。

理财子加速自救

在这一背景下,理财子加速自救,摊余成本法计价的产品明显增加,不少银行更是通过大幅配置“他行存款”的模式来降低收益波动。

为了打破“流动性收敛-净值下跌-产品赎回”的螺旋回路,对处于被动形势的理财公司而言,可行办法之一便是发行摊余成本法产品,抹平产品端的净值波动。目前可采用摊余成本法的产品包括现金管理类产品以及一些封闭类期限匹配的产品等。

就现金管理类产品而言,尽管此类产品受到资管新规影响,但投资范围、投资集中度、流动性、组合久期、估值方法和偏离度等都有明确的要求,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债券市场、银行票据以及政策允许的其他金融工具等标的,净值波动较小,不会出现此前定开型产品短期回撤1%~3%的情况。据测算,11月1日至11月18日,理财公司发行的现金类产品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为2.118%。

此外,12月以来,不少理财公司纷纷在微信公众号推出了摊余成本法计价的理财新品。建信理财同样在12月22日发布了“摊余成本法估值封闭式产品重磅来袭”的新品推荐文章。除国有行理财公司外,两家城商行理财公司南银理财和渝农商理财也于近日推出了摊余成本法计价的封闭式固收产品。

理财公司对摊余成本法的使用需谨慎。银保监会官网显示,中银理财曾在今年5月因“理财产品投资资产违规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等若干问题受到行政处罚,罚款金额达460万元。

“其实部分封闭式摊余成本法里的资产不排除是非标资产,基本可以到期给到固定的收益,部分银行11月以来都通过这类产品来增加规模。”某城商行旗下的理财子投研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对于理财公司积极发行摊余成本法计价产品的现象,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此前表示:“资管新规并未禁止摊余成本法,在符合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合理使用摊余成本法无可厚非。摊余成本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优点是净值几乎没有回撤,收益更加平稳;缺点是难以将底层资产的风险变化及时传递给投资者,不利于投资者教育以及理财产品刚兑预期的打破。”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部分产品的收益在债市巨震下仍保持稳定。“我们其实在特定的日日开产品中大部分都是配置了同业存款,虽然是净值型的开放式产品,这样基本净值曲线都很平稳。”某大行理财子的投资经理对记者称。

例如,交银理财“稳享1个月定开1号(尊享版)”成立于2022年5月6日,运作模式为开放式净值型,内部风险评级为二级(中低),业绩比较基准为3.10%~3.50%。从该产品的2022年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来看,该产品的投资方向比较单一,除了一成资金投资于现金外,近九成的资金投资于债权类资产,不持有非标资产。穿透后的前十大资产中有九大持仓为他行存款,但运作报告未披露具体持有哪些银行的存款。

上述城商行理财子投研负责人则对记者表示:“这类资产确实会被纳入考量,但关键问题还是收益能否始终和投资者相匹配。”

理财持续平稳发展仍待破局

面对重重挑战,除了上述自救方式,12月前后,市场传出了更多对有关政策进行调整的呼声。

第一财经记者在本月上旬时获悉,监管方面已经同理财子相关人士开会,了解近期“赎回潮”的情况和做出应对;另外,多方传出部分银行自营、保险资管被要求承接理财子的债券抛盘的消息。不过,两者在偏长票息资产上的承接虽有利于缓和市场悲观情绪蔓延,但与抛售在体量上仍有一定差距,可能治标不治本。

同时,记者也从几位理财子人士处了解到,机构对于监管方面的建议主要聚焦在几个方面。例如,有不少从业人士呼吁,为解决理财集中赎回,避免理财直接在二级市场卖券造成冲击,母行可以阶段性对理财子突破关联交易额度和降低资本充足率计量要求,允许银行自营购买理财持有的信用债以及允许理财将持有的信用债质押给母行,从母行获得融资。从现有监管规定来看,银行机构对单个关联方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其上季末资本净额的10%,若需要落实相关规定,则需要监管部门进行协调。

从当前债券市场负反馈来看,流动性相对较低的“二永债”(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以及信用债成为影响市场的最大变数,对理财产品估值产生了较大影响。根据国盛证券测算,41家上市银行可承接信用债(含二级资本债)合计最大值约为5400亿元,相对于近1个月以来理财和公募基金抛售的信用债(含二永债)约3425亿元的规模并不算大,承接规模有限。

另一类建议则是调整估值方式,即允许封闭式理财产品中持有到期类资产和成交不活跃债券按照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这也是针对中国部分信用债流动性较差的症结。

事实上,资管新规第十八条提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以摊余成本进行计量:(一)资产管理产品为封闭式产品,且所投金融资产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的并持有到期。”上述人士也对记者表示,由于理财体量较大,与银行自营相类似,投资于部分信用债券如私募债时,就是为了稳定的票息,并不以交易为目的。因此,该类资产并不需要按照市值法计算每日的浮盈浮亏。

当前信用债市场总规模超50万亿元,银行理财持有约15万亿元的信用债,但市场每天成交量只有3800亿元左右;同时部分成交不活跃的债券流动性冲击非常明显,只要小额成交就可以将收益率抬升几十个基点,所以信用债估值需要更加合理。

此外,亦有呼声指向加快理财公司衍生资格的审批,允许理财公司通过带有衍生产品的专户进行风险对冲。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理财产品投资债券类资产占比达67.84%,债券依然是理财最大持仓资产。从资管组合管理角度出发,市场缺乏足够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在债券市场大幅波动时,不可避免会带来理财产品净值的波动乃至大幅回撤。

https://www.haomiwo.com

上一篇:参股券商的股票会涨吗(参股券商的股)

下一篇:机器人股票龙头股排名(钛米机器人股票)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