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_炒股入门与技巧_怎么买股票 - 股票学习网!

敞口风险什么意思(敞口风险管理费)

2023-05-20 19:08分类:资金仓位 阅读:

天风银行廖志明团队

摘要

信用卡风险3Q18出现上升迹象

3Q18信用卡逾期半年以上未偿信贷总额增加了124亿(环比+16.4%),逾期率环比上行13BP。虽然也有银行信用卡投放边际收紧的因素,但逾期率上行的主因还是逾期贷款生成加速。我们参考国际上信用卡危机的典型案例,试图建立信用卡风险分析框架,来衡量该逾期扩大趋势可能会如何演变。

信用卡业务风险暴露的国际经验

美国:次级房贷崩溃的连锁反应。04-06年高度证券化的次级房贷大行其道,06年房贷占全部贷款55%以上,危机发生前居民部门杠杆率高达98.5%,是当今中国的2倍。房价下跌与房贷违约陷入恶性循环,通过衍生工具放大,酿成金融系统的崩溃,居民户流动性紧张甚至破产,信用卡不良率升至6.5%。

韩国:资本市场融资下的过量投放。97金融危机后,韩国鼓励信用卡消费。各类机构纷纷涌入,罔顾风控条件而大量发卡。99-02年交易量扩大至近7倍、资产扩大至5.5倍。后期逾期扩大和边际投放收紧相互加强,资产价格下跌加剧流动性紧张,导致信用卡债务危机,02年信用卡拖欠率高达8.5%。

我国的信用卡危机发生可能性

依次衡量:(1) 前期是否过度授信?十年来增速平稳,3Q18应偿余额在贷款总额中占比尚不足5%;信用卡准入较为严格,仅商业银行可发行;居民部门杠杆率为49.3%,比较安全。(2) 支付能力坍缩风险多大?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仍保持平稳;国民总储蓄率较高,应对支付能力坍缩具有缓冲效果;用工需求缩减影响不大,但仍需在意失业扩大的可能性;经压力测试,若房价跌幅-10%,全市场需提前还款1.21万亿。(3) 零售信贷总供给会收缩么?金融机构个贷供给近年有扩大趋势,在新增贷款中占比提高;P2P网贷虽有所收紧,但体量较小,仅相当于信用卡贷款的3.9%,其共债风险并不大。因此,我国信用卡总风险敞口不大,但需留意房价下跌和失业扩大的风险。

上市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分析

2007-1H18我国信用卡业务经历过两波不良上升:07-09年、13-16年。从有限的数据来看,投放质量大体上取决于投放集中度。预判未来风险时,首先要考虑信用卡占比高低,这决定了信用卡业务对一家银行的风险敞口多高;其次要看是否集中大量投放、风控尺度如何,这将决定不良率的走向

投资建议:信用卡风险有所上升,但总体风险敞口较低

大行信用卡敞口占比不高且投放平稳,客户质量或较高;股份行里招行投放较平稳,风控水平较好;浦发/光大/平安近两年大量集中投放,适逢经济下行,其风控效果有待观察。近期恐慌性回调较多,这个位置相对安全,主推零售银行龙头-招商/平安,关注低估值且基本面较好的农行/兴业/光大等。

风险提示:房价出现较大下跌或失业扩大;银行信用卡新增投放过分收紧。

1. 信用卡风险3Q18出现上升迹象

1.1. 不良率上行周期(13-16年)结束,17年下行30BP

2016-2017信用卡投放加大,结束了13-16年的不良上升周期。信用卡资产质量一直运行平稳,伴随着后四万亿时代的对公贷款风险逐渐波及到居民部门,不良率走入2013-2016年的缓慢上行周期,依次上行17BP、21BP、35BP、6BP,到达2016年的阶段性高点1.90%。在零售转型的大背景下,2017年商业银行加大了信用卡投放力度,信用卡贷款总额上涨快于不良生成,致使2017年的不良率比2016年大降30BP。

