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_炒股入门与技巧_怎么买股票 - 股票学习网!

ssl指标特点(ssl指标组合)

2023-04-21 16:21分类:股票公式 阅读:

 

图片来源:网络

在进行证券套利的时候,几乎所有参与者都有投机的心理,投机是一门找出未来可能盈利趋势机会的艺术。你很难短线精确地预测或者预知某件事将会在何时发生或者如何发生,但职业人士通常能够判断出来什么事一定会发生。

因此成功套利者在熟悉沪深股市的经典技术基础上(如技术分析、基本分析、题材分析、利益分析),还要有意识地综合应用这些技术来发现机会、

等待机会以及管理机会。我们综合上述的四项传统技术统计发现,沪深股市的主要投机机会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持有小仓位抓到大波段涨幅,第二种是持有大仓位赚取小差价。

有人会说,为什么不持有大仓位赚取大波段?这也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这是主控大资金的机会,不是跟风资金的机会;第二个原因是沪深市场的上市公司基本上没有分红能力,坏公司没有钱分,好公司赚了钱也不分;坏公司作假帐,好公司搞增发。

下面我们为大家提供几项沪深市场的常见机会,供大家参考。

持有小仓位抓住大波段涨幅的机会。

强势背景下:

1、K线低位,MACD、KDJ指标良好,量比突增股的机会。

2、在大盘进行技术调整时,当天股价均线走势强劲的机会。

3、主力重仓股在盘中明显异动的个股。

弱势背景下:

1、没有高送历史的螺旋桨K线,MACD、KDJ指标良好,低量股的机会。

2、OBV指标或者SSL指标好,已经连续大幅下跌后,再度报出大阴线的个股机会。

3、首日定位低且换手率70—80%的强势新股。

持有大仓位赚取小差价的机会。

强势背景下:

1、成交量最大的龙头股机会。

2、有热点题材配合的强势股机会。

3、生命均线与股价粘合的强势股机会。

弱势背景下:

1、有单一主力重仓被套,在大盘见顶或者个股异动机会。

2、大盘大跌时,强劲逆市连续放巨量的个股机会。

3、低位连续放量走弱的个股机会。

波段背景的机构习惯。

一般情况下,机构操作一个完整波段点位需要30%的空间,做成技术性反弹的波段为一轮下跌幅度的50%。

 

庄家是股票市场上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着雄厚的资金实力、灵通的消息来源还有专业的操盘团队,在股票市场上盈利的可能性和幅度都是普通散户无法比拟的。因此,大多数庄家介入的股票,都会有比较大的上涨幅度。股市上有俗语说“股不在强,有庄则灵”就是这个原因。

因为庄家操盘的强势,很多散户投资者交易时,都会选择关注庄家操盘的动向,根据庄家的操作方向来决定自己的操作方式。这本是一种非常好的想法,不过实际交易时,投资者却会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庄家操作的核心本身就是要诱骗散户投资者,因此会在盘中故意布下跟多陷阱,诱骗散户入套。普通散户如果没有过硬的跟庄技术,盲目跟庄买入的话必然会大幅亏损。

但,庄家也是这个市场上的投资者,也要遵循这个市场上的交易原则。投资者首先可以对庄家有全面的认识,了解庄家常用的骗术;之后可以了解庄家整个坐庄过程中每一步的操盘目标、操盘手法和盘面特点;最后可以从自身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跟庄策略。

市场主力的解析与应对

1、主力资金的本质

市场主力,俗称庄家,是携巨额资金的机构。主力动向,就是大资金进出股票的情况。大家都知道股市的涨跌,从长期看,它取决于价值规律,但在一段时间看,它主要取决于供求关系,取决于资金流向。许多主力就是利用了这个特点来达到自己的超值目的收益。这是世界股市的客观情况,只要他们的运做没有约定操纵、对敲操作和利用内幕,既是正常的投资者或者是正常的投机行为。但由于主力的行为容易使得部分股票严重脱离投资价值并使得不具备投资素养的投资者产生一定的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下列手段:第一是不断地给市场提供具有良好质量的低于市场平均价格的新股票,要达到这种目的必须是在一级市场上发行的股票实现流通股东高度分散化,只要是原始流通股东中存在着集中性筹码就实现不了上述目的;第二是建立作市商机制,有部分大资金在合理的价位外与投机性大资金逆反运做;第三是建立指数期货交易制度,使得市场可以沽空;第四是完善ST制度与PT制度,对市盈率连续偏高的股票加以HT(高沽)处理。

2、主力资金的操作类型与特点

主力资金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他们的风格与目的各有不同。

(1)目的性主力。由于当前的市场最大的收益群体是上市公司、中介机构、战略投资者(包括内部股与转配股)。它们为了达到筹资或者配股、完成任务或者树立形象、扩大既得利益而进行的坐庄行为,我们称这类资金为目的性主力。它们的运做风格是与达到目的的时间表、大盘运动特征相联系的,达到目的是第一位的,套利是第二位的,但由于这类资金总体实力较强且考虑效率较少,运做的力度是令人羡慕的,如1995年为了使得仪征化纤上市成功,主力发动炒作了上海石化;1996年为了活跃深圳市场,主力发动了深发展;1999年为了转配股上市卖个好价钱,主力发动了东方明珠;2000年为了保证超级大盘股宝钢股份得顺利发行,主力发动了马钢股份。上述个股当时活跃的目的都是较明显的,那些为了局部利益(比如增发新股与配股)的个股活跃行情不胜枚举,股市中这种目的的分析是实战技术掌握的关键要素之一。

(2)投资性主力。经过几年的锻炼,使得部分主力形成了良好的投资习惯,它们往往会在大盘低迷期或者发现某只个股确实有投资价值时,对具备投资价值的目标股实施低位介入,并不断地辅导上市公司获得经营性成长,从而获得长线投资价值。该种主力的运做风格较为温和,但持续性好,走势不与大盘相联系。如1997年的投资价值低估股深科技,1998年的套利价值低估股合金股份,1999年的波段高成长股东方电子。每次上述个股投资活动实施,都伴随着一批超级主力的成功和成功操盘手的诞生。

(3)套利性主力。这种主力是目前市场的机构主体,它们的操作目的是利用其它投资者的操作失误来达到逆反运做的稳定收益。它们的主要运做内容是围绕股本扩张、资产重组、社会题材、资产管理、投资盲点展开的,小盘股、次新股、冷门股、题材股是它们经常出没的群体。其主要风格是成为大盘上升行情的主流力量,同时也是逆市运动的中坚力量,它们的运做力度决定着大盘的牛熊,其运做全过程是放量——缩量——放量,多少投资者的终极梦想就是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比较成功的这类运做有2000年的国电电力,比较失误的有中科创业。

(4)游击性主力。这类主力是追涨杀跌类型的,其操作本质与中小投资者没有太大的差别,在看好大盘时对看好的股票快速近入,再看坏大盘时快速减仓。这类资金的主体是券商和新入市的三类企业大资金,市场上60%的涨跌停板都是它们创造的,它们比较喜欢操作大盘股。近期的一些咨询机构也喜欢用类似的操作配合它们的信息产品销售。

3、主力操作的弱点

相对缺乏经验者来讲,大资金的运作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不少第一次运作大资金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吃货与拉升是容易的,但维持市值与高位兑现是有较大技术难度的。由于前后操作是需要相互配合的,如果前者已经失误,后者将是无法弥补的。在某些行业上,失败是成功之母,在某些行业上如对抗性竞技、冒险活动、单位里的路线斗争、风险投资是不允许有明显失误的,再这些职业上一旦出现失误是没有后续、机会的,只有承认失败的现实。

“书山有路勤为经,学海无涯苦做舟”,这是科技工作者的名言,作为证券投资者则需要知道“金山有路请剪经,股海无牙便喝粥”。在上市公司没有规范和有投资价值前,应多些现实主义、多研究主力,少些“输生气”、少些理想性。

4、发现主力的主要思维与方法

(1)、中短线连续或者间歇放大量,且量价配合默契的股票为较新的主力品种。

(2)、整体交易的OBV指标处于平滑走势的最高点附近,且SSL指标上有少数密集成交条的股票为较老的主力品种。如:天兴仪表在低位时的状态。

(3)、在近期的中线K线组合上,K线实体与成交量多数情况下呈现较小的股票属于控盘品种。

(4)、盘面上经常逆市运动的品种属于主力品种。

(5)、在部分公开信息,如股东结构、基金持仓信息、年保持股比率中可以发现主力品种。

5、伏击主力的主要思维

(1)、把目标品种分成五类,价值股、套利股、题材股、综合股、特种股。根据其特点选择合理的伏击点。

(2)、根据其交易的难度逆向分批伏击或者破译其炒作风格来实现目的性伏击。

(3)、根据自己的资金状况与目标股的主力情况引导伏击。

(4)、多数主力品种的运动方向是与大盘一致的,要根据股票的基本价值和套利价值决定候选股票,不要只根据是否有主力主持来决定候选股票,因为有些股票正是因为有主力吸货而走势呆滞,或者由于主力减仓而成为最坏的股票。

(5)、把主力股票的异动与能量、时间、价格结合起来对抗运作。

(6)、中国股市的食物链循环圈是,管理层降坐庄主力、坐庄主力降中小投资者、中小投资者降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降管理层。因此,在主力坐庄时,在中小投资者伏击主力时,同时要主义管理层动向。“稳中有涨,涨幅有限”时管理层对股市的基本要求,每当大盘和各股出现背离要求时,应及时逆反运作,以把握其中的机会,防范明显风险。

追涨停和参与封涨停资金操作

快速抓主力庄家涨停股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观察市场的强弱。在大盘强势市场中,尤其是每日都有5只以上个股涨停的情况下,可以大胆追涨停。在大盘弱势市场中,切不可盲目追涨停。

(2)选择攻击性强的个股。这一点可以从庄家资金性质上进行判断,实盘中注意寻找攻击性极强的主力。主力操盘手法一定要狠毒,且控盘能力突出。尽量不要选择那些公募基金控盘的个股,应选择由游资操作的个股,这些庄股的风格以及资金实力,盘中交易双方的力量对比能力,会很清晰地体现在盘面走势之中。

(3)盘面总体走势良好。这种良好态势可以是一种稳健的多头走势,也可能是一些严重超跌之后的反弹走势。如果近期成交量以及日线级别的K线显示该股明显走弱,并且有头部特征,此时突然出现的放量大涨,则不属于良好状态,更大的可能是诱多出货。这样的股票即使出现涨停,多半会在涨停的当天出现巨量,第二天低开下跌,甚至在当天尾盘就打开涨停。

(4)从介入的时机看。个股涨停时间离开盘越早,则次日走势越佳。如果某只股票在收盘前涨停,其次日走势大多不理想。大部分个股涨停后,如在盘中总是有打开涨停的现象,最佳介入时间应为再次封涨停的瞬间。每日早盘第一只冲涨停的股票,在次日继续冲高的概率最大,而且第一只涨停股票,也会将股价全天封死在涨停价上。