1Q16-3Q17信用卡授信投放持续加快,4Q17-3Q18又迅速收紧。2010-3Q18信用卡新增授信的同比增速维持在相对平稳的较低水平,3Q10短暂地接近50%,此后便持续放缓,一直到1Q16的19.6%,这表明,信用卡业务在我国以大行和全国性股份行为主体,经营上总体较为审慎和稳健。伴随着2018年进入经济下行期,银行整体上收紧了投放,表明其风控策略调整已较为成熟和敏捷。截至2017年,信用卡贷款占整体个贷余额的比例仅为1/5。

1.2. 2018年三季度信用卡逾期明显抬头

3Q18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环比增加124亿,逾期率环比上升13BP。逾期率的分子是逾期半年以上余额,分母是信用卡应偿余额(即信用卡实际发放出去的贷款),逾期率上行是因为分子的同比增速高于分母,拆解来看,逾期半年以上的余额同比增速上升是主因,应偿余额同比增速下降相对次要。因此,观测到的逾期率上行,并非是银行收紧额度所致,而的确是因为信用卡逾期贷款生成加速。我们参考了国际上信用卡危机的典型案例,试图从中总结出信用卡风险的分析框架,来衡量当前国内信用卡风险扩大的可能性。

2. 信用卡业务风险暴露的国际案例

2.1. 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崩溃的连锁反应

04-06年高度证券化的次级按揭贷款大行其道,容易发生违约的连锁反应。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分为优惠贷款、中级贷款、次级贷款三类,次级贷款主要聚集着收入或信誉不高的客户。2006年,美国发放了6000亿美元的次级按揭贷款,占到全部按揭贷款的23.5%,其中约2/3的部分经过了证券化。1996-2000年,次级按揭贷款在整体按揭贷款中占比10%左右,01-03年降到了8%左右,而在04-06年迅速增长到20%以上。

次贷危机前美国居民杠杆率奇高,高点时是今天中国的2倍。2000-2007年,美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从69.2%上升至98.5%,而在经历了2015-2016住房按揭大扩张的中国,截至17年底的居民部门杠杆率仅为48.4%,不到美国高点时的一半。(为确保可比,此处均采用国际清算银行的口径)2000-2007年杠杆率上升了约30个百分点,主要来自于住房按揭的推动,其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从2000年初的42%,逐步升高到06-07年的55%以上,彼时消费贷款受到挤压,占比仅在12%左右,也即,住房按揭的体量约是消费贷款的5倍。

次级按揭贷款违约使居民部门的流动性恶化,07-10年信用卡违约显著扩大。次级贷款客户在预期房价快速上行时,以较低的首付比例购房,而当房价下行、利率上行时,一来月供增加到其收入无法覆盖,二来房屋作为抵押物很快就不足值,需要补齐差额,否则贷款将违约,房屋进入法拍流程,价格进一步下跌。住房抵押贷款公司过多地使用CDS、CDO等工具,将持有的次级贷款打包分割出售,使风险在金融机构间被传导和放大,房价下跌使相关衍生工具价格下跌,多米诺骨牌效应酿成金融系统的崩溃,反过来使实体经济陷入萧条,失业率攀升,进一步加剧按揭贷款的偿付危机。房价下跌到房屋作为抵押物开始不足值时,借款人就需要提前偿还部分贷款,这将对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产生较强的“虹吸”效应,使以信用卡为主体的消费贷款违约加大。2006年初到2009年三季度,信用卡撇账率从3%上升到10.2%,尽管核销力度如此之高,信用卡拖欠率还是从3.5%上升到了6.5%。

2.2. 韩国:资本市场融资下的过量投放

韩国为刺激经济,鼓励信用卡消费。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韩国1998年GDP季度同比增速全年均为负,二季度下探至-7.3%。在此背景之下,韩国从1999年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这其中就包括鼓励信用卡消费。相关措施有:1)政策为接受信用卡的商家减税,持卡人以信用卡消费得到收入税抵扣;2)废除信用卡取现限额(70万韩元/月,相当于610美元)和发卡机构杠杆率限制(20倍资本金)。