(5)涨停前的形态较佳。如选择股价长期在底部盘整,未出现大幅上涨的底部股;或是整理结束而涨停的强势股;或是上市数日小幅整理、某一日忽然跳空高开并涨停的次新股。

(6)盘中及时搜索涨幅排行榜,对接近涨停的股票,翻看其当前价格、前期走势及盘子大小,以确定是否可以作为介入对象进行追踪。当涨幅达9%

以上时应做好买进准备,以防大单封涨停而买不进去。

(7)有一种股票涨停前可以放心地追,那就是高开3%以上,开盘后过速直线拉升至涨停的个股。这类个股开盘时可以允许略有回调,但一旦开始拉升,主力拉涨停的决心不可动摇。

把握这三类股票,容易出现涨停

1、抓强势涨停股

追涨停是一项高风险高收益的投机活动,选择介入点非常重要。参与涨停股,应以短线强势股为主,而且应选择低价小盘股。这些个股一旦强势涨停,往往会出现持续的上涨行情。在当前市场中,流通盘在5个亿以下的个股最适宜游资炒作。

如果一只股票在盘中一度涨停,但是始终无法牢牢封住涨停,而是封住又打开,打开又封住,从盘面上看总是出现大量抛盘,短线散户可能会担心庄家在涨停价上出货,于是选择观望或者卖出股票。主力往往会反过来利用散户的这种心态,借助涨停打开的机会进行洗盘,目的是抬高散户的平均持股成本,准备后期继续拉升股价。所以此时投资者也不必惊慌,只要股价不跌破均价线,就可以继续持有。如果股价跌破均价线,则应该卖出部分筹码以回避风险

图4-37,三钢闽光(002110):2017年7月10日,该股开盘后股价向上拉高,二波封于涨停。虽然之后涨停被多次打开,但股价始终没有跌破当日均价线(黄线)。这时已经入场的投资者不必惊恐,可以稳定持股。没有介入的短线投资者,可以在股价再次封涨停前追涨买入。经过短暂的“开闸放水”后,股价重新封于涨停,此后股价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

图4-38,共达电声(002655):2018年1月2日,股价高开6.25%后盘中秒停,但随后多次打开封盘,并多次跌破均价线(黄线),且每一次回升时均遇到均价线的反压。虽然最终离涨停只差一分收盘,但盘中的震荡足以说明上涨势头已经不足,短期调整渐趋加大。这种盘势短线投资者不要追涨买入,即使持有该股的投资者,也要在尾盘卖出。

2、抓龙头涨停股

当某个板块受到市场热炒时,第一个涨停的股票往往就是该板块的龙头品种。短线投资者如果炒作龙头股,就要密切注意板块中所有个股的分时走势。对于第一个冲击涨停的个股,投资者要尽量在第一时间进行追击。

龙头股有号召力,能够带领并启动整个板块上涨,因此要敢于追买率先涨停的领头羊,在大牛市中更是如此。行情低迷时期,市场中很少能见到涨停个股。一旦强烈反弹或反转,要追买第一个涨停的个股,后市该股极可能就是领头羊。即使市场只是出现了一次反弹,领涨龙头股的上涨空间也较其他个股大很多。比如2018年1月3日启动的“雄安新区”反弹个股,就可以作为借鉴。

图4-39,冀东装备(00086):2018年1月3日,开盘后经过半个小时的横盘整理,从10点2分开始一口气将股价拉至涨停。雄安板块调整非常充分,股价存在反弹机会,所以在股价刚刚触及涨停时,投资者就可以以涨停价挂单追买。

该股涨停后,立即带动雄安板块个股整体纷纷走强,不少同板块个股也冲向涨停,从而该股成为强势龙头股,引领大盘2018年开门红后持续走强。此时,如果投资者没能及时买入该股的话,完全可以考虑买入同板块其他个股。因为短线明显有游资在活动,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有走强获利的机会。

3、抓突破涨停股

在上涨途中形成的整理平台,一旦被成功突破,则具有强烈的看涨意义。股价见底企稳并出现小幅回升后,由于庄家开始洗盘整理,在走势图中形成一个整理小平台,整理时间一般在10~20个交易日。然后放量向上突破这个小平台,股价以涨停价报收。投资者可以在涨停价位追进,激进者可以提前到股价突破小平台时立即跟进,基本上当天就可以获利。

图4-44,德尔家居(002631):该股就是冲过前期顶部,刚刚做好形态,但又含而不露,即将突破时又停下来了。经过12个交易日的强势整理,2015年3月20日开始放量拉高,30分钟就放出巨量,达到前一天的成交量。对于该股的异动,实际上开盘后只要几分钟时间就可以发现它,迅速在A点切入。

开盘--放量--快速切入,这个动作一定要做得熟练。如果未能在A点买入,还可以在B点、C点追进。虽然这时买人,股价已经有了不少的涨幅,但这并不要紧,因为该股毕竟是在一个整理平台上发起攻击,不用担心它会跌下来。即使回落调整,股价也会在这个平台得到支撑,短线机会大于风险。

整理平台向上突破的最大优点,就是跌下来也跌不深,而且也不太可能跌下来。像这只股票,开盘后放出巨大的成交量,买入后如果运气好,当天就可以涨停,因为它向上攻击的空间是很大的,而向下回档的空间则很小。

快速买进当天涨停股票的诀窍就是:巨量跳空过平台,回档不补缺口再度放量拉起超过前量、越过前高就可以买进。简单地说就是“放量跳空,回档买进"。

散户跟随主力的要诀

市场主力操作股票一般以下列法则为依据:

(1)市场人气状态决定股价的涨跌。

(2)供求关系的变化是股价变动的根源。

(3)股价的操作必须灵活,不能一味做多或做空。

(4)必须有能力控制筹码。

(5)操作必须理性,对散户心理的了解必须透彻。

市场主力操作股价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因为资金大,又要考虑到散户的心态,大势走向等等。而散户的行为比主力灵活得多,这就为散户赚钱创造了条件。散户最佳的选股策略是选择那些主力吸货完成刚刚开始拉升的股票,然后在主力出货之前或刚刚开始出货时卖出。要做到这些,必须注意跟随主力的策略。

散户捕捉主力行踪的方法不外乎两种:其一是从成交量上分析,从走势上看出主力意图。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看盘功夫的锻炼,全面掌握各种技术分析方法。关于如何从盘面上看出庄家的行动,说起来是十分丰富的话题,但无论如何,散户先应该掌握基本的技术分析方法,比如你想成为一个武林高手,必定要先练基本功,马步弓步直冲拳等等。在此基础之上,你要练一些套路,这些套路可以比主力操盘的常见手法,比如说洗盘、拉抬等等,当你熟悉了主力操作的各种常用手法之后,一般的敌人已经不是你的对手了。

但是,练好了套路并非就是天下无敌了,你还要向更高的境界冲击。有时你会被庄家的花招所迷惑,或者,你明明知道庄家在洗盘,却还是因为害怕而抛出手中的股票。这时你面对的问题不是技术上的了,而在于你功力不够。即使你掌握了所有花拳绣腿套路,你仍然敌不过凶悍的庄家的简单招术,这时候,你面临战胜庄家的第二境界,即如何加强自己的内功,如何接得住凶狠的庄家那一拳。

散户捕捉主力行踪的另一种方法,是从主力制造的种种市场气氛中看出主力的真实意图,即从市场气氛与庄股实际走势的反差之中发现问题,在主力吸货的时候,常常会有各种利空消息出来。如果你看到股评家们在极力唱空,但这只股票的走势分明显示出庄家吸货的痕迹,那还有什么疑问呢?在主力出货的时候,往往当天各种股评都会推荐该股,似乎一定要在今天买入才能甘心,但该股当日竟冲高回落,成交量巨大,那么不是主力出货又是什么呢?

散户平时要加强个股的基本分析及炒作题材分析,借以找出可以被主力介入的个股,除了多注意关于上市公司的各种报导之外,更须多注意筹码归向分析,追踪盘面浮码多少,如果发现浮码日益减少,应密切注意。

散户介入每只股票之前,必须考虑风险与报酬之比例,必须注意到介入该股的价位与长期底部的距离,乖离率大小等因素。散户跟随主力时选择理想的底部介入才是最佳的安全策略。毕竟股价要大涨,必须要有健全而完整的底部图形,筹码安全性高,将来上升的阻力才会小。底部结构不理想的个股,很难有好的表现。投资者千万不要忽视一个完整的底部图形,更不要无视它的威力。嘲弄或不信任完美图形的人,无异与市场趋势作对,逆行情而操作是会受到重创的。

几乎所有的坚实的底部,在它的低点或是平台部位都会出现成交量缩减的局面,这种现象表示卖压已经消竭,持股者不再愿意杀低。

如果此后,成交量再一路放大且股价收涨,那就表示有一股新的力量介入。主力进场作多的意图表现无遗,投资者可以大胆跟进,利润必远大于风险。

总的来说,散户操作股票的几大要点是:

(1)判断大势

(2)选中好股票

(3)不断换股以应付轮炒

其中判断大势并不太难,选股才是致胜的重要关键,而应付轮炒则是使自己资本迅速扩张的好方法。

但是选对股票不一定能赚大钱,如果投资者只知道何时买入而不知道何时卖出,就会和大多数无知的投资者一样,眼睁睁看着股票大涨,又眼睁睁看着它跌回去,所有利润都如过眼烟云,白忙一场。长抱股票未必是一种高明的操作方法,如果死抱一只毫无希望的股票根本就不可能赚钱。

当市场的主要趋势发生改变时,投资者必须察觉到这一趋势变化,绝不可忽视它而盲目乐观,死抱股票。主力的操作也有着阶段性和节奏感,一旦目标达到,主力会毫不犹豫地出货,这是趋势反转的开始。所以,散户跟随主力必须要清楚判断主力出货的时机这才是胜利的最后保证。

在股市中要迅速赚大钱就必须盯紧主力,涨时应重势,而不必考虑其业绩如何,股价是没有定数的,高了可以高,低了可以更低,股价只有涨跌之分别。这是股票操作者应有的基本认识,不能以为垃圾股就不会成为黑马。事实上,股票业绩好坏不是静止不变的,垃圾股也可能因为经营改善而成为绩优股,绩优股也可能因为经营失败而成为垃圾股。这就是股票的魅力所在,一切事情都可能发生,股票炒的是明天而不是今天。

结论

(1)在中国股市中,主力对股市影响极大,这是中国股市的一个特点,所以投资者决不能忽视这一力量的存在。

(2)股价与业绩并非有绝对的关系,多空力量的消长与筹码供求关系的变化才是决定股价的根本原因。

(3)主力介入的个股,其波动幅度必然比没有主力介入的个股在,而投资者的选股策略正是要抓住这些股票。获利的可能性愈大,随之而来的风险也越大。

(4)选股应注意筹码供求强烈不平衡的个股,筹码锁定程度高的股票在起涨点出现放量时应特别关注。

(5)主力吸货的主要表现在成交量上,由成交量的变化能看出主力操作的心态,主力的动向等等,对于从事技术分析的投资者来讲,这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