各类机构纷纷涌入展开竞争,罔顾风控条件而大量发卡。行业粗放扩张体现在:1)银行体系资金大量涌入,对公贷款需求低迷时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后危机时代的低利率使银行向零售端寻求高收益资产,银行不仅自己扩张信用卡,还给信用卡专营机构提供贷款;2)过度竞争,缺乏经验的新进入者加剧了份额竞争,促使贷款标准放松、信用一再下沉;3)为寻求规模效应、尽早获得盈亏平衡而大量发卡,审核条件放松4)信用基础设施不足,韩国政府2001年5月抹除了一半以上的可用个人违法记录,部分主要发卡机构未参与客户信用信息共享;5)发达的信用卡贷款证券化市场,方便打包出让,造成发卡机构漠视风险。

预借现金占比较高,信用卡消费比例较高。预借现金即“信用卡取现”,是一种脱离了消费场景的纯现金贷款,也因此其规模很容易快速扩张,对资金的去向缺乏监控从而风险较高。韩国信用卡贷款余额中预借现金的比例曾经接近65%的水平,卡债危机之后的2006年才回到45%的水平。韩国政府大力刺激信用卡消费的结果是,2002年,韩国居民的消费中45.7%是通过信用卡实现的,而在泡沫初期的1999年,该比例仅为15.5%。

投放后期进入违约陷阱,资产价格下跌加剧流动性紧张。1999-2002年人均信用卡负债大幅上升,年化增幅71%。同期,信用卡在总体银行贷款中占比从10.40%上升到21.30%,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9.20%上升到25.90%。韩国信用卡泡沫破灭,始于逾期的扩大,较敏捷的机构开始及时调整投放策略,贷款标准和投放额度边际收紧,使一些现金流过度紧张的持卡人出现违约,不良率上升使发卡机构边际投放进一步收紧,陷入“违约陷阱”。韩国信用卡发行机构的商业模式加剧了违约陷阱,信用卡专营机构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债券、商业票据或信用卡ABS)来支持其业务扩张,当信用卡资产质量恶化时,这一类资产的流动性变差,进而波及到整个金融体系,这反过来加剧了信用卡违约。2002-2003年,韩国信用卡贷款拖欠率高达8.5%和7.8%。

2.3. 信用卡风险的三个来源

总结信用卡危机的国际经验,发现其不外乎以下三个原因:

(一)前期过度授信

可能的情况有:1)政策层面的宽松(例如减税以鼓励信用卡消费,放开信用卡市场的准入和贷款限额等);2)风控不严,可能是信用体系不健全,也可能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比较发达,方便将信用卡资产打包卖出,获客时就没有动力严格风控;3)过度营销使信用下沉,准入门槛较低致参与者众多,行业拓荒期为追求规模效应,在盈亏平衡点之前必须大量发卡;4)脱离消费场景的预借现金业务蓬勃发展(预借现金业务的手续费和利率高于一般信用贷款,例如2001年韩国信用卡资产总额中预借现金份额接近65%)。这些因素将体现为,信用卡授信和消费增长过快,体现为信用卡在贷款中的占比上升过快、信用卡负债占可支配收入比过高、居民杠杆率过高、信用卡消费占最终消费总额比过高。

(二)可用支付能力坍缩

可能的情况有:1)经济萧条,导致工资收入下降、企业经营或投资亏损,甚至失业;2)利率上升,使利息支出升高;3)房价快速下跌,使抵押物不足值,需要提前偿还部分贷款以满足抵押率。在资本市场较为发达的国家,零售贷款违约的出现,可能会通过其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而使金融机构陷入流动性危机,不仅可能影响部分零售贷款的来源,甚至可能伤及整个实体经济的融资,反过来加剧以上经济萧条、房价下跌、利率上升等因素,使支付能力坍缩进入恶性循环。

(三)零售信贷供给流动性收紧

可以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视为一个池子,资金有进有出,达成动态平衡。信贷产品的经营模式是先向这个池子里注入资金,之后再按既定的方式和期限将本息抽回,如此完成资金循环。要使该循环能够保持,也即贷款不发生风险,前提是整个池子不被抽干。而维持池水不被抽干的资金来源,除了居民部门定期获得的收入以外,还可以是信贷资金。信贷以来自银行体系的为主,包括住房按揭贷款、信用卡、消费类贷款、经营类贷款等,此外,还有来自于非银金融机构、各类民间借贷等,近年来比较突出的是以P2P网贷、现金贷、消费分期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信贷来源的突然收紧,产生的流动性紧张效果类似于收入减少,会抬升其他信贷来源的风险。

3. 我国信用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3.1. 前期是否过度授信?

信用卡十年来增速平稳,应偿余额在贷款总额中占比尚不足5%。以2008年底为起点来看,当时信用卡授信余额9805亿元,信用卡应偿余额仅1582亿元(代表客户使用了额度而形成贷款,使用率仅16%),而各项贷款总额达30万亿,信用卡应偿余额在其中占比仅0.52%。此后,除了曾在2010年短暂地达到过高于40%的水平,信用卡授信余额增速一直保持在20%-40%区间,增速平稳。截至3Q18信用卡授信余额为14.7万亿,应偿余额6.6万亿,在贷款总额中占比4.96%。

我国信用卡准入较为严格,原则上仅商业银行可以发行。据央行发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1999),银行卡是指由商业银行向社会发行的信用支付工具,其中“银行卡”就包括信用卡和借记卡。我国信用卡人均持卡量远低于韩国,即使仅考虑9.7亿有央行征信档案的人群,17年底人均0.61张,而韩国是1.77张。信用卡现金借款也受到较严格的限制。该《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贷记卡每卡每日取现不得超过2000元。且银行一般会为信用卡取现设置较昂贵的条件,例如高的手续费和利率,无免息期等。例如招行对信用卡取现规定的手续费是境内1%、境外3%,不享受免息还款,当日起按月计万分之五的复利。

尽管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近年来上升较快,相较于可比国家仍处于安全范围。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统一口径,我国2018年3月的居民部门杠杆率升高至49.3%,但仍低于2000-2018年任何时点上美国、韩国、中国香港的居民杠杆率,距离美国次贷危机时的高点98.6%、韩国03年信用卡债务危机的65.9%、中国香港01年信用卡危机的61%,都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总的来讲,我国信用卡业务过度授信的因素并不显著。

3.2. 支付能力坍缩风险多大?

3.2.1. 来自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变化

18年下半年在经济下行趋势下,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仍保持平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目前仍平稳保持在8%的水准,并未出现下跌迹象;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增速降至GDP增速以下,与可支配收入增速的开口扩大,表征我国居民在经济下行期倾向于节制消费。国民总储蓄率较高,应对支付能力坍缩具有缓冲效果。根据IMF预测口径,我国国民总储蓄率平均高于美国27个百分点,高于香港20个百分点,高于日本19个百分点,相比于可比国家,我国居民能承担更大幅度的支付能力收缩。

用工需求缩减影响不大,但仍需注意失业扩大的可能性。猎聘网全球职业发展中心(GCDC)对全国1200家企业进行调研,发现4Q18招聘计划同比和环比均呈现下降趋势,企业的招聘需求开始放缓。这反映了实体经济用工需求的缩减趋势,会使摩擦性失业人群再就业难度加大,导致其所持有的信用卡违约风险扩大;也会延迟应届毕业生进入职场的节奏,会减缓信用卡规模增速。目前尚未出现失业显著扩大的迹象,但不排除在贸易摩擦加剧、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之下,失业问题加剧的可能性,而如果发生,失业人群的可支配收入将出现坍缩,信用卡违约风险将实质性扩大。

3.2.2. 房价下跌/利率上行的压力测试

还款重要性排序:房贷>;车贷>;信用卡/消费贷>;网络贷款。基于利弊权衡,居民部门的还款原则是,抵押物价值高的优先于价值低的,有抵押的优先于纯信用的,记录征信的优先于不记入征信的。房贷、车贷是有抵押物的,如果抵押物不足值,银行会要求提前还款来降低敞口,否则银行有权变卖抵押物,违约代价当然要比仅是计入征信的信用卡要高。当房贷需要提前还款,就会对其他各种形式的个贷形成“虹吸”效应。“虹吸”效应的顺序与上述链条刚好相反,即先抽取自由现金,再减少可选消费,进而按照网贷、信用卡/消费贷的顺序来违约。所以,信用卡是有安全垫的。