(6)参与买卖的人的评价越不一致时,成交值越大,而投资大众的评价一致时,成交值反而小。

(7)股市有潮起潮落,而影响股市之多空力量的因素中有除权除息的因素,往往股市之高潮出现在这些时间内。

(8)在多头市场中,主力庄家的操作手法有吸货,洗盘、轧空、出货等。投资者应正确识别出主力操作的各个阶段,并与之周旋,获取利润。

2023年3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习近平全票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这是习近平进行宪法宣誓。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 题:习近平:众望所归引领中国新征程

新华社记者

去年10月在中共二十届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后,习近平今年3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继续当选国家主席、国家中央军委主席,把舵中国这艘巨轮驶上新的航程。

他在人代会闭幕会上发表讲话说,“这是我第三次担任国家主席这一崇高职务”,“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10年前习近平曾在同样的场合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如今,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习近平率领的中共执政团队新的奋斗方向和目标已然明确。

2022年10月23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采访中共二十大的中外记者见面时,向在场的中外记者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习近平在中共二十大上把这个走向描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据他今年2月在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的阐释,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和艰辛实践的成果。

习近平出生于1953年,从1974年入党并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算起,他担任过中共干部序列中几乎各层级的职位,经验丰富,政绩卓著。他也是首位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海外舆论称,自2012年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习近平带领中国走上了一条雄心勃勃的道路。法新社在报道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的消息时,引用德国前驻华记者佳杰斯的话说,习近平富有远见,他要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的强国。

一、引领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坚强核心

上个世纪60年代末,习近平还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生活十分困苦,经常几个月吃不到一顿肉。他后来回忆,正是在陕北,“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从那时候他就立志:“要为人民做实事!”

后来他一直在为这个目标奋斗。习近平在上世纪70年代末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央军委办公厅担任国防部长的秘书,3年后他主动申请到基层工作,来到贫困的河北正定县任职。当时他的许多同学都出国赚钱去了,他也不是没有条件出去,但他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选择了当人民公仆的路。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看望唐荣斌老人一家。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2012年习近平担任总书记时,中国还有约1亿农村贫困人口。就任后不久出京考察,他来到贫困县河北阜平,坐在炕上,拉着农民顾成虎的手说,来你们家里看看,了解你们的生活,看看中央还能为山区老乡们再做些什么。他伸手轻捏顾成虎穿的大衣的袖口,跟随行人员说“你看他这个衣服还破了”。

“要不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脱贫可能会更难、时间更长。”曾由福建省委组织部派出在宁德下党乡下党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曾守福说,“我2014年刚到这里时,总在思索如何学习他的工作方法,找到帮助乡亲们致富的路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三赴下党,路走不通就砍掉荆棘过去,看到贫苦农民,就掏出自己的钱给他们,并为乡里修水电站和公路。

2013年习近平提出精准扶贫战略,随后向全国农村派出25.5万个驻村帮扶工作队,总共有300多万名像曾守福这样的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点对点帮助贫困农民。习近平也50多次考察调研扶贫工作,包括遍访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任务。会前,习近平等会见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代表,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个人获得者和因公牺牲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亲属代表等。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任务。中国在减贫速度上明显快于全球,也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

习近平面临的另一项艰巨任务是反腐。2012年担任总书记伊始,习近平就告诫“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

有媒体总结了他在10年反腐中常说的一些“狠话”:“什么都要靠关系、搞门道?”“有的热衷寻求政治靠山、架‘天线’。”这斥责的是跑官要官。“保命钱成了‘买官钱’,恶行令人发指!”这是指有些官员挪用社保基金为自己“买官”。“别想装糊涂、当好人。”这是要求党委和纪委的负责人不能对当地腐败视而不见。“不就当了一个财物保管员吗?”习近平这样描述那些贪腐官员,被查处后,他们不得不交出贪污或受贿所得、藏起来不敢用的钱财。“有的领导干部不知哪来的神通。”他要求从严处罚持有多个身份证或外国绿卡的官员。

这些话不是说说而已。中共十八大后不到1个月,习近平即打响反腐第一枪。10年间,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孙政才、令计划等身居高位的“老虎”落马,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553人,处分厅局级干部2.5万多人、县处级干部18.2万多人。逃到国外的贪官,被他发起的“猎狐”行动追回成百上千人。2018年12月他宣布“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

习近平表示,“反腐永远在路上”,并将“自我革命”总结为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中共二十大后,反腐脚步一刻不停,又有近20名中管干部接受审查调查或受到处分。

2023年1月9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张领 摄

在今年初的中纪委全会上,习近平又督促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坚决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

接受采访的一些高级干部记得,习近平曾给他们讲述红军长征途中一个管被装的军需长宁可穿着单薄的旧衣服冻死,也没有自己先穿暖和一点,以此勉励大家坚决同特权思想作斗争。

脱贫和反腐的成功使习近平赢得了党内和民众的高度支持,但这不是他获得全票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家主席的全部理由。10年间,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得以解决,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得以办成。从消除党、国家和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到让14亿多人口大国走出疫情大流行等,都有习近平作为核心的决断和引领。

这期间,国家稳步长足发展,并且迈向“高质量”,逐渐“由富至强”。中国经济年均增速6.2%,为同期世界平均增速两倍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升至81000元。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从2012年的11.3%增长到18.5%。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以前人们在形容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时说,“10亿双袜子才换来一架波音飞机”。如今中国有了自己的大飞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居全球第二,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

徐工集团技术人员单增海还记得2017年习近平来考察装配车间的情形,当时他站在人群里,看见习近平登上一辆全地面轮式起重机的驾驶室,抚摸观察,询问细节。

“在当时那个时间节点上,我们实体经济装备制造业发展压力还是蛮大的。但总书记讲的话,给了我们莫大鼓舞。他讲,中国绝不能脱实向虚,经济要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是必须迈过的坎。我听到之后就记得非常深。”单增海说。

2023年3月5日,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在这次两会上,习近平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单增海代表刚一发言,习近平就认出了他,“你今天在代表通道接受记者采访了吧”,“我看到了”。单增海告诉习近平:“2017年您考察徐工时乘坐的220吨全地面起重机,关键指标已达到全球第一,国产化率由原来的71%提升到100%。”习近平问:“你们起重机里面的芯片,是国产的吗?”单增海回答:“全是国产的。”

10年中,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同时,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增长到78.2岁。

最近中国出台了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部署“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江苏镇江世业镇卫生院院长胡小忠说,习近平曾在2014年来到他所在的这家位于长江江心洲上的基层卫生院调研。世业镇有5个村,常住人口1万多人,老年人占了一半以上,看病主要靠岛上这家唯一的卫生院。

“记得总书记当时问得特别仔细和具体:‘卫生院能做哪些手术?’‘慢病患者如何管理?’他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还要求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胡小忠说。

近年来,世业镇卫生院扩建了门诊楼,增加了床位和医疗设备,对全镇2000多名慢性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还向村民发放血压血糖测量仪。记者采访中发现,全国很多乡镇卫生院也都像世业镇卫生院这样得到了改善。

没有习近平的决断,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会取得今天这样的历史性变化。中国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连续9年下降,累计降低57%。习近平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拍板中国加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

在习近平推动下,中国率先批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一全球最大自贸协定,自贸试验区从1个增至21个,整个海南岛成了自由贸易港。

习近平倡导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带领党和人民克服现代化征程上的艰难险阻。他强调,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他提出“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鼓舞中国人,为中华民族固本培元。从于都到遵义至延安,他遍访革命圣地,汲取突破重重包围的精神动力。他总结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社会团结奋斗的正能量。

他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有次他说:“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绝对是没有前途的!事实上,外国人也跑到我们这里寻找素材、寻找灵感,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影片不就是取材于我们的文化资源吗?”

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意味着,习近平把制度建设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他说“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他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均作出部署,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他拍板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写入党的文件,并领导成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将每一个担任公职的人纳入监督之下。他大刀阔斧建立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从根本上解决几十年来“联不起来”的问题。

中央八项规定是习近平2012年底领导制定的一项要长期坚持的制度。它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当时很少人预见到,公款吃喝等中国官场的“老大难”问题,竟然出现如此明显的改观。他还主持人才制度改革,使一线科研人员能够获得知识产权收益奖励,并建立更好的培养、评价、流动等机制。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作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21年11月,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习近平说:“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对我来说就是责任,我要用毕生精力和全部生命来回报党和人民的信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党内人士说,“两个确立”是新时代最大政治成果、最重要历史经验、最客观实践结论,是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习近平继续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使中国的未来发展更加具有方向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他们认为,“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任职规定保持一致,是符合我国国情、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设计,是保证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有利于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有利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全票当选国家主席是今年两会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两个确立’是人心所向、伟业所需。”参加选举的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建湖县天和生态农业合作社理事长鲁曼说。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刘靖北认为,选举结果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心愿,为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提供了法律和组织保障。

10年中最为瞩目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学习中共二十大精神,尤其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当下全党全国全军的首要政治任务。

中共理论界人士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个科学理论体系为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构建了系统化的顶层方案和操作路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可争辩的行动指南”。

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等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中共二十大后,一批“新面孔”走上重要领导岗位。习近平勉励他们努力工作,不负人民厚望。这些干部中既有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也有新任各部委主要负责人,还有各省区市领导班子换届后的“一把手”。

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们牢记“国之大者”,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克服本领恐慌,打破思维定势;要攻难关、防风险、抗打压,不能搞“击鼓传花”。

据熟悉情况的党内人士介绍,中共二十大后的新任高级领导干部具有很强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也有在新征程上进行斗争的精神、本领和实际经验。

军队也完成了新老交替,产生了新的中央军委领导班子、新的国防部长等。中共二十大闭幕后半个多月,习近平来到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视察,要求“全面加强练兵备战”。他多次强调“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今年人代会上,习近平连续第十一年到解放军代表团,要求推进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贡献。

2022年11月8日,习近平视察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习近平认为,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

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说:“特别要强调的是,治理我们这样的大党大国,如果没有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如果没有全党全国思想统一、步调一致,什么事也办不成。”

“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把全党凝聚在一起的领袖魄力,是我们排除万难冲刺现代化下半程的主心骨。”全国人大代表、延边大学校长蔡红星说。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不少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易滋生动乱,经济快速发展与政治社会稳定难以两全。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与其缺乏政治权威有关,执政团队为人民考虑不够,无法保障法律和秩序、财产权、法治及政治稳定,便无法促进投资、增长、商业和国际贸易。中国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执政者的合法性不仅来自于票选,更源于国家大政方针不受暂时环境波动而改变、经济社会保持长期稳定发展,而使民众得到实际好处。

近年西方民意调查机构和中国统计部门的调查有比较一致的结果,中国民众对中共和政府的支持率达到95%。这在各大国中排名首位。

中国的稳健发展也与中共执政团队重视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有关。习近平认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10年发展积累的物质基础、制度保证和精神力量使中共领导层信心倍增,但习近平警告,“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这既有美西方极限施压,也有新冠疫情后经济能否快速恢复的挑战,以及深水区改革的利益博弈等。