住房按揭对其他信贷形式的“虹吸”效应较大。假设购买一手房,总价100万,最低首付比例35%,评估值打八五折,抵押率按80%,可贷资金上限是68万,而在首付比例限制下上限是65万,取孰低值作为最终贷款额。房屋价值下跌,使可贷金额上限降低,但在房价刚开始下跌时,可贷资金上限(68万)是软约束,因此下跌幅度在-4.41%以内,仍能够贷满65万,无需提前还款。当房价跌幅在-10%时,贷款额度位61.2万,此时需提前还款3.8万;当房价跌幅在-15%时,需提前还款7.2万,但房价跌幅在-20%时,需提前还款10.6万。以此估算全市场的按揭贷款需提前还款的金额,若跌幅-10%,需要补充1.21万亿(相当于信用卡贷款的22%);若跌幅-15%,需要补充2.29万亿(相当于信用卡贷款的41%);若跌幅-20%,需要补充3.37万亿(相当于信用卡贷款的61%)。

月供增加对利率上行较不敏感,对居民部门流动性影响较小。对100万元的按揭贷款,在基准利率4.90%上浮15%保持不变的假设下,按等额本息25年计算月还款额。当基准利率上行10BP时,全年月供增加828元;上行20BP时,全年月供增加1668元;上行50BP时,全年月供增加4188元。折算到全市场的按揭贷款,月供年增加仅171万、344万、864万,影响较为细微。

3.3. 零售信贷总供给会收缩么?

金融机构个贷供给近年有扩大趋势,在新增贷款中占比提高。2014-2018年,零售新增贷款分别为3.29万亿、3.87万亿、6.33万亿、7.13万亿、6.91万亿(1-11月)。2016-2017年的高供给主要是住房按揭,但到了地产调控的2018年,前11个月的供给仍然高达6.91万亿,个贷供给扩大趋势不改。个贷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也从14-15年的30%抬升到16-18年的50%。

P2P网贷有所收紧,但体量相对较小,对信用卡的“共债”影响不高。据网贷之家统计,P2P网贷余额在2018年5月达到1.07万亿的高点,相当于当时信用卡应偿余额的17%;2018年6月-11月,P2P网贷余额持续收缩,累计共收缩2580亿元。其中,一部分是强监管之下,正常存续的P2P平台收缩了投放,首当其冲的是平台判断为信用较差的人群;另一部分是因P2P平台倒闭而不再纳入统计的贷款,这部分借款者的信用可能有好有坏。P2P客群信用水平本身差于信用卡,尤其被平台主动挤出的那部分客户。因此,2580亿元在体量上虽相当于信用卡应还余额的3.9%,但其中会与信用卡产生“共债”的部分其实不多。此外,伴随着监管加强,到2017年5月时,P2P网贷的综合收益率已从21.6%的高点下降到了10%左右,表征曾以暴利为特征的网贷业务正逐步走向正轨。实际上,从8月份开始,网贷余额的跌势已在收窄,后续有望看到其重回扩张,为居民部门注入新的流动性。

4. 上市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分析

4.1. 2007-1H18上市大行和股份行信用卡投放策略

我国信用卡业务的主力是国有大行和全国性股份行。上市银行财报中关于信用卡业务的披露较为有限。A股上市银行中,有14家披露了信用卡贷款额(因南京银行信用卡业务体量较小,未纳入统计),7家披露了信用卡业务的不良率。截至1H18,按规模大小可分为五档:6000亿档(建行、工行),5000亿档(招行、交行),4000亿档(浦发、中行、平安),3500亿档(光大、民生、农行、中信),2000亿档(兴业、华夏)。

分拆各家银行2007-1H18各年的信用卡贷款增量占比,可以观察投放策略的差异。1)大行各年相对更平均,增量分布在09-14年和16-1H18两个时期,股份行的增量集中在14-1H18时期;2)大行从09年增量开始显著放大,股份行则要等到11年,华夏、浦发更晚,从13年开始。短期内集中投放,如果不在风控上格外注意,很容易为后来的不良率上升埋下伏笔。因此,投放总量在各年的分布更为均匀的银行,我们有理由认为其投放质量较好的可能性更高。