习近平要求用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他在中央党校给300多名高级干部授课时说:“历史反复证明,以斗争求安全则安全存,以软弱退让求安全则安全亡;以斗争谋发展则发展兴,以软弱退让谋发展则发展衰。”

继2018年后,习近平发起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机构设置上更加科学、在职能配置上更加优化、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

“从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到组织路线,习近平带领党中央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应对新征程上的挑战作了充分准备。”刘靖北说。

二、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航船行稳致远的掌舵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使中共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的平台。这也意味着中共二十大确定的中国式现代化部署正在习近平领导下坚定不移风雨无阻地全面展开推进。

根据媒体报道,习近平在公开讲话中第一次提“中国式现代化”是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他说,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这个目标已经实现。在那次全会上,习近平领导制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十三五”规划。6年后,习近平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这一目标实现。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习近平不断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他在中共十九大上定下“时间表”,作出建成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安排;他在中共二十大上给出“路线图”,对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的归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让这一概念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

习近平在2月初的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进一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方略作了系统阐释,称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他有很强的现代化思维和行动力,从他丰富的履职经历来看,从内陆到沿海,从地方到中央,他每到一处都打开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是改革开放的积极开拓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卷)英文版外籍改稿专家大卫·弗格森说。

在新征程上,2023年的任务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良好基础,而未来5年被称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5%左右的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这比去年因受疫情影响的实际增长率3%提高两个百分点,意味着中国一年要新增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

习近平指出,要实现中共二十大提出的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必须在提高质量效益基础上保持合理经济增长,同时中国也有这样的现实能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他说。

31个省区市也公布了新的增长方案。上海将目标定在5.5%,新疆、西藏则分别达到7%左右和8%以上。

“中共二十大后的突出变化是对促发展的共识更强了。”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王向明说,“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这是习近平在东湖新城社区考察时,向在家隔离居住的居民挥手致意、表示慰问(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一个重大变化是抗疫策略的调整。3年多来,中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习近平去年11月初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作出进一步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的决定。3个月后,他再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宣告中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说,中国调整优化防疫政策很可能是2023年最重要的全球增长动力。德国《明镜》周刊的文章称,中国防疫政策的调整将使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更加乐观。

2022年10月26日下午,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苹果园同老乡们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中共二十大后习近平第一次外地考察途中,走进陕北南沟村一个果园,问果农一天能挣多少钱,收入有多少,家里情况怎么样,孩子们都在干什么。“摘苹果有什么技巧?”他指着树上的苹果问,并随着果农赵永东的示范摘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

在村里苹果洗选车间外,老百姓围着习近平站了一圈。“见到总书记像见到亲人。他最关心的还是群众有没有富起来、生活过得怎么样。”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说。

春节前夕,习近平同东西南北中六地干部群众视频连线。他问四川一个搞旅游的羌族村的村干部,游客多不多、村里收入怎么样,听说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4万元,说:“不错咧!”游客魏卓与习近平聊她的旅游感受,说当地腊肉好吃。“总书记让我多吃一点。”魏卓说,“我感到他非常牵挂乡村的发展、老百姓收入的提高。”

2023年1月18日,习近平在北京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的美好祝福(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李涛 摄

在考察调研时,习近平告诉随行干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他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并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乡村振兴关键要看产业。习近平说,曾看过一个关于“培养一批‘一县一业’重点基地”的文件,“我看了以后皱了眉头,这个事情不好下指标。一个县是不是光靠一个产业去发展,要去深入调研,不能大笔一挥,拨一笔钱,这个地方就专门发展养鸡、发展蘑菇,那个地方专门搞纺织,那样的话肯定要砸锅”。

中国式现代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本人是深入了解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率。过去10年他百余次到基层考察,走村进巷访贫问苦、了解实情。有次他一早从北京出发,到重庆山区已是傍晚。习近平和老乡在院子里坐下,他说:“我坐飞机、坐火车、坐汽车,换了三种交通工具到你们这里。我们见见面,听你们还有什么要跟我们说的。”还有一次,习近平在全国两会上说:“你们各级领导也唬不了我,我就是从贫困地区出来的,那什么样子我都知道。”

习近平今年1月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的主题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指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习近平指出,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这是习近平2015年10月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来的,被称作“新发展理念”。习近平说,新发展理念是“指挥棒”“红绿灯”,与之相悖的做法要彻底摒弃。

首要的就是创新。习近平督促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要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既巩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又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他2月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聚焦基础研究,要求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全国人大代表、机器人企业新松公司总裁张进记得习近平几个月前来公司考察时的情形,“在装配调试车间,他几乎走一步停一步,一路发问,尤其对用在汽车总装生产线上的移动机器人和半导体行业用到的真空机械手等企业自主研发产品显示出浓厚兴趣”。习近平告诉年轻工程师,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靠的就是自主创新。他问员工:“‘卡脖子’的技术难题还多吗?”他要求“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

习近平反复强调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并于1月派出一名副总理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告知世界中国搞计划经济是根本不可能的。2月,一项涉及资本市场全局的重大改革出台,将注册制推广到全市场和各类公开发行股票行为,这有利于更好按照市场机制原则配置资源。同时,习近平对防止金融、房地产和地方债务的系统性风险进行了部署。

中共二十大后,习近平在不同场合进一步要求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包括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以及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他指示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看望了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他告诉民营企业家,中共中央“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鼓励他们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

“我是一贯支持民营企业的。”曾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福建和浙江工作20多年的习近平说。

中国民营企业在过去10年不断发展壮大。根据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统计,2012年,非公企业仅占中国百强上市公司总市值的约10%。到2022年底,该比例上升到40%以上。

继完成10年前启动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任务后,习近平说今年要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同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包括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并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

2021年,中国关税总水平已降至7.4%,低于9.8%的入世承诺。中国还将对62项信息技术产品的最惠国税率实施第八步降税,调整后关税总水平将再降0.1个百分点。被称为“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计划将今年线下展位增加到近7万个。习近平倡导举办的进博会、服贸会和消博会的规模预计还将扩大。“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车轮在加速转动。

2022年11月4日晚,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创开放繁荣的美好未来》的致辞。新华社记者 高洁 摄

诸多迹象显示市场信心在不断恢复和增强。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2.6%,为近11年来新高;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56.3%,连续2个月位于景气区间。各地工程项目集中开复工,建筑业施工进度加快。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到美丽中国建设,从文艺创作到精神文明,习近平都作了新部署。他在去年11月宣布中国将陆续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并把约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他在两会上询问太湖水质如何,还有没有蓝藻。他号召人们继续向雷锋学习。他勉励艺术家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舞出中国人的精气神。

习近平十分关心青少年成长。在两会上,他强调要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他还回忆起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我也是戴着红领巾过来的。因为上学早,第一批入少先队没有发展我,还哭了鼻子。后来当上少先队旗手,热血沸腾。”

2019年1月2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出席纪念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必然要求,习近平提出“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要求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他说,要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和“台独”分裂活动,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习近平是理想主义者,也是实干家。他清醒、务实、果断,有大局观和系统观,擅于化危为机,能够一张蓝图绘到底。”浙江一位曾与他共事过的干部说。

三、一切为了人民并依靠人民的无我担当者

曾与农民一起挨饿、跟他们一道挑粪种地的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时就把“下访”定为一项制度,走入民众中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为他们排忧解难。

这是1983年,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临时在大街上摆桌子听取老百姓意见。新华社发

担任总书记后他最常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去到田间地头车间店铺,跟大家一起交流。他也花很多时间给基层民众回信,包括少数民族村民和中小学生。

有次习近平到北京胡同里一户人家做客,一起包饺子。临走时习近平说,其实他特别愿意跟老百姓“聊聊天儿唠唠嗑儿”。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他异常忙碌,“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习近平说。

2019年2月1日,习近平在北京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在前门东区草厂四条胡同,同朱茂锦一家人包饺子、聊家常。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经常这样说。

3月5日下午,习近平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他的西装外衣口袋上佩戴着和江苏团其他140多名代表同样款式的红色出席证,上面印着国徽、姓名和出席证号。习近平与其他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讨论国家事务。

在今年不到10天的两会会程中习近平3次到团组。2013年到2022年的10年间,他53次到团组审议讨论,与约400位代表委员面对面交谈。

习近平曾问来自湖南湘西的代表,贫困村“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儿”;问吉林代表团地区产业发展“白雪换白银换来了吗”。他惦记曾经考察过的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听闻村里土炕换成了电热炕,还细问“村民们的电热炕是什么样的”。

熟悉中国政治的人把领导人在两会上与代表委员交流互动、共商国是视作中国式民主的一种程序和体现。习近平强调得最多的事情之一便是: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他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说:“中国这么大,不同人会有不同诉求,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看法,这很正常,要通过沟通协商凝聚共识。”

年初,习近平全票当选本届全国人大代表。与他一同当选代表的还有2900多人。一线工人、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代表的比例比上届要高,农民工代表人数也增加了。

2021年11月,习近平参加北京市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投票,用自己的选民证拿到选票,写票后,投入票箱。中国最近一次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在去年6月底全面完成。这次县乡人大换届选举涉及10.64亿选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层民主选举之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大代表履行着从制定法律、监督政府及司法机构到选举国家领导人等职责。

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董彩云是人口只有两万多的保安族的代表。4年前,她在人代会上提出新修一条高速公路、让该族一个聚居县能更快发展的建议。她的建议得到了其他代表的认同,到现场参加讨论的习近平也作出回应,请有关部门研究。后经交通部门论证,这条高速公路投入建设,预计今年完工。“这条路寄托着家乡人民对现代化生活的向往。”董彩云说。

连云港市新浦汽车总站职工权太琦是十二届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提出的关于交通运输的多个建议被采纳。她在5年前选举国家主席时,投了习近平一票。“选他当主席是因为我觉得他靠得住,是一位真正为人民着想的领导人。”

她回忆,有次在习近平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她在发言中提及,汽车客运中因为没有预留座位,免票上车的儿童一多,往往造成超员问题。习近平很关心这件事,说:“汽车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啊!”他当即现场进一步了解情况。会后,针对权太琦反映的问题,政府部门经过论证,出台了更加符合实际的运营方案。

“习近平跟我们基层代表讲话时,语气在句末总是上扬,带着商量的口吻,‘是不是这样?’‘这样好不好?’”权太琦说。2021年两会期间一个晚上,人代会召开预备会议,权太琦又一次见到习近平。她上前向他提起当年互动情景,但当时现场挤满人,习近平说“有什么事咱们回头再说”。当天夜里11时许,她接到习近平嘱托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问她有什么建议要提,有什么问题要说。

习近平认为,民主是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但必须符合国情,中国的民主不应该与西方民主一样。他把中国式民主概括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称其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习近平说,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

2021年11月5日,习近平在北京市西城区中南海选区怀仁堂投票站参加区人大代表选举投票。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习近平不容忍对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挑战。一位亲历者回忆,在2014年1月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面对全体中纪委委员和各省纪委官员,用很多时间讲衡阳贿选案,连声追问六个“到哪儿去了”:“这里面的共产党员到哪儿去了?”“市委和市政府到哪儿去了?”“当地人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到哪儿去了?”“当地的纪委到哪儿去了?”“这些人的党纪国法观念到哪儿去了?”“这些人的良知到哪儿去了?”此后,习近平又至少两次提到这一案件。衡阳贿选案中,467人受到责任追究。

在华美籍媒体人伊谷然评价习近平提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时说,中国的民主是基于“人民至上”原则的民主。通过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满足人民的需要,民主落到了实处。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常常令外国人惊叹的是,它在一个国家覆盖的人口规模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前所未有。习近平说,光是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还有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问题,哪一项解决起来都不容易,哪一项涉及的人群都是天文数字。

习近平在2019年曾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来表达他的履职信念、追求和决心。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意味着依法治国踏上新征程。习近平说:“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他说,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中共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法治建设等内容专章单列,并作出重点部署。去年底,习近平发表署名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他要求,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并强调“依宪立法”。

人代会上,习近平和其他代表一同投票,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明确了合宪性审查相关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首次被写入这部被称为“管法之法”的法律。

2018年,习近平成为第一位在宪法前宣誓的中国国家主席。今年他再度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四、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智慧和动力的大国领导人

疫情以来习近平更多“云外交”,从去年下半年起,他恢复了频繁的线下外事活动。中共二十大后,他出访东南亚,参加G20峰会、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赴中东,出席首届中阿峰会、中海峰会。

参加多边会议期间,习近平会见法国、荷兰、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印尼、沙特、埃及、伊拉克等数十个国家的领导人,日程安排常常白天连着夜晚,一天很少休息。现场外国工作人员也感慨:“中国的习主席真是太忙了!”

除了两次出访,中共二十大后习近平还在北京接待了多国政要,分别来自越南、巴基斯坦、坦桑尼亚、德国、古巴、蒙古国、老挝、俄罗斯、菲律宾、伊朗、白俄罗斯……有的是首次访华的“新面孔”,有的是多次见面的“老朋友”。

10年来,习近平反复告诉外国友人,中国新发展将为世界带来新机遇,为动荡的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他表示,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各国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

当地时间2022年12月9日下午,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在沙特首都利雅得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题为《弘扬中阿友好精神 携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的主旨讲话。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世界杯赛程已经过半,现在是八强,今天晚上就有一场比赛。”在中东之行期间会见卡塔尔埃米尔塔米姆时,习近平用了一段轻松的开场白。

塔米姆埃米尔感谢世界杯的“中国贡献”。他说:“中国企业承建了卡塔尔世界杯主场馆,两只大熊猫抵达卡塔尔为世界杯增添了喜庆气氛。”

塔米姆埃米尔提到的是首都多哈附近的卢塞尔体育场。它是2022年世界杯决赛举办地,被印在卡塔尔发行的纸币上,是“一带一路”的标志性成果。

当地时间2022年11月15日,习近平出席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并发表题为《共迎时代挑战 共建美好未来》的重要讲话。这是习近平步入会场。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10年前提出的。它的另一最新成果是印尼首条高铁建成。出席G20峰会后,习近平与印尼总统佐科共同视频观摩雅万高铁试验运行。这条中印尼共建铁路将进一步便利人员和货物的往来,提高人民收入。

10年来,全球已有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加入“一带一路”大家庭。合作项目使中外双方受益。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在中方参与经营后从濒临破产发展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集装箱港口之一。

“一带一路”倡议和实践是习近平2013年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体现。这一理念已载入党章和宪法,也写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的重要文件。它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追求。

“各国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让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共同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课题,共渡难关,共创未来。”在习近平G20峰会的这篇2500多字演讲中,“发展”一词出现40次,“合作”出现24次。

“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习近平反复这样宣示。他还说,只要坚持沟通、真诚相处,“修昔底德陷阱”就可以避免,“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2月,伊朗总统莱希访华。“中国已向世人展示,一个国家完全能够在不搞扩张的情况下发展进步,并帮助其他国家发展。”他在出访前发表的文章中写道。

响应习近平的倡议,沙特和伊朗代表团3月上旬在北京举行会谈并取得成功。三国宣布,沙特和伊朗达成协议,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这为当前动荡不安的世界提供了利好消息,传递了明确信号。

“我们是今年2月份见过以后,到现在时间实际上不长,但是不长的时间内,这个世界可又发生了不少事情啊。而且有些事情是重大事件,是一些重大变化。”习近平去年11月在巴厘岛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说。

习近平对古特雷斯说,要看到世界上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都在加重,更要看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总是不可阻挡。

颇受关注的是G20峰会前习近平主席与美国总统拜登的会晤。去年11月14日,过去几年因疫情只能通过视频和电话方式沟通的两国元首面对面坐在一起。会谈采取了更节省时间的同声传译,但仍持续了3个多小时,超过事先商定时长。

习近平说,“中美关系不应该是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零和博弈,中美各自取得成功对彼此是机遇而非挑战”,“中国从来不寻求改变现有国际秩序,不干涉美国内政,无意挑战和取代美国”。拜登说,“一个稳定和发展的中国符合美国和世界的利益。美国尊重中国的体制,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新冷战’,不寻求通过强化盟友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也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

习近平在与欧洲国家领导人的会见中谈到乌克兰危机,强调中国主张停火、止战、和谈的立场。2月底,中国发表涉俄乌立场文件,提出切实保障各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反对使用核武器等主张。

泰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敦·巴穆威奈表示,中国在维护多边主义领域发挥了领导作用。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反映了中国正为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与和平而努力。

“习近平主席是一位为推动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愿景和规划的大国领导人。”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副主席基思·贝内特说。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认为,习近平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能够洞察未来。

五、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拓建设者

习近平发表新年贺词时,电视观众和网友们从他身后书架上看到,中外文化历史典籍交相辉映:有《中国通史》《全唐诗》《左传》等,也有《全球通史》《世界文明史》《西方通史》《西方哲学史》《莎士比亚全集》等。2023年的书架上多了中国重大文化工程《复兴文库》的部分文献,以及西方学者所著《趋势2030:重塑未来世界的八大趋势》《九大思考:重新审视我们的世界》等。

以读书为“最大爱好”的习近平喜欢思考历史与文明问题,并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

2022年10月28日下午,习近平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博物馆考察。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中共二十大后,习近平首次离京考察调研中,特意来到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他说对殷墟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习近平观摩有3000年历史的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他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

习近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继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的又一重大创造,把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与中华民族千年理想相融通,让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了价值引领、文化底气和历史支撑。

自青少年时期就热爱古典文化的习近平从中华历史中探寻中国人独有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才能枝繁叶茂、历久弥新。

他有次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时提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2013年11月,他到孔子的出生地曲阜考察,次年又出席孔子诞辰纪念活动。2020年,他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望着檐上的“实事求是”匾额,久久凝思。2021年,他走进福建武夷山朱熹园,看到墙上印有朱子名言“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驻足良久。此前,他曾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借用这句话,诠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在福建省南平武夷山朱熹园,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中共二十大召开前一天,习近平批示勉励“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组“继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这个历时17年、涵盖绝大部分传世国宝级绘画珍品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由习近平亲自批准,在他的持续关注中不断推进。项目负责人张曦回忆,2015年5月,习近平到浙江考察调研,虽只在杭州停留一晚,还是抽出时间接见了他,详细听取了有关工作的汇报。

他在作中共二十大报告时论及中华文明智慧结晶,便有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

习近平倡导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传承了中华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他说:“这是对我们自己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

“我曾在中国黄土高原的一个小村庄生活多年,当时那里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百姓生活也陷于贫困。我那时就认识到,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习近平曾在一个国际会议上分享自己对于生态文明的理解。

习近平多次感叹具有5000多年文明、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遭受的屈辱和失败。他尤其深刻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才取得的重大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出生的习近平亲身经历了当时国家一穷二白的状况——正如他在一次研讨班上所描述的“连日用的煤油、火柴、铁钉都称为洋油、洋火、洋钉”——他也亲眼目睹毛泽东领导的人民共和国逐渐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造出“两弹一星”。他亲身参与到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中,那不是亦步亦趋简单模仿西方国家,而是“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这一点习近平尤为强调。

习近平说,“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我国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他在谈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时,提出这是“人类文明新形态”。

学者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中国将用自己的方式,用与美国相当的疆域,使4倍于美国人口的中国人安居乐业、富裕幸福,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另一意义在于打破“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

在中共二十大后首次出访之行中,习近平引用“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表明中国要继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表明,中国不能接受两极分化的格局,而是要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不能把哪个群体甩出去不管。

在解决两极分化这个千古难题的努力中,习近平提出了方案,既不搞“养懒人”的“福利主义”那一套,也不搞平均主义“大锅饭”,而是坚持市场和政府相结合、效率和公平相统一,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

他在阐述“中国梦”时,一再重申“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这“五大文明”齐头并进。

学者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正努力避免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以资本为中心、周期性经济危机、金钱政治、党派纷争等弊病,也防止让人只追求物质享受、却没有健康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精神生活,成为社会学家描述的那种“单向度的人”,使丰富多彩的人性蜕变为单一的物质欲望。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预言:“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就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与世界都需要的礼物。”

习近平倡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这样的礼物。他说,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

不少人相信,中国式现代化会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郑永年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实际上是以中国的方式来应对世界所有国家面临的问题,它的活力源泉,首先主要是经济可持续发展。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说,中国提出了一条以平等为核心的现代化新道路,将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法国国际问题专家布鲁诺·吉格说,“中国的实践正推动西方研究者反思其既有观点,比如‘什么是发展’‘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好的国家治理’。中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习近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前景感到自豪自信,他说:“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

2021年7月6日,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但这并不意味着唯我独尊,更无意导致文明的冲突。去年12月,习近平同欧洲客人会谈时指出,中欧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同月,他在沙特报纸发表署名文章说,阿拉伯文明倡导中道平和,鼓励包容互鉴,反对文明冲突,是底蕴深厚的文明;今年2月,他复信希腊学者,祝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指出各种文明是各民族历史探索和开拓的丰厚积累,也是今天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深层指引。

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说:“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习近平引用关于中国“睡狮”的说法,并指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他提出,中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中国的旗帜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是中国的制度决定的,也是中国的文化决定的。在他看来,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价值,能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协和万邦的邦交之道相融通。

“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中共二十大上被写入党章。中共理论界认为,这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步与高尚”。

习近平也谦虚地提出,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还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甚至必须面对被人们用西方发达国家的长处来比较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不足并加以指责的现实。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习近平说。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记者王进业、孟娜、李志晖、许林贵、桂涛、张博文、姚雨璘)

新华社北京3月15日电

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2023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财政部

各位代表:

受国务院委托,现将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一年来,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严格执行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查批准的预算,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扎实推进,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过去一年,财政工作面临不少挑战,财政运行处于紧平衡状态,经历了一个十分不易的过程。一季度经济开局比较平稳,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6%。进入二季度后,受疫情反复、国际形势变化等影响,经济下行压力陡然加大,叠加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财政收入大幅下滑,4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41.3%。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出台实施,经济下滑势头得到遏制,5、6月份财政收入降幅分别收窄至32.5%、10.5%,加上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上半年大头落地,下半年财政收入形势好转,增速8月份开始由负转正、增长5.6%,9月份以后进一步回升。预算执行中,财政部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动作为、应变克难,加强经济形势和财政收支分析研判,强化财政资源统筹,多渠道盘活国有资产资源,及时清理收回结转结余资金,科学调度国库库款,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全力保障民生等重点支出需要,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全年全国预算执行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基本匹配,中央财政收支符合预算、支出略有结余,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财力支撑。

(一)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1.全国一般公共预算。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03.48亿元,为预算的96.9%,比2021年增长0.6%。其中,税收收入166613.96亿元,下降3.5%;非税收入37089.52亿元,增长24.4%,主要是盘活存量资源资产,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增加较多。加上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24541亿元,收入总量为228244.48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09.17亿元,完成预算的97.6%,增长6.1%。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185.31亿元、向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出150亿元,支出总量为261944.48亿元。收支总量相抵,赤字33700亿元,与预算持平。

2.中央一般公共预算。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884.98亿元,为预算的100%,增长3.8%。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2765亿元,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9900亿元,收入总量为107549.98亿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2714.67亿元,完成预算的99%,增长13.3%,主要是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其中,本级支出35569.92亿元,完成预算的100%,增长3.9%;对地方转移支付97144.75亿元,完成预算的99.2%,增长17.1%(剔除一次性安排的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后增长6.8%)。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185.31亿元、向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出150亿元,支出总量为134049.98亿元。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26500亿元,与预算持平。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主要收入项目具体情况是:国内增值税24255.05亿元,为预算的77.1%,主要是加大力度实施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增加当期减收。国内消费税16698.81亿元,为预算的111.6%,主要是成品油、卷烟等行业消费税增加。企业所得税27866.45亿元,为预算的97.4%。个人所得税8953.77亿元,为预算的96.8%。关税2860.29亿元,为预算的98%。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9994.78亿元,为预算的109.9%,主要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一般贸易进口增长超出预期。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主要支出项目具体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578.54亿元,完成预算的104.7%。外交支出488.83亿元,完成预算的97.2%。国防支出14499.63亿元,完成预算的100%。公共安全支出1964.64亿元,完成预算的100.8%。教育支出1524.26亿元,完成预算的99.9%。科学技术支出3215.52亿元,完成预算的100.9%。粮油物资储备支出1169.34亿元,完成预算的102.9%。债务付息支出6523.99亿元,完成预算的102.2%。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具体情况是:一般性转移支付80994.23亿元,完成预算的98.6%;专项转移支付7617.03亿元,完成预算的97.2%。此外,一次性安排的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8533.49亿元,完成预算的106.7%。

2022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超收收入4.98亿元、支出结余1180.33亿元,全部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央预备费预算500亿元,实际支出11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地方做好抗旱减灾等工作,剩余390亿元(已包含在上述结余1180.33亿元中)全部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结转结余资金补充5.1亿元后,2022年末,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2351.63亿元。

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5963.25亿元,其中,本级收入108818.5亿元,下降2.1%;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97144.75亿元。加上从地方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1876亿元,收入总量为217839.2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5039.25亿元,增长6.4%。收支总量相抵,地方财政赤字7200亿元,与预算持平。

(二)2022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7879.34亿元,为预算的79%,下降20.6%,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减少。加上2021年结转收入354.68亿元、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筹集收入36500亿元、从一般公共预算调入150亿元以及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18100亿元,收入总量为132984.02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0583.28亿元,完成预算的79.6%,下降2.5%,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减少,支出相应减少。

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123.99亿元,为预算的97.8%,增长3%。加上2021年结转收入、调入资金以及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收入总量为22728.67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6330.48亿元,完成预算的78.4%,主要是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安排的支出低于预期,其中,本级支出5543.79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786.69亿元。调入中央一般公共预算9000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大于支7398.19亿元,其中,结转下年继续使用7393.09亿元(含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结转7100亿元),按规定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1亿元。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73755.35亿元,下降21.6%,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减少。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786.69亿元、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筹集收入36500亿元,收入总量为111042.04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05039.49亿元,下降4.7%,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减少,支出相应减少。

(三)2022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

按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规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主要根据国有企业上年实现净利润一定比例收取,同时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安排相关支出。

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688.6亿元,为预算的110.9%,增长10%,主要是2021年国有企业利润高于预期。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395.32亿元,完成预算的96.5%,增长29.5%,主要是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支出增加。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343.31亿元,为预算的103.3%,增长17.2%,主要是2021年中央国有企业利润高于预期。加上2021年结转收入355.61亿元,收入总量为2698.92亿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10亿元,完成预算的99.2%,增长60.6%,主要是加大对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支持力度,其中,本级支出1661.02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48.98亿元。调入中央一般公共预算900亿元。结转下年支出88.92亿元,主要是执行中有一定超收,按规定结转下年安排使用。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3345.29亿元,增长5.5%。加上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48.98亿元、2021年结转收入133.02亿元,收入总量为3527.29亿元。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34.3亿元,增长2.2%。调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1606.5亿元。结转下年支出186.49亿元。

(四)2022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01522.98亿元,为预算的101.2%,增长4.8%。其中,保险费收入73169.74亿元,增长5.9%;财政补贴收入23682.17亿元,增长4.8%。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91453.11亿元,完成预算的99%,增长5.5%。当年收支结余10069.87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14789.46亿元。

中央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376.2亿元,为预算的88.2%;支出363.52亿元,完成预算的73.1%,主要是部分中央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施准备期清算工作尚未完成。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地方上缴2439.59亿元,中央拨付2440.44亿元(缴拨差额0.85亿元,主要是动用上年全国统筹调剂资金利息形成的结余资金)。此外,使用结余资金82亿元解决部分地方养老保险方面的特殊困难,考虑上述因素后,中央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当年支大于收70.17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28.12亿元。

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01146.78亿元,支出91089.59亿元。考虑缴拨差额0.85亿元和中央补助下级收入82亿元后,当年收支结余10140.04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14661.34亿元。通过实施调剂,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省份受益2440.44亿元。

2022年末,中央财政国债余额258692.76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债务限额267008.35亿元以内,主要是在满足支出需要的情况下,根据库款和市场变化等,适当调减国债发行额度,减轻利息负担;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50651亿元,包括一般债务余额143944.69亿元、专项债务余额206706.31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债务限额376474.3亿元以内,主要是一些地区通过安排财政预算资金偿还等方式,消化了部分存量政府债务。

以上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及相关说明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全国预算执行情况2023年全国预算(草案)》。

(五)2022年主要财税政策落实和重点财政工作情况。

2022年,财政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导意见》,落实全国人大预算决议和审查意见要求,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实施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加强重点领域保障,靠前实施各项财政政策,强化财政与货币等政策协同,推动经济总体回稳向好。

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住经济大盘。落实落细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加力提速,2022年4月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以及制造业等6个行业纳入政策实施范围,年中进一步扩大到批发和零售业等7个行业,优先安排小微企业退税,大幅提前中型和大型企业存量留抵退税实施时间,确保退税上半年大头落地。出台实施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扩大“六税两费”减免适用范围、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缓缴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保证金等减税降费政策。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依法打击偷税骗税。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4.2万亿元,其中累计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2.46万亿元,超过2021年办理留抵退税规模的3.8倍;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其中新增减税超8000亿元,新增降费超2000亿元;缓税缓费超7500亿元。支持稳投资促消费。2021年四季度依法提前下达1.46万亿元2022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2022年3月底前用于项目建设的3.45万亿元专项债券额度全部下达完毕,6月底前地方基本完成发行;依法盘活用好专项债务结存限额5029亿元,地方已基本完成发行。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进度,加大对粮食、能源等重点领域投资力度。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中股权投资部分予以财政贴息政策支持;对制造业、服务业、社会服务等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予以贴息支持。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延续实施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船税。

加强疫情防控经费保障,支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支持疫情防控。中央财政及时安排和拨付补助资金,支持地方有效处置局部暴发疫情,妥善解决受疫情影响人员的生活困难问题;支持边境地区更好防控疫情、稳边固边,保障海关、移民管理机构等疫情防控需要。支持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财政对医保基金负担的疫苗及接种费用按30%比例给予补助,其中中央财政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按30%、40%、50%的比例实行分档补助。全力保障患者救治等疫情防控必要支出,对符合条件的一线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按照每人每天200元、300元标准发放临时性工作补助。加强特定行业和困难群体帮扶。对公共交通运输、快递收派服务免征增值税,对餐饮、零售、旅游等22个困难行业和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等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进一步延长制造业缓税补缴期限,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新增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1万亿元以上。延续实施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将中小微企业和大型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分别由60%最高提至90%、由30%提至50%,出台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一次性扩岗补助等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及时帮扶失业人员和需纳入低保的对象、临时遇困人员等,在保障和救助上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强化资金和政策支持,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中央财政带头压减支出,加大财力下沉力度。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中央部门支出下降3.5%,调整用于加大对地方的财力支持。全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9.71万亿元、增加1.42万亿元,增长17.1%,并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为地方特别是县区全面落实退税减税降费政策、确保基层“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密切关注地方财政运行,强化重点县区分类管理,压实省市责任,督促及时发现处置基层“三保”风险。扩大直达资金范围,更好落到县区基层。将与县区财政运行密切相关的资金尽量纳入直达范围,直达资金规模4.1万亿元,超过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四成。中央财政健全备案机制,加强与审计和行业主管部门协作,建立资金分类监管制度,防止“一刀切”,直达资金支出进度总体较快、效果良好。坚持督帮一体,支持地方防范化解风险。中央财政将债务风险较高、库款保障程度较低、财力相对薄弱的地区作为监测重点,及时向地方提醒提示风险隐患。进一步压实地方和部门责任,推动建立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开展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通报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引导省级政府加强资源统筹,支持高风险市县缓解还本付息压力。在加强清产核资、追责问责审核等基础上,稳妥推进专项债券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出台阶段性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等工作。

坚持创新引领,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支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2022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3.5%。制定国家实验室经费支持方案,支持第二批国家实验室组建。全力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防科技创新等资金需求,推动农业生物育种等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实施。改革完善中央财政民口科技经费投入机制,调整优化项目类支出,强化基础类支出定员定额管理。完善支持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激发释放企业创新活力。对企业基础研究、设备购置实施税收优惠,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并阶段性将范围扩大到所有适用行业。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新增支持540多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启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遴选出98个公共服务平台,支持2000多家试点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支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用好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推动集中攻关一批重点产业链堵点、断点问题。促进重要能源资源保供稳价,预拨可再生能源补贴,向中央发电企业注资,对保暖保供重点地区和企业予以一次性奖补,对煤炭实施税率为零的进口暂定税率。增加向三大航空公司和首都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注资,阶段性实施国内客运航班运行财政补贴政策,支持一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促进交通物流保通保畅。