4.2. 期间两次信用卡不良发生潮

2007-1H18整体信用卡业务经历过两波不良上升(07-09年、13-16年)。07-09三年的信用卡不良率均在2.3%以上,一来是因为次贷危机伤及出口、为治理通胀而采取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了GDP同比增速迅速下跌,二来刚好是信用卡的拓荒期,银行缺乏经验和成熟的风控体系。而13-16年不良率共上行62BP,则是“四万亿”的粗放信贷投放负面效应从对公传导到居民部门所致。

从有限的7家银行来看,投放质量大体上取决于投放集中度。08-09年,当时13家银行各自的信用卡体量都不及1H18时的5%,大部分低于2%,粗放投放的因素较弱,主要是经验不足和受经济下行影响。13-16年这一波就没那么多共性了,有先后和幅度上的差异,依次是13年兴业达到1.82%的高点、15年平安达到2.5%的高点,15-16年农行信用卡不良率达到2.73%、2.88%的高点,中行达到3.21%、3.29%的高点。这次就能从前期投放上得到解释了:在09-14年大行的集中投放期,农行投放量占到1H18信用卡贷款余额的62%,中行则是占到了65%,显著高于其他大行。招商、兴业、平安同期的投放比例分别为37%、26%、27%,但反映到时期末端的不良率高点则是1.37%、1.82%、2.5%,集中投放不能完全解释不良上升,反映出招行在09-14年的投放质量较好,平安则较差。因此,投放质量与投放集中度有关,但不能一概而论,还会受到个体风控水平的影响。

4.3. 未来上市行信用卡风险如何衡量

首先要考虑信用卡贷款的占比多高。当风险集中暴露时,信用卡贷款占比较高的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敞口。从13家上市银行的信用卡占贷款总额比例可大致分为四档:1)四大行普遍较低,在4%左右;2)交行、民生、中信、兴业、华夏,在10%左右;3)光大、招商、浦发,在15%左右;4)平安因为近两年的迅猛发展,信用卡贷款占比已高达21%。如果这一波信用卡违约潮持续,显然是业务占比较高的银行受损的可能性更高。

其次是预测信用卡不良率未来走向。1) 四大行近几年的投放集中度不如股份行激进,09-14年那一波又早于股份行投放,在蓝海期的时候理应有更多挑选客户的优势,可以认为其客户质量相对优于近两年集中投放的银行;2)股份行里浦发、光大、平安属于近几年投放较为集中的,浦发2016-2017两年内共投放截至1H18信用卡贷款余额中的75%,2016-1H18两年半内,光大共投放51%、平安共投放53%,在经济进入下行通道前获客,后续风险可能相对较高,特别地,平安在2012-2014期间信用卡不良率曾上行1.52个百分点,没有新的理由认为其风控水平得到了根本的改善,这一次的集中投放,质量也有待观察;3)招行、中信、华夏信用卡增量分布相对平衡,且招行的不良率历史上稳定性较好,佐证其风控水平较优。此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只得到了7家上市行的历史不良率,对于未披露历史不良率的上市行,其历史风控水平无法跟踪,故无法判断。

5. 投资建议:信用卡风险有所上升,但总体风险敞口较低

信用卡风险从三个方面衡量:(1) 前期是否过度授信?十年来增速平稳,3Q18应偿余额在贷款总额中占比尚不足5%;准入较为严格,原则上仅商业银行可以发行;截至2018年3月,居民部门杠杆率为49.3%,相较于可比国家仍处于安全范围。(2) 支付能力坍缩风险多大?当前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仍保持平稳;国民总储蓄率较高,应对支付能力坍缩具有缓冲效果;用工需求缩减影响不大,但仍需在意失业扩大的可能性;经压力测试,若房价下跌,房贷对其他个贷的“虹吸”效应较大,若跌幅-10%,全市场需提前还款1.21万亿。(3) 零售信贷总供给会收缩么?金融机构个贷供给近年有扩大趋势,在新增贷款中占比提高;P2P网贷虽有所收紧,但体量相对较小,仅相当于信用卡体量的3.9%,其共债风险并不高。因此,我国信用卡总风险敞口不大,但需注意房价下跌和失业扩大的风险。