保基本兜底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持续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引导地方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提升保教质量。支持职业院校提高生均拨款水平,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体系,提高理工农医类生均拨款水平,将高等教育经费进一步向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倾斜。阶段性免除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并允许延期还本,400多万毕业生受益。落实学生资助政策,惠及全国学生约1.5亿人次。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61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84元。支持加强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能力建设和卫生健康人才培养,推动常态化开展药品、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办法。启动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稳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建立中央和地方支出责任分担机制,全年统筹调剂资金约2440亿元,地方基金当期缺口得到有效解决。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4%,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98元。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对个人养老金实行税收优惠。继续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继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完善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支持机制,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推出精品力作。加强文物古籍和文化遗产保护,高质量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支持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助力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强化安全生产和应急救灾保障。设立安全生产预防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补助资金,支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强财政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充实救灾物资储备,第一时间启动救灾资金快速核拨机制,支持地方防灾救灾、灾后重建。

推进乡村振兴,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支持粮食增产丰收。支持新建高标准农田1亿亩,将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扩大到8000万亩。应对农资价格上涨等影响,对实际种粮农民分三批发放补贴400亿元。支持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增加对产粮大县奖励,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支持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试点政策,推广北斗智能终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实现稻谷、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对13个粮食主产省份产粮大县全覆盖。实施“一喷三防”补贴支持夏粮小麦促弱转壮,通过中央预备费安排100亿元支持抗旱减灾保秋收。全年粮食产量达1.37万亿斤,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增加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规模,优先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促进脱贫人口就业和持续增收。支持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坚持以产业带乡村,支持新创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支持2万多个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打造400个红色美丽村庄。推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扩面、提速、集成,在13个地区启动新的试点试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落实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相关财税政策,出台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支持贵州加快提升财政治理能力奋力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支持深圳探索创新财政政策体系与管理体制等政策方案。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增长8.2%。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扩大“零关税”政策清单,增设离岛免税商店。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积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出台实施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若干财政政策的意见。新增支持9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将秦岭、洱海、洞庭湖、荆江、漓江、三峡库区等重点生态地区纳入支持范围。通过竞争性评审,对11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20个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16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给予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增25个城市纳入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支持范围,推进以长江、黄河等流域为重点的水污染治理,加强治污成效考核,对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奖励。出台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管理监督。出台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将电子烟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增值税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关税法、注册会计师法、会计法、政府采购法等立法取得重要进展。修订出台中央部门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办法和地方财政管理绩效考核办法,实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办法,绩效信息公开力度进一步加大。印发财政总会计制度。编制完成2021年度中央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并做好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相关工作。大幅压减非刚性非重点支出,从严从紧控制“三公”经费。深入开展地方财经秩序专项整治行动,清理整治一批违反财经纪律的突出问题。持续开展注册会计师挂名执业、网络售卖审计报告等四类违法违规问题专项整治,加大代理记账行业无证经营、虚假承诺等问题整治力度,注册会计师行业统一监管平台上线运行。出台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指导意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21年度全口径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完成第一个五年周期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工作。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经历了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财政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有力服务保障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一是财政实力日益壮大。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7年的17.26万亿元增至2022年的20.37万亿元,年均增长3.4%。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2017年的20.31万亿元增至2022年的26.06万亿元,年均增长5.1%,支出结构不断优化,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财力支撑。二是财政宏观调控不断完善。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特别是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采取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等创新性举措,以超常规的政策力度促进经济恢复。坚持制度性安排与阶段性措施相结合,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我国宏观税负进一步降低。建立并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推动惠企利民资金“一竿子插到底”,直达资金下达到基层平均用时缩短至30天左右。加大对地方财力支持,近五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累计40.66万亿元、年均增长8.4%,高于中央本级支出增幅4.8个百分点,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对地方转移支付占比提高到70%左右。三是财政保障更加精准有效。各级财政加大专项扶贫资金投入,支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持续保持在4%以上,近五年累计投入21万亿元,生均财政保障水平大幅提高。改革完善财政科技资金投入与管理,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52.6%,持续加强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的支持。通过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支持各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年度规模已超过万亿元。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将调剂比例逐步提高到4.5%,在此基础上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储备规模从1.8万亿元增加到2.5万亿元以上。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450元提高到61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50元提高到84元。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逐年提高,2022年底全国城市、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比2017年底分别增长39.2%、62.4%;烈属定期抚恤金年人均标准年均增长10%左右。支持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近五年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资金年均增长12.4%,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年均增长9.6%。建立健全国家农业投入机制,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四是财税改革纵深推进。修订预算法实施条例,出台实施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实施基本公共服务、科技、教育等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扎实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转移支付制度,设计和完善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不同转移支付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深化增值税改革,逐步推进完善留抵退税制度。构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完善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制度,改革资源环境税收制度。五是财政管理水平持续提高。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建立常态化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在部分具备条件的地区稳妥推进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坚持遏增量、化存量,强监管、严追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缓释可控。加快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深入推进现代财政国库建设。全面推广实施预算管理一体化。不断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加强财会监督和财政内控建设。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基本摸清四大类国有资产家底,全面实施国有资产报告制度。六是保持财政可持续。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制定政策、安排支出、举借债务时,统筹需要和可能,统筹当前和长远,保持必要力度又不透支未来。“三公”经费大幅压减。合理把握赤字规模,五年总体赤字率控制在3%以内,政府负债率控制在50%左右、显著低于其他世界主要经济体,为应对新的困难挑战预留政策空间。

五年来,面对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财政总体保持平稳运行,预算执行情况较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力有效,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这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全国人大加强审查监督、全国政协积极建言献策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看到财政改革发展成绩的同时,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财政收支矛盾较大。有的部门和单位依托部门职权或行业资源违规收费,有的企业存在骗取留抵退税等违法行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还有提升空间,有些支出政策不够细化完善,绩效管理需要加强。有的地方专项债券项目谋划不足,债券发行与前期准备等工作衔接有待加强,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不到位,造成资金闲置,没能及时形成实物工作量。新增隐性债务、化债不实时有发生,部分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一些市县偿债能力弱、债务风险较高。有的地方和部门过紧日子的要求没有落实到位,有的地方钻空子、规避审批违规兴建楼堂馆所,有的基层工作人员违规挪用、侵占民生资金,部分中介机构审计鉴证作用失效,严肃财经纪律、整饬财经秩序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我们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将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二、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意义重大。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加大财政对经济恢复发展的必要支持力度,增强宏观政策合力,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一)2023年财政收支形势分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同时,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运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从财政收入看,2023年国内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加上2022年集中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后基数偏低,为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奠定了基础。但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财政收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继续出台一些必要的税费支持政策也将减少财政收入规模。从财政支出看,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支出刚性增长,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民生短板需要继续加强保障。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基层“三保”能力,转移支付也需要保持必要力度。总体来看,2023年财政收支形势依然严峻,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既把握发展大势,坚定发展信心,也保持清醒认识,树牢底线思维,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二)2023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

做好2023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注重精准、更可持续;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财政宏观调控效能,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持。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在合理增加和优化支出上再下功夫,注重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等协同发力,更直接更有效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

加力主要是加强财政资金统筹,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275130亿元、增长5.6%。一是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赤字率按3%安排,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国财政赤字38800亿元,比上年增加51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31600亿元,增加5100亿元;地方财政赤字7200亿元,与上年持平。二是适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新增专项债务限额380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支持地方正常融资需求。三是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100625亿元、增长3.6%(剔除一次性安排的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后增长7.9%)。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87125.71亿元,增长7.6%;专项转移支付(包含中央预算内投资)8499.29亿元,增长11.6%。此外,一次性安排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5000亿元。

提效主要是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财政政策效能和资金使用效益。一是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投入,积极支持科技攻关、乡村振兴、区域重大战略、教育、基本民生、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中央本级支出优先保障中央储备支出、中央国债发行付息支出等刚性和重点支出,中央部门支出在连续多年严格控制基础上按总体持平安排。二是增强税费优惠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全面评估分析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政策措施,考虑当前经济发展中企业实际需求,强化年度间政策衔接,分类采取延续、优化、调整、加强等举措,防止出现政策断档或急转弯。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体现重点导向,突出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的支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创新能力。三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硬化责任约束,做到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强化预算执行监控,切实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好、用在刀刃上。

同时,要保障财政更可持续。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合理安排财政收支政策,出台涉及增加财政支出的重大政策和实施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前,按规定进行财政承受能力评估,防止过高承诺、过度保障。严格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硬化预算约束,加强对财经制度执行、重大财税政策落实、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压实各方责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三)2023年主要收支政策。

1.发挥财政稳投资促消费作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促进恢复和扩大消费。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潜力充分释放,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加快培育和发展文化、旅游、养老服务等消费增长点。用好服务业发展资金,促进提升流通效率,推动消费扩容升级。支持重点城市加强流通保供体系建设,提升重要生活物资供应保障能力。再支持一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畅通物流网络。继续支持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节能产品等予以适当补贴或贷款贴息。

加强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政府投资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力度,支持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前期准备,提高项目储备质量,适当提高资金使用集中度,优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项目和在建项目。注重政府投资绩效,防止盲目扩大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考虑到港口建设费取消后弥补中央本级水运建设资金缺口等因素,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800亿元、增加400亿元,支持关键领域补短板。开展新一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支持加快城市更新。

支持加力稳定外贸。深入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自贸协定,加强对地方、企业用好用足协定的宣传和指导。完善关税、进口环节税收和出口退税政策,优化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方式,鼓励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深入开展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促进外贸稳定、产业升级,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强化资金支持,逐步扩大“零关税”清单,加大压力测试,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

2.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健全适应新型举国体制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全力支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试点。按照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支持实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研究优化科技支出结构,加强任务和经费统筹,避免重复安排。研究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支持启动首个我国牵头的国际大科学计划,研究建立符合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项目特点的经费管理机制,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支持中央级科研院所改革发展。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与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形成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支持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建设。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更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任务。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安排65亿元、增加20亿元,推进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高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科技人才,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支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把产业发展建立在科技支撑之上,推动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33亿元、增加44亿元,着力支持集成电路等关键产业发展。落实税收、政府采购、首台(套)保险补偿等支持政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化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管理运行,支持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等转化运用和产业化。研究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加大对战略关键领域产业链和工业基础领域中小企业的支持。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推动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适当扩大储备规模。延续实施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3.进一步优化政策实施方式,持续增强各类企业活力。

完善税费优惠政策。按照稳定宏观税负的原则,统筹助企纾困、财政可持续和优化税制结构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阶段性降至1%,继续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分别实施5%、10%增值税加计抵减。适当延长个人所得税优惠等到期政策实施期限。聚焦科技创新、重点产业链等领域,结合实际新增出台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根据企业困难程度,依法对及时纳税存在困难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适当延长缓税时间。及时解决市场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持续整治涉企违规收费,防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加快推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优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结构,支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继续实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增量扩面。

4.加强乡村振兴投入保障,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稳定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加大对产粮大县奖励。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安排459亿元,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黑土地保护利用。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支持做大做强民族种业。继续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加强国产大型高端智能农机研发制造。支持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各地依托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有序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实施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和奶业振兴行动,落实好渔业发展支持政策,推动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支持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增加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规模,安排1750亿元、增加100亿元,重点向乡村振兴底子差的地区倾斜。围绕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突出资金支持重点,优先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用于产业发展的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占比力争提高到60%以上,推动帮扶产业提档升级。落实好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支持政策,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地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点线面”结合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重点区域和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突出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重点任务,支持扩大水利投资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政策,深入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综合运用转移支付、税收等政策,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安排相关转移支付1770亿元、增长8%。中央财政继续安排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促进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立煤炭生产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对主要煤炭调出省份的转移支付力度。

5.完善绿色低碳财税支持政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支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落实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推动各地健全财政支持政策措施。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促进工业、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支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加大相关产品采购力度。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动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引导地方加大节能降碳工作力度,促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发挥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作用,引导更多资源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30亿元,重点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中央财政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57亿元、增加20亿元,主要支持实施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做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深化应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继续以涉重金属历史遗留尾矿库治理为重点支持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落实生态补偿制度,中央财政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安排1091亿元、增加99亿元,引导地方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中央财政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安排172亿元,推动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按照国家公园空间布局要求和设立标准,支持加快国家公园建设,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继续支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和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6.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扎实做好民生保障。

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8亿元、增加50亿元,支持各地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完善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举措,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帮助农民工、脱贫人口、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强化对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继续支持大规模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技能人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加大投入力度和优化支出结构并举,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安排250亿元、增加20亿元,扩大普惠性教育资源供给。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补助资金安排100亿元、增加30亿元,支持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推进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支持探索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试点。支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提升高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安排404亿元、增加10亿元,重点用于中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等。学生资助补助经费安排720亿元、增加32亿元,减轻困难家庭教育负担。

支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安排财力补助资金1700亿元、使用2022年权责发生制结转资金300亿元,支持地方做好疫情防控等工作,重点向县级财政倾斜。保障医务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疫苗接种经费,适当延长新冠患者救治经费保障政策,对其符合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的住院医疗费用,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按规定支付后,个人负担部分由财政给予补助,支持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平稳有序实施。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40元,并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年89元,重点支持地方强化对老龄人口、儿童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县级公立医院能力建设,带动县域医共体和乡村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支持做好疾病预防工作。稳妥有序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落实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积极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完善生育支持措施和应对人口老龄化财政政策举措。支持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安排1567亿元,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做大做强战略储备基金。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支持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加快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水平。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引导创作更多优秀文化作品。加大对文物、古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护利用传承支持力度,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支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7.统筹发展和安全,支持国防、外交、政法等工作。

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升国防科技工业能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支持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完善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深化对外财经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持续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四)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1.中央一般公共预算。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165亿元,比2022年执行数增长5.6%。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500亿元,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5750亿元,收入总量为107415亿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9015亿元,增长4.7%。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31600亿元,通过发行国债弥补,比2022年增加5100亿元。

2023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中央本级支出、对地方转移支付、中央预备费反映。

(1)中央本级支出37890亿元,增长6.5%。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扣除中央储备支出、国债发行付息支出、国防武警支出后,中央部门支出增长0.8%,重点保障教育、科技等领域支出。主要支出项目具体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567.99亿元,下降0.7%;外交支出548.36亿元,增长12.2%;国防支出15537亿元,增长7.2%;公共安全支出2089.72亿元,增长6.4%;教育支出1554.79亿元,增长2%;科学技术支出3280.34亿元,增长2%;粮油物资储备支出1328.78亿元,增长13.6%;债务付息支出7230亿元,增长10.8%。

(2)对地方转移支付100625亿元,增长3.6%,剔除一次性安排的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后增长7.9%。

(3)中央预备费500亿元,与2022年持平。执行中根据实际用途分别计入中央本级支出和对地方转移支付。

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17135亿元,增长7.6%。加上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100625亿元、地方财政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1780亿元,收入总量为22954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6740亿元,增长5.2%。地方财政赤字7200亿元,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弥补,与2022年持平。

3.全国一般公共预算。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7300亿元,增长6.7%。加上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9030亿元,收入总量为236330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5130亿元(含中央预备费500亿元),增长5.6%。赤字38800亿元,比2022年增加5100亿元。

(五)2023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148.9亿元,增长0.6%。加上上年结转收入7393.09亿元,收入总量为11541.99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5941.99亿元,其中,本级支出5045.39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896.6亿元。调入中央一般公共预算5000亿元。结转下年使用600亿元。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74021亿元,增长0.4%。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896.6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38000亿元,收入总量为112917.6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2917.6亿元,增长7.5%。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8169.9亿元,增长0.4%。加上上年结转收入7393.09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38000亿元,收入总量为123562.99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7962.99亿元,增长6.7%。调入一般公共预算5000亿元。结转下年使用600亿元。

(六)2023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410.4亿元,增长2.9%。加上上年结转收入88.92亿元,收入总量为2499.32亿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49.32亿元,增长2.3%。其中,本级支出1704.77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44.55亿元。调入中央一般公共预算750亿元。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2948亿元,下降11.9%,主要是2022年地方国有企业净利润下降。加上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44.55亿元、上年结转收入186.49亿元,收入总量为3179.04亿元。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64.04亿元,增长1.7%。调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1415亿元。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358.4亿元,下降5.8%。加上上年结转收入275.41亿元,收入总量为5633.81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468.81亿元,增长2.2%。调入一般公共预算2165亿元。

(七)2023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中央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507.82亿元,增长35%;支出511.25亿元,增长40.6%。收入和支出增幅较高,主要是部分中央单位从地方移交中央参保等。考虑全国统筹调剂资金因素后,中央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本年收支缺口4.28亿元,通过上年滚存结余解决。年末滚存结余123.84亿元。

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08848.81亿元,增长7.6%;支出97497.19亿元,增长7%。考虑全国统筹调剂资金因素后,本年收支结余11352.47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26013.81亿元。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09356.63亿元,增长7.7%,其中,保险费收入79974.28亿元,财政补贴收入24949.82亿元。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98008.44亿元,增长7.2%。本年收支结余11348.19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26137.65亿元。

2023年,中央财政国债限额298608.35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限额165489.22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56185.08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地方预算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目前尚在汇总中,本报告中地方收入预计数和支出安排数均为中央财政代编数。

预算具体安排及相关说明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全国预算执行情况2023年全国预算(草案)》。

根据预算法规定,预算年度开始后,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本预算草案前,可安排下列支出:上年度结转支出;参照上年同期的预算支出数额安排必须支付的本年度部门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以及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性支出;法律规定必须履行支付义务的支出,以及用于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的支出。根据上述规定,2023年1月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904亿元,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995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15909亿元。

三、扎实做好2023年财政改革发展工作

(一)严格执行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

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未安排预算的不得支出,严格预算调剂管理。加快预算下达,优化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全面提升资金支付效率。督促部门和单位加强预算收支管理,对预算完整性、规范性、真实性以及执行结果负责。强化项目库的基础支撑作用,做实做细项目储备,确保预算一经批准即可实施,避免出现“钱等项目”。拓展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范围,加强财政运行监测预警,更好服务预算执行和政策落实。加大政府和部门预决算公开力度,优化形式、扩大范围、细化内容,大力推进财政政策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开展预算执行监督专项行动,促进财政资金规范安全高效使用。

(二)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

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长期方针,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把牢预算管理、资产配置、政府采购等关口,当好“铁公鸡”、打好“铁算盘”,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强化“三公”经费预算管理,不该上的项目一个不上,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把更多财政资源腾出来用于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督促地方和部门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强化日常监督,坚决防止挪用、违规使用财政资金。

(三)强化预算绩效管理。

持续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作为预算绩效管理重点,加强对新出台重大政策、项目事前绩效评估,增强政策可行性和财政可持续性。严格绩效目标管理,提高绩效指标体系的系统性、精准性、实用性。完善重大政策、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充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作为完善政策、安排预算和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引导和规范第三方机构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积极推进绩效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四)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用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推动省级统筹财力,资金更大力度向基层倾斜。指导地方加强县区财政运行监测,更加全面、准确评价县区财政运行情况,做到动态监测、分类管理、精准施策,发挥财政部各地监管局作用,及时发现化解风险隐患。优化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加强技术支撑,确保“三保”支出足额安排保障。压实地方保障责任特别是县级主体责任,对个别出现“三保”风险事件的地区,督促地方迅速响应、妥善处理、化解风险。

(五)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强化跨部门协作监管,压实各方责任,从资金需求端和供给端同时加强监管,阻断新增隐性债务路径,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督促省级政府加强风险分析研判,定期监审评估,加大对市县工作力度,立足自身努力,逐步降低债务风险水平,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保持高压监管态势,对新增隐性债务等问题及时查处、追责问责。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综合治理,逐步剥离政府融资功能,推动分类转型发展。加强专项债券投后管理,严禁“以拨代支”、“一拨了之”等行为,健全项目管理机制,按时足额还本付息,确保法定债券不出任何风险。

(六)加强财会监督。

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推动形成财政部门主责监督、有关部门依责监督、各单位内部监督、相关中介机构执业监督、行业协会自律监督的财会监督体系,完善各监督主体横向协同、中央与地方纵向联动的工作机制。开展全国财会监督专项行动,聚焦税费优惠政策、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等重点,坚决查处违法违规问题,严肃财经纪律。加快推进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修订,加强会计信息质量和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监督。推动财会监督与其他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实现信息沟通、线索移送、协同监督、成果共享。探索更多运用“互联网+监管”、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监督成效。

(七)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提高预算管理的完整性,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制度和标准。进一步理顺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建立健全权责配置更为合理、收入划分更加规范、财力分布相对均衡、基层保障更加有力的省以下财政体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规范转移支付分类设置,健全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全面提升管理科学性。研究优化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征税范围,完善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推进增值税制度改革,畅通抵扣链条,优化留抵退税制度设计。稳步推进地方税体系建设。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国有资产报告编报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推动落实国有金融资本集中统一管理各项要求。

(八)主动接受人大预算审查监督。

深入落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持续完善报送全国人大审查的政府和部门预算内容和范围,预算执行中按要求及时提交有关情况。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预算决议和审查意见,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加强财政预算工作。对预算执行中出台重要财税政策、预算收支结构发生重要变化等情况,做好向人大有关方面报告工作。在编制预算、制定政策、推进改革过程中,主动通过座谈会、通报会、专题调研等方式听取人大代表意见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加强日常沟通走访,积极回应代表关切。扎实推进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建立健全整改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坚决避免屡查屡犯。

各位代表:

新时代新征程新目标,呼唤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勠力同心、勇毅前行,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扎实做好财政各项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https://www.haomiwo.com

上一篇:002412汉森制药药股吧(股票)

下一篇:水利建设股票分析(水利建设管理进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