四大行信用卡敞口占比不高且投放平稳,客户质量或较高;股份行里招行投放较平稳,风控水平较好;浦发、光大、平安近两年大量集中投放,适逢经济下行,其风控效果有待观察;招行、中信、华夏信用卡投放相对平衡,且不良率稳定性较好,佐证其风控水平较优。

近期恐慌性回调较多,目前这个位置相对安全,再加上年末估值切换行情可期,对板块可不必过分悲观。主推零售银行龙头-招商/平安,关注低估值且基本面较好的农行/兴业/光大等。

5. 风险提示

房价出现较大下跌或失业扩大;银行信用卡新增投放过分收紧。

重要声明

注:文中报告节选自天风证券研究所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 《如何衡量当前银行信用卡风险?》

报告发布机构 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分析师 廖志明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7070001

 

 

 

随着上市银行2021年年报陆续披露,房地产行业的风险水平初见端倪。

 

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记者29日梳理多家银行年报发现,整体来看,截至2021年末,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较2020年末有所上升。业内人士表示,这与商业银行加大房地产业的拨备计提力度有关。

 

谈及房地产行业风险水平,多家银行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风险敞口有限,风险总体可控,且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房企并购优质项目的支持力度。

 

 

不良率整体有所上升

 

 

据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记者梳理,目前已有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苏州银行6家银行在年报中披露了涉房贷款情况。

 

上市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情况

数据来源:各银行2021年年报

 

以交通银行为例,截至2021年末,交通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为52.60亿元,较2020年末的47.11亿元有所提升。但不良贷款率有所降低,由2020年末的1.35%降低至1.25%。

 

图片来源:交通银行2021年年报

 

平安银行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房地产业不良率为0.22%,较2020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但远低于平均贷款不良率1.02%。

 

图片来源:平安银行2021年年报

 

其他股份行方面,截至2021年末,招商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由2020年的0.3%上升至1.41%;兴业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为1.08%,较2020年末上升了0.16个百分点;中信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为3.63%,较2020年末上升了0.28个百分点。

 

中信银行年报表示,受房地产行业景气度下降等因素影响,个别房企偿付能力受到影响,使得债务风险上升。

 

图片来源:招商银行2021年年报

 

图片来源:兴业银行2021年年报

 

图片来源:中信银行2021年年报

 

不过,也有上市银行的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明显提升。苏州银行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为5.1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6.65%,而2020年末以上两项数据分别为8880.20万元、1.36%。

 

对此,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苏州银行投资者专线,工作人员回应称,这一方面与去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整体形势有关,另一方面是该行抱着风险出清的态度,主动加大了对房地产行业的拨备计提力度。

 

图片来源:苏州银行2021年年报

 

 

风险总体可控

 

 

对于目前涉房风险项目的进展,各家银行态度均较为乐观,表示业务发展谨慎,抵押资产充足,风险总体可控。

 

平安银行副行长郭世邦日前表示,该行房地产风险总体可控。宝能为最主要的房地产出险业务,但目前与宝能已达成司法和解,法院已经出具了调解书,其中金额最大的54亿元的宝能城项目马上可进入司法拍卖执行环节。如果销售顺利,2022年预计将形成大额的压降。

 

中信银行副行长胡罡介绍,该行房地产贷款业务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一直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特别是对客户的选择。二是担保方面,现有的房地产对公客户99%有抵押。三是区域分布上,一二线城市房地产贷款余额合计超90%,其中一线城市占比超五成。四是提高对房地产贷款的拨备,拨贷比超6%,比对公整体的拨贷比多了一倍。

 

兴业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邹积敏表示,该行房地产业务超过90%是自营资产,授信准入严格且阻断了理财业务的风险传染;房地产自营资产业务当中约90%是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和三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资产估值比较稳定,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都比较小。

 

“目前兴业银行潜在风险的对公房地产项目约为200亿元,但资产减值已经计提到位。”邹积敏说,兴业银行专项安排200亿元的并购额度,主动向与该银行合作良好的优质开发商进行推介,推动足值项目与问题开发商脱钩,在“保交楼”中消除风险隐患。

 

 

将继续支持房地产业发展

 

 

各家银行表示,将继续支持房地产业务,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保障性租赁住房、房企并购等领域发力。

 

对于未来平安银行在房地产业务方面的计划,郭世邦介绍,将继续支持普通商品住房的开发、积极支持保障性住房和租赁住房开发、有选择地支持优质企业实施的优质房地产项目并购。

 

房地产项目并购支持方面,除前期多家股份行外,AMC机构、国有大行近期也加入行列。3月25日,碧桂园集团与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签订200亿元并购及保障性租赁住房战略合作协议及200亿元住房按揭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后续将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编辑:亚文辉

 

 

 

 

 

 

 

 

 

 

2月16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作出银保监罚决字〔2023〕7号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载明:卓左(时任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分行公司金融部副总经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二十一条、第四十八条和相关审慎经营规则,处以警告的行政处罚。

图片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

主要违法违规事实(案由):卓左(时任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分行公司金融部副总经理)对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分行发生向小微企业收取银行承兑汇票敞口风险管理费问题负有责任。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分行公司成立于1986年7月9日,负责人黄新斌,住所:福州市五四路136号。(记者 楚丽爽)

【投稿、区域合作请邮件 信息新报 3469887933#qq.com24小时内回复。】

  •  
  • 阅读
  • 隐藏边栏

发布日期:2023-03-09 13:48:05 所属分类: 头条

来源:投资时报

中国银保监会近日严肃查处一批违法违规案件,受罚的包括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银行,601988.SH)等五家金融机构,且此次处罚金额较大。

2月17日,银保监会公告称,对中国银行等五家金融机构及相关责任人员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合计罚没38789.96万元。同日,银保监会官网列出了对五家金融机构的具体处罚情况。

处罚信息显示,银保监会于2月16日决定对中国银行作出行政处罚。其中,对总行罚款1600万元,对分支机构罚款1680万元,合计罚款3280万元。

银保监会列出了七条处罚理由,包括: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小微企业贷款资金被挪用于房地产领域;贷款资金被挪用于证券市场;小微企业贷款资金被挪用于购买本行理财;小微企业贷款统计数据不真实;向银行员工和公务员发放个人经营性贷款;违反监管规定向小微企业客户收取承诺费、咨询费。

同时,银保监会决定对时任中国银行江苏分行公司金融部副总经理岑朝武、时任中国银行福建分行公司金融部副总经理卓左作出警告的行政处罚。原因分别为对中国银行江苏分行发生小微企业贷款统计数据不真实问题负有责任、对中国银行福建分行发生向小微企业收取银行承兑汇票敞口风险管理费问题负有责任。

银保监会称,对中国银行等三家银行开展的支持民营企业及小微企业重大政策落实专项现场检查中发现,上述机构存在贷款资金被挪用、统计数据不真实等违法违规行为。

针对上述处罚,中国银行对《投资时报》表示,此次处罚是基于2019年银保监会民营企业及小微企业重大政策落实情况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作出的。中行高度重视监管意见,自2019年接受检查以来,多次专题研究部署,深刻剖析问题原因,严肃整改问责,提升服务质效。目前,相关问题全部已完成整改。中行一贯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始终将客户服务放在首位。下一步,中行将持续加强政策宣导,认真落实监管要求,审慎合规经营,强化内控建设,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能力水平。

中国银行2022年半年报显示,当期末,该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050亿元,同比增长41.38%,较2021年末增长25.36%。

据中国银行过往财报数据,2019年末—2021年末,该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38%、48%和53.15%。

上述增速皆高于中国银行贷款整体增速。该行2022年上半年末客户贷款总额较2021年末增长7.90%,2019年末—2021年末则同比分别增长10.57%、8.78%和10.52%。

中国银行被罚3280万元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官网《投资时报》研究员:田文会来源: 投资时报)

https://www.haomiwo.com

上一篇:金改概念股龙头股(金改股有什么好处)

下一篇:城市大建设表态发言(城市大建设项目)